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李季生 贾漫丽 黄 露 刘沿延 杨贵明
(河北省高校特产蚕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承德 067000)
冀东地区僵蚕专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李 娜 李季生 贾漫丽 黄 露 刘沿延 杨贵明*
(河北省高校特产蚕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承德 067000)
僵蚕是常用大宗药材,主要来源于蚕茧生产过程中僵死的病蚕,产量和质量极不稳定。分析认为冀东地区基本具备了僵蚕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僵蚕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市场前景看好。
冀东地区 僵蚕 专业化生产 可行性
僵蚕是家蚕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广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等蚕桑主产区较为多见。作为传统中药,僵蚕用药历史悠久,具有熄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主治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等症状[1-3]。然而,由于僵蚕生产与茧丝绸产业的发展目标相悖,蚕茧生产地区很难发展僵蚕专业化生产,所以市场上流通的中药僵蚕大都来自于养蚕过程中的僵死病蚕。但僵死的家蚕并不一定都是白僵,也可能是黄僵或绿僵。而且,随着这些蚕区养蚕技术的提高,蚕农的防病意识也会逐渐增强,那么僵蚕的产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缺乏专业化生产僵蚕的厂家,僵蚕的产量和质量存在不确定性,这些都很可能会导致药用僵蚕供不应求,以至药材市场僵蚕制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进而影响其医疗效果,危及人们健康[4]。因此,为保证僵蚕及其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在有桑无蚕的老蚕区建立僵蚕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本文拟从蚕桑发展形势、僵蚕生产条件和市场前景几个方面,对冀东地区发展僵蚕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1 顺应蚕桑发展形势
从全国的发展来看,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推进[5],广西等亚热带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6],而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为代表的传统主产区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快速缩减。面对这一问题,各地蚕区以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理念创新蚕桑发展,加大了在饲料桑、果桑、休闲农业等领域的开发,对稳固当地蚕桑业起到关键作用[7-9]。
从河北来看,我省蚕桑业历经三次大的起伏,传统养蚕业逐渐削弱[10]。威县、南宫等地近几年由于山东外阜企业的加入,养蚕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仍需解决桑、棉的冲突问题;邢台县、灵寿、定州等地部分企业引进果桑品种,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果桑采摘园,借力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冀北、冀东等蚕茧主产区由于受到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刺激,传统蚕桑业比较效益失去优势地位,主要劳动力分流,部分企业立足生态农业探索蚕桑多元化发展,在蚕桑食用、药用等领域寻找出路。因此,在这些蚕区进行僵蚕专业化生产,拓展医学方面的应用顺应当地蚕桑发展形势。
1.2 符合中医药发展战略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颁布和实施,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河北地近京津,地形地貌多样,中药材资源富集多样[11],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12],这些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开创中医药改革发展新局面,作为中医药强省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建设100个中医药强县;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僵蚕作为大宗药材,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多部药典名著中均有记载,通过与其它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据统计,在513种人用成药中含有白僵蚕的有49种,64种儿科成药中有29种含有僵蚕[13]。因此,在冀东等老蚕区推广僵蚕专业化生产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更加符合河北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1.3 紧扣环京津生态主题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制约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4]。河北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应更加重视生态问题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桑树一直以来作为家蚕的主要食物来源,其经济价值也被附加到蚕茧中,导致其强大的生态学特性被人忽视。桑树环保作用显著,在涵养水分、改良土壤、治理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15];生命力顽强,在寒冷、干旱、盐碱、沙漠、空气污染地区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长力[16];经济性状显著,在营养、保健、药用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17-18]。发展蚕桑事业利国利民、生态环保,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紧扣生态主题。
2.1 物质基础条件扎实
滦县、滦南毗邻,地处冀东,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0.5 ℃,无霜期180 d左右,平均降水量680.4 mm,年均日照2853 h,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滦县条桑栽培历史悠久,农民种桑养蚕经验丰富。据《滦县志》记载其栽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76年,用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至解放初期,滦县条桑面积接近2000 hm2,产茧量20万kg,几经起伏,至1995年种桑面积达到2600 hm2,产茧量75万kg,曾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桑蚕基地县[19-20]。无论环境气候还是养蚕历史,都说明冀东地区适合蚕桑生产,具备僵蚕专业化生产需要的物质基础。
2.2 僵蚕生产技术基本成熟
虽然目前的僵蚕主要来源于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僵死病蚕,但我国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在海南岛文昌县建立了第一间僵蚕厂,后来陆续在江苏、河南、甘肃以及福建等地相继建立了僵蚕厂(场),但大都因为与茧丝绸产业的发展目标相悖无法长时间立足。但是,经过几十年对僵蚕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菌种筛选、接种剂量、接种方法、家蚕品种、培育条件到加工方法等已有了较为详细的报道[21-27]。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所科技人员从2014起开始探索僵蚕的人工培育研究,先后在本所实验室、滦县绿叶蚕桑试验场和河北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六次中小规模的生产试验,进一步筛选出了适应当地的白僵菌种LX-3以及蚕桑品种,为专业化生产僵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3 产学研协同发展
