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武菊英 长郊草色绿无涯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三十多年来,武菊英翻绝岭,涉激流,天气再恶劣、路途再险峻,她始终亦步亦趋,负重前行。
我对科研人员的印象,大约是这样的,他们应该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袭白衣,在一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里,用着一些常人不易听懂的言语,讨论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这样的印象对于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科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武菊英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
不同于其他科研工作者,武菊英没有实验室,如果非要说有,那她的实验室就是大自然。春天看发芽,夏天看生长,秋天看草在野外结籽儿的情况,屈指算来,一年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时光竟然都是在野外度过的。
“我是政协委员,还是人大代表,如果不是我参政议政的活动比较多的话,我本来应该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野外的吧。”武菊英这样说。
其实,武菊英的时间每一分钟都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她觉得双休日的时候会议活动比较少,这样对于她心无旁骛的研究工作更为有利,便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双休日。她觉得中午饭后容易犯困,下午工作提不起精神,于是便把午饭也省掉了。她觉得在一天中只有早上六点到八点和中午午休的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因此这些时间用来收发邮件和写文章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有双休日,植物是没有双休日的啊。这也是我们这个工作的特点吧,虽然忙些,但是却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也算各有所得吧。我们做草类研究的,最开心的就是去爬爬山寻寻草,每次找到一种观赏价值高的草时,大家都特别开心。”武菊英说。
亲近自然,说起来是多么诗意和潇洒,然而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则只有亲近过自然的人自己知道了。科学不是游山玩水,进山考察也不是带个相机拍拍照片就可以了。武菊英每次考察,必须都要带上一大堆东西,标本夹、标本袋、铁锹、急救药品、干粮,每次整理起来都要满满一大包,基本上每个书包都有十多斤。而下山之时,虽然干粮减少,但由于标本增多,一个包往往更是重达三四十斤,带着这样的重量负重前行,诗意和潇洒还剩多少,就可以想见了。
进山寻找草种还有这样的特点,越是草木茂盛、草类品种丰富的地方,也越是地形复杂。因此,他们进山寻草也就不能走人工开凿的山路,而是要穿草丛,走鸟道,越是险远偏僻之处,就越要克服困难,执著前往。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蚊虫叮咬,崴脚摔跤是不必多说了,就是遇见什么毒蛇毒虫也算不得什么稀奇事,加之他们往往还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类植物上,对地形的审时度势就难免不及常人,这样的疏忽和大意自然也就为他们的旅程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风险。
由于长期的风餐露宿,负重攀爬,武菊英的膝盖磨损已经颇为严重,加之逐渐上了年纪,纵然其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但身手体力均已经不似当年,还要坚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她的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武菊英正在采集标本
武菊英从1984年参加工作,到如今的北京农科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屈指算来,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这三十多年中,武菊英始终兢兢业业,勤勉上进,终于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草业专家。如今说起这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武菊英竟然丝毫没有厌倦之感,反而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她说她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而并不一定要追寻到什么样的结果,只要工夫到了,结果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这样观念的影响,武菊英很少去主动争取什么荣誉,即便是荣誉已经触手可及,她也不会为了要得到荣誉而去刻意改变什么。她总说,她做的事情其实很平凡,既然国家已经为她的付出支付了报酬,那么她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什么头衔、什么荣誉等额外的褒赏,反而显得有些多余了。
受着这样思维方式的影响,武菊英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一直在想,我们每个人每年拿了那么多的成果,那么多荣誉,但究竟有多大用处?科学研究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而我们却常常是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支撑,能够为生态的保护发挥一些真实的作用,才算是最好的褒奖,这些褒奖远比那些奖章和荣誉重要得多。”
其实,一线工作的武菊英对于科学研究之中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表现一直有着切肤之痛。她举了一个例子:时下国家正在号召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鼓励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在此种背景下,她发现,往年每年不过只出一两项专利的学者忽然之间一年之中竟然能够一下子申请十多项专利,至于所申请专利的质量如何,究竟有什么用途,则全然顾不得了。
“我常对年轻人说,你们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你们的父母要卖多少玉米才能卖出一百万,而你们几个月就要花掉一百万的经费,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做出的东西真的对得起那些花掉的钱?对得起辛辛苦苦养育你们的父母吗?”武菊英有些激动地说。
武菊英认为,现在科学界沾染了很多社会上浮躁、浮夸的风气,凡事急功近利,讲究“包装”,不愿付出辛劳,却乐于享受荣誉,这对于科学必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武菊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虽然工作繁忙,但在参政履职方面,她一向也不甘落于人后。多年来,她跟随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参加过无数次调研活动,为首都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并且从这些调研活动中获益良多。她不但对本专业领域的问题尽心尽力,对于其他老百姓们关心的民生小事也是颇为热心。
2016年,在市政协 “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联组讨论会上,武菊英便主动为广大中老年人呼吁起了保健品推销问题。
“我替我的父辈们问一句,推销保健品这事谁来管?”武菊英开篇便如是发问。她在发言中指出,一些企业把老人们聚在一起,先免费试用产品,再给小礼品诱惑,许多老人就被洗了脑。在家连3元的土豆都舍不得买,3万元的床垫一下子就买了,而且说什么病都治,儿女出面干预,搞得家庭不和睦。她最后说:“我跟这些老人说,这都是骗人的,老人反问我,既然是骗人的,政府为什么不管?所以,我想问保健品到底哪一个部门来管?”她的发言立即引起了在场委员们的一致共鸣。
在市政协“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中,武菊英看到很多因地面下沉导致的房屋倒塌,不禁感慨,“没想到地下水超采已经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为此她提出建议,在地下水水源地禁建规模化养殖场和设施农业,严禁工业生产开发,对已有的养殖场、大棚和工业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搬离,在水源地周边断裂带一定范围内建设绿化带。
除此之外,武菊英还常年致力于粮食增产研究,每当看到餐饮、宴请中的浪费她都格外心痛。她十分赞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做法,她还呼吁各部门尽快出台措施并做好监督,持之以恒见到实效。
据武菊英透露,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副争强好胜、不服于人的强人性格,但在这个工作上久了,随着与自然的接触日深,不知不觉竟也沾染了大自然的灵性与智慧。她本是植物与草业方面的专家,所知既博且精,然而随着她研究的日渐精进,她却愈发地感到大自然知识的无边无涯,感到了自身的无知与渺小,于是她一改昔年的轻狂,变得沉稳而谦卑,勤勉而恭谨,时至如今,那个争强好胜的武菊英早已不知去向了。
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三十多年来,武菊英翻绝岭,涉激流,天气再恶劣、路途再险峻,始终亦步亦趋,负重前行。她不痴心于名位,不耿耿于功名,这固然使她失去很多令胸前挂满勋章的机会,但也正因为她的不沾滞、不执著,舍弃欲望的心念,让心灵开放,所以她才能见到世人所未曾见过的美丽。她深深地懂得生活的本质在于经历,而不是虚名,在她的心中,原本不需要旁人再去增添什么多余的色彩,那无涯的草色编织的新绿就足以令其一生看不胜看了。
记不得是谁曾言: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至此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