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的“弹道”求索
文/郑冰 汪淑媛
他的履历上,难觅光环的踪影;他的征途中,铸就丰满的人生。
他是那么的平凡,26年只干一件事——导弹瞄准设备检定;他是那么的神奇,26年间经他手的上百万组导弹瞄准设备检定数据,无一差错!
他,是火箭军某部计量站导弹瞄准设备检定专业技师、一级军士长,官兵心中真正的“兵王”。
导弹瞄准,被誉为导弹专业中的“火眼金睛”。利剑出鞘,能不能打得准,最终实现“有效毁伤”的目的,瞄准是其至关重要的一环。
他26年如一日,以极致的标准,沉心静气钻专业,一心一意谋打赢,最终修炼成为该领域设备检定和维修的“大拿”。
一
1990年,阳春三月,他怀揣着一腔报国热忱,随军列来到了北国边陲的深山密林,开启了无悔的军旅生涯。
翻开他的“兵之初”,你一定会在惊叹他的丰富履历之余,触摸到一个士兵的“弹道”求索。
新兵连三个月,他连续被评为新兵训练典型。下连后,仅仅四个月时间,他一路“过关斩将”,被单位选派到西安考经纬仪检定员证。于是,他成了该单位第一个持证上岗的列兵。
考证回来后,他却被安排到炊事班里,干起了管菜窖的活。岗位的落差并没有让他感到失落,就在当年,他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2年,好学上进的他又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国防计量测试技术学校培训。三年时间,他苦苦求学,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取得了中专文凭。于是,在那个年代,他又成了单位第一个拿“文凭”的士兵。
此后,他专攻导弹瞄准检定专业,一干就是26年,终成名副其实的“士兵专家”。
二
2004年,深秋。西北大漠,导弹阵地。
瞄准设备正常进入检定程序。他如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地展开检定记录。
然而,就在检定导弹瞄准设备时,他发现光电特性曲线严重超差。凭着多年的经验,在上百组元器件中,他判断是两个光敏二极管阻值不对称所致。
此时,离发射“零时”已所剩无几。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有没有把握修复?”领导问道。
他深知,此刻,他若口出半个“无”字,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可能付之东流。
与此同时,他的脑海里闪现着另一个问题——“如果战争此刻打响……”
“兵王”就是“兵王”。想到这,他坚定地回答:“没有问题!”
“手术”虽然并不难,但这却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活”,毕竟事关重大。大家深知,这次如果因为他判定错误,一时修不好的话,延误了发射时间,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大家都因此为他捏了把汗。
很快,他顺利地更换了二极管。当再次检定时,数值归于正常。
“……5、4、3、2、1,点火!”
导弹准时呼啸出鞘,拖着长长的尾焰划过天际,留下一道华美的“弹道彩虹”。
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这一战,他声名远播。
三
2009年,秋高气爽时节,无名大山腹地。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导弹发射,某型号导弹服役期间的最后一次出征。
这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导弹发射,该型号导弹能不能完美谢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上下下都拭目以待。
他无可争辩地被点了将,受领该型号导弹瞄准设备检定任务。
他深知,荣光的背后不仅是责任与担当,更是挑战与考验。
他一头扎进发射阵地,脑海里只有一组组数据。有时连吃饭都得让人叫上好几回。后来,炊事班长干脆等他干完后,再给他开个“小灶”。
最终经过反复检定校验,在消除了多组数值偏差后,他郑重地在检定证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该型号导弹就是在这最后一次腾飞中,竟打出了历史最佳精度,并留下了一批宝贵数据。
此役,他再次展示了一个“兵王”的风采。
四
今天,虽说他早已跻身“专家”行列,但他仍不满足,依旧干劲十足。
前年,他主动申请到上级计量站进修经纬仪维修,一个征战20多年的老兵,重新开始了“学生时代”。其间,他这个“专家”虚心向专家们请教,全神贯注沉浸在各种精密元器件的世界里,每每挑灯半宿无眠。
对他这个老兵,领导很是关照,经常嘱咐其他同志早上不要吵醒他。可往往是他催着大家起床。
这一次,他结合自己20多年的实践积累,数易其稿编写成一套“经纬仪维修手册”,成为瞄准专业维修的“教科书”。他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对20多年做瞄准工作的一个交代。
这些年,他还把“手把手”帮带“徒弟”当作自己的一项特殊任务,一有时间就把“徒弟”们集中到一块分析问题、探究方法、传道解惑。带出的30多名专业骨干,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
如今,他最兴奋的事还是执行发射保障任务。“我是搞瞄准的,不天天盯着‘靶心’,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说这话时,他特别的认真。
五
前段时间,单位宣传官兵“身边的明星”,他被请上了宣传灯箱。
他的照片旁几行大字格外醒目:“张献峰,……先后19次参加实弹发射保障任务……。”★
责任编辑: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