朱 琰,蒋漱清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 江苏无锡214000)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协同发展研究
朱 琰,蒋漱清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 江苏无锡214000)
在如今互联网普遍运用的社会中,虽然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依旧,但传统优势正在减弱,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改革,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撑,两者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伙伴;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以及趋势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二者之间的比较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对今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冲击; 比较分析; 协同发展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网贷行业借款人与投资人数分别达286万人和585万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50 %和402 %,其中P2P理财产品在各年龄层的理财人群中使用率高达76 %。
互联网金融充分提现了普惠金融的特性,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源于大众需求所做的改变。投资群体年轻化、移动互联网金融大众化、业务模式小额化,分散化、服务走向“场景化”等都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金融将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主流的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金融+”将结合行业特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金融最初由谢平在其著作《Ⅸ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2013年)中给出这样的解释:“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可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交易,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全被弱化,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和票款支付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这个定义相对来讲也比较严格。当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来体现金融普遍功能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金融功能的有益补充和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高效、低成本。互联网金融运用现代技术发展,客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业务,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受众面广。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信息的流通来进行交易,并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形成广泛的客户信息数据库,更好的掌握客户情况,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与客户之间不对称的情况。
一体化。互联网金融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商品销售、存款、货币、投资等,助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互联网和金融一体化的特性。
以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影响为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主要通过理财产品、基金信托及保险产品委托代理、银行卡等三大业务作为主要来源,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为例,可以通过假设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替代业务比例来评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手续费收入和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如图1所示。
图1 银行卡手续费构成
支付宝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系统,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用户终端体验,改变了银行和客户的传统关系,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手续费收入,如图2所示:
图2 支付宝手续费构成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商业银行的银联模式与支付宝的平台下交易模式下,发卡行占有消费手续费70%的比率未变,但由于手续费总额的减少,商业银行实际收取的手续费金额降低了 0.5 %-1 %,收益是大幅下降的。
为了更明确的表现出影响,可列表观察,假设银行卡刷卡交易量的10 %、30 %、50 %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手续费收入、营业收入、净利润潜在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第三方支付对银行卡手续费收入、营业收入、净利润潜在影响分析
由表1支付交易占比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占银行卡交易比重越大,银行净利润收入减少越多。以50 %的交易量为例,尽管各个银行净利润减少比率有高低,但平均降幅也达到了2 %。
而目前,第三方支付交易比重仍有大幅增加的趋势,各银行的银行卡收入将持续受到大幅冲击。
(一)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两者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竞合关系。
1.竞争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地减弱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资金供给双方的直接交易,提升了金融资产灵活高校配置,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此外,商业银行纷纷采取调低支付宝转账额度等方式来阻止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也推出类似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以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融合关系
互联网金融弥补了商业银行业务的空白,将长尾理论引用到这类服务的空白区,服务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薄弱环节,对商业银行服务范围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实现了商业银行融资类部分业务的分流。同时,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可以掌握众多的客户深度信息,可以弥补商业银行信用记录的不全面,更好地对贷款进行风险控制,产生迭加效应。
(二)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优势比较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市场占有、风险管理、产品设计、成本效率、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各自有着自身不同的优势,见表2。
1.优势比较分析
市场占有的比较。商业银行历史悠久,有着雄厚的市场积累,互联网金融起步的时间较晚,随着2003年淘宝的支付宝业务部的成立,才正式拉开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序幕。因此经营时间也相对较短,市场处于初始开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信用风险判断的失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网络平台的病毒侵蚀等。而银行体系调节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不会变的,在货币创造功能和支付结算过程中受到法律保护,银行的公信力,资金实力等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在现阶段无法相比的。商业银行目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还是很难撼动。
风险管理的比较。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基础信息、行内评级系统、央行征信系统、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的程序,有着较为成熟的框架体系。而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新兴的行业中缺乏一个拥有权威的一个信用评级机构,也没有一个比较严格的评级标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级较为混乱。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目前无法加入央行的征信系统,这就大大增加了恶意骗贷、三角债等的风险加大。据统计分析,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有1302家P2P平台出现问题,占总平台的29 %,风险管理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产品设计的比较。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方面一直遵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很难满足中青年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不愿意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只是凭借其寡头垄断优势取得高利润。而互联网金融能够根据客户的个人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因此更贴近客户的投资目标。
成本、效率的比较。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更多的还是原来营业网点来运作,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支付便捷度差,业务处理效率也不高,而互联网金融将投资方的资金直接通过网络转给资金需求方,这种不通过营业网点的运作方式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成本更低,同时互联网金融凭借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具有更高的业务处理效率。如现在的互联网金融门户“融360”平台上聚集了很多金融机构,只要把你的需求输入网站就有匹配的信息,放贷速度甚至只要3分钟。