滦县绿叶蚕桑试验场是滦县最大的蚕桑生产企业,河北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冀东地区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两家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桑树面积和闲置厂房,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的僵蚕专业化生产。另外,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是河北省唯一蚕业专业研究机构,下设蚕桑综合利用研究室可直接与之对接,提供技术服务。研究所申请的河北省高校特产蚕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在加紧筹建。该中心隶属河北省教育厅,以应用开发研究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均有利于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3.1 僵蚕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人民对僵蚕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僵蚕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的良好疗效,使得僵蚕的药用价值受到极大关注,市场供不应求。 僵蚕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广西、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家蚕在养殖中受白僵菌侵入发病形成僵蚕,4-8月养殖旺季时产生,一般分为春蚕、夏蚕、秋蚕。每年市场需求量800 t左右。一般来说,三月份左右是僵蚕的需求旺季,今年4月份,全国僵蚕市场统货每公斤120元左右。从近三年全国的僵蚕价格走势可以看出,僵蚕的价格年年攀升(见图1)。从经济效益来看,一张蚕种(28000-30000粒蚕卵)大约可收获干制僵蚕17 kg左右,而所需要的桑叶和劳力等均低于同等量的丝茧育,所以效益比较可观。
3.2 药材市场对接便利
河北安国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场第2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心交易大厅是东方药城集中交易场所,共经营2800余种药材,每年中药材成交额在60亿元左右。另外,北京美拉德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蚕桑中药饮片的开发和利用,生产的系列蚕桑药品市场反应良好,本所已经与上述企业进行了洽谈和对接。
综上所述,僵蚕是养蚕过程中千方百计避免的蚕病,一旦发生而不及时控制,势必会大规模的引起蚕病的爆发,对茧丝绸的生产相当不利。所以,僵蚕的专业化生产应该远离蚕茧生产地区。同时,僵蚕的生产需要在五龄进行接种白僵菌,而其他龄期则正常饲养,因而僵蚕的专业化生产依然离不开大量的桑树种植区。这也是广西、云南和陕西等蚕茧生产区无法进行专业化生产僵蚕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冀东蚕桑养殖老区具备僵蚕专业化生产的一切有利条件。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短缺是僵蚕业发展的前提,扎实的养蚕技术是发展僵蚕业的必要条件,丰富的桑树资源是发展僵蚕业的物质基础,蚕桑业的下滑为专业化生产僵蚕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专业化僵蚕生产能很大程度地缓解国内僵蚕市场的供求矛盾,有效地提高桑树利用率并积极地发挥桑树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养殖老区传统养蚕业的转型和升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再分配,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武汗青. 白僵蚕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 2015(3):27-27.
[2] 杨琼,廖森泰,邢东旭,等.白僵蚕的化学成分和鉴别技术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09,35(3):696-699.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52.
[4] 柳长锁, 向淑华. 僵蚕中毒248例临床分析[J]. 临床荟萃, 2004, 19(9):495-495.
[5] 宋洪燕, 于振诚, 郭光.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促进茧丝绸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蚕业, 2007, 28(4):77-78.
[6] 乐波灵, 虞崇江, 于永霞,等.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J]. 广西蚕业, 2016, 53(1):1-5.
[7] 向仲怀. 立桑为业 拓展提升[J]. 蚕业科学, 2015(1):1-2.
[8] 杨远萍, 万津瑜, 杨彪,等. 推进四川果桑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J]. 四川蚕业, 2016, 44(1):1-5.
[9] 黄艺, 宾荣佩. 广西杂交桑在沙漠化地区种植推广取得新进展[J]. 广西蚕业, 2016(2):30.
[10] 姚翠玉, 杜鸿云, 郭素萍. 河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变迁与分析[J]. 河北林果研究, 2007, 22(2):170-173.
[11] 沙岩. 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J]. 中成药, 1987(4):28.
[12] 张暖, 周计春, 冯伟.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特色初探[J]. 河北中医, 2014(6):901-902.
[13] 金洁. 家蚕病原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白僵蚕药理作用的研究[D].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 2009.
[14] 李惠茹, 杨丽慧.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1(1):66-71.
[15] 韩世玉. 桑树的生态价值及其在贵州“东桑西移”中的生态栽培[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35(5):140-142.
[16] 何宁佳, 赵爱春, 秦俭,等. 桑树基因组计划与桑树产业[J]. 蚕业科学, 2012, 38(1):140-145.
[17] 戴玉伟, 朱弘, 杜宏志,等. 论桑树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J]. 防护林科技, 2009(1):78-80.
[18] 李娜, 张少雨, 杨贵明,等. 桑树资源在医药行业上的应用及展望[J]. 北方蚕业, 2014(2):1-3.
[19] 刘凤华. 发挥传统优势 加快蚕桑生产建设步伐[J]. 河北林业, 1994(2):30 .
[20] 刘金柱, 张东升, 范立军,等. 关于迁安沙地条桑的考察报告[J]. 中国蚕业, 2004, 25(3):61-64.
[21] 王印安, 郑培枝. 白僵蚕生产初探[J]. 中药材, 1983(3):16-17.
[22] 武文霖, 傅克治. 中药僵蚕生产技术的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 1984(1):47-51.
[23] 周学毛. 僵蚕生产试探[J]. 中药材, 1998(7):332-334.
[24] 首汉伟. 僵蚕的饲养加工[J]. 云南农业, 1997, 2(5):22-22.
[25] 张天宝, 袁书生. 利用大棚人工生产白僵蚕[J]. 农家科技, 2003(9):30-30.
[26] 王更先. 中药材白僵蚕主要生产条件的优化及其指纹图谱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27] 杨琼, 邢东旭, 廖森泰,等. 药用白僵蚕的人工培养研究[J].广东蚕业, 2010, 44(4):34-38.
* 资助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14237503D-X3)
李娜(1982-),女,助理研究员。
杨贵明(1961-),男,研究员。E-mail: ser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