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商业银行的利率目前还是官定利率,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使得银行发放的贷款资金的使用成本无法做到自主定价,无法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官定利率使得金融市场资金的融通处于非均衡状态,互联网金融以P2P为例,投资收益率接近于市场利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相比,增加了5倍,和一年期贷款相比,增加了2倍左右,也是当前有更多的人愿意把资金投放P2P的重要因素,也是互联网金融目前繁荣的重要因素。
表2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与互联网金融模式比较
2.比较分析结论
商业银行优势明显,寡头垄断地位暂时难以被撼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冲击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但暂时不会撼动其金融市场老大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传导国家的宏观政策,这一点不会变的。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银行在信誉、资金储备、风控能力、经验和监管等方面有着极大优势,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还是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利润急剧下降。传统银行的利润75%左右来源于存贷利差,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介入,在这方面的收入正在逐渐下降。第一,互联网金融有着灵活的定价机制。网络融资以更低的成本、高科技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效率,更快捷的方式实现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匹配,深受小微企业的青睐,冲击了银行的放贷规模,收入总量锐减;第二,互联网金融大幅削减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升温,使得在线交易成为大众普建接受的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不利于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的拓展。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互联网金融已经由野蛮式的快速发展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时期,商业银行创新难度太大,竞争较低,多年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已经形成固有的一套业务流程,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和顾客需求。互联网金融能适应市场变化,更加灵活满足顾客需求。未来民间融资这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网络融资业务的推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商业银行如果不加快网络化进度,推进“线上线下”联动经营模式,将会流失更多的客户与资金。
(一) 立足金融产业升级,确立两者良性发展大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商业银行业务从传统的线下模式延伸到了线上,满足了顾客支付习惯和主流商业模式的改变要求,国家需要进一步挖掘金融产业的需求,推动金融产业升级。互联网金融更有助于协助政府实现利率市场化,P2P 网贷的新金融市场出现,迫使官定利率的取消,加速完全利率市场,金融市场回归均衡状态。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给资产定价,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居民储蓄,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流,互联网金融为辅的良好发展局势。
(二) 借力商业银行的风控保障体系,形成第三方支付良好环境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正在逐渐削弱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但是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得益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业务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截至2015年底,央行调查显示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登录网上银行的用户大概有60%左右,直接接触式交易减少了,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第三方支付圈住了大量年轻客户群体,又带动了其他网银业务的发展,但其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风险和缺陷也日渐显现和扩大,第三方支付业务只有依托银行完善的风险控制和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金融环境,保持业务健康稳定的增长。
(三) 加强网络风险管理,强化网络安全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是商业银行模式,网络风险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和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其次,充实内部技术保障力量,依靠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强大的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防范队伍。再次,必须构建合理的网络安全体系。努力加强客户信息的安全,防止黑客入侵,做到技术上规范化和标准化,尽最大努力降低安全风险,确保网络安全。
(四)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联合征信系统
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采集海量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和交易习惯,挖掘和预报客户可能的金融投资理念,采用先进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和集成学习的策略,将商业银行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征信信息通过一个平台链接起来,建立联合征信系统,提高信用评估的决策效率,降低风险违约率。联合征信系统是建设征信体系的最佳模式,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信用功能。在信用公示方面,能够准确地记录个人和企业信息、收入和资金水平、社会和行业信用等级以及存贷款信息等,资料更加准确、详细,整理与统计更便捷。可以更好的服务和甄别客户。同时,由于系统呈现为类似网状的结构,可以降低网贷企业贷款后的风险。
(五) 融合新兴模式,完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管理
P2P平台、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提供了改革思路,同时迫使商业银行加快了自身改革的脚步。但目前银行只是简单地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线上业务理念思路滞后,发展缓慢。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结合金融产品进行大胆创新。一是借鉴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分析需求,最后将数据与信息结合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二是直销银行的全面推广。比如,去年直销银行的标志性事件---百度和中信联手设立的百信银行就是经典案例。百信银行不仅是中信银行跨界合作的尝试,更是金融+互联网模式的一次创举。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联合设立直销银行,实现了商业银行“平台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与客户交流的时空成本,同时兼顾了客户交易信息的掌握;三是加快了网点智能转型升级的速度。各网点放置的大量标准化智能设备,能实现良好的网络接入。优秀的网络环境,能为网点内的客户使用各种电子银行产品带来更好的体验;第四,在网络环境和网上银行的软硬件基础上,重点打造集投资、理财、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移动金融客服端,扩大基金、证券、商家为主的多方合作机制,让移动金融客户端的功能不局限于银行业务。
(六) 互为监督,大力推进国家普惠金融计划
商业银行一直在金融市场占有最重要的份额。垄断地位也导致了其创新不足,限制了它们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而互联网金融平台进入金融市场的初期,就是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取了客户。商业银行如果能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共生发展,就能汲取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拓展出新的功能,帮助政府推动并实现普惠金融计划。有银行的牵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更平稳。相反,如果缺少银行监督体系,任由互联网金融在无监管的环境下野蛮生长,必然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诱发市场泡沫的破裂,带给整个金融系统巨大且摧毁性的打击。
总之,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全新的金融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互联网金融应该与商业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金融行业发展。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7):100-103.
[3]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4] 张子春,张平.互联网金融前景[J].中国投资,2013(5):95-98.
[5] 刘燕云.试析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及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14,(3):60-62.
[6] 华森森.互联网金融现状、问题与发展问题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5(8):30-31.
2016-11-25
201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380)阶段性成果
朱琰(1982-),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 电话:18961759035。
F832.33
A
1671-4733(2016)06-0054-05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