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形成精神支撑

2017-01-07 17:55孙玉龙
考试周刊 2016年10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孙玉龙

摘 要: 阅读感悟是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必需。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在阅读感悟上狠下工夫,以此达到形成精神支柱的目的,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形成精神支撑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感悟 精神支柱

语文教学实现着阅读感悟的文道结合,实现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促进着学生在凭借语言文字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形成理想的精神支柱。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形成精神支撑?

一、形成精神支撑的阅读感悟需群文悟读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人们似乎都看到这样的现象,初中生的阅读感悟一般都针对所描述的正面人物,一般都对充满雄壮之美的人物形象作品比较喜欢,容易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感悟。譬如学生喜欢阅读感悟《木兰诗》,却不恭维《最后一课》。初中生对热烈、奔放的作品十分喜欢,对相关的中性作品喜好度比较低,如对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不感兴趣。尽管我们在引领阅读感悟中都做出比较极大的努力,促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但有时还是收效甚微。这是学生阅读感悟形成理想精神支撑的大碍,语文教师必须力避这样的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对语文教材做出比较大胆的重新组合或者优化组合。如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比较多,在学习时可先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爱国主义不仅仅体现在沙场的决战,也不仅仅是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涵盖十分丰富而又相当精彩的内容。如让学生回味《把我的心在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让学生阅读文本,如读着《最后一课》、《木兰诗》,这时学生所产生的感觉不片面,不仅感到杜甫和肖邦的爱国,感到古代女民族英雄木兰的爱国,而且感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二、形成精神支撑的阅读感悟需群体悟读

语文课程学习应当是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讲授替代学生的阅读。但在现实阅读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譬如一些课堂的主人虽然已经不是老师,但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替代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又如在一些教学课堂内,学生的合作讨论可以说是风靡一时,也就是合作讨论在自不自觉地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学生的阅读感悟不仅是一两个学生的事情,而且是全员的事情,我们并不否认一些学生感悟的启迪引领作用,但应当绝对否认那种替代型的阅读感悟。尤其是形成学生精神支撑的阅读感悟,还应当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为准。“学生耳中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心悟”。譬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则有学生联系身边所见所闻这样说:“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不少像于勒这样的人,但他们中的多少人被政府、社会温暖着,也被社会和政府广泛意义的扶持着。这说明于勒之所以就是被人认为十足的败家子,是不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温暖及扶持呢?”大家便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关注弱势群体是政府、社会及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三、形成精神支撑的阅读感悟需正确悟读

语文课程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课程,但是如果学生对相关文本没有比较正确的感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能产生正确阅读感悟的内容不多,不能产生正确阅读感悟的学生也不多。从我们所秉承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理想的价值观看,语文教学,学生阅读感悟的正确性是不能留下空白和遗憾的。对于是不能正确感悟的内容,尤其不能正确感悟的学生,要以极度的责任,以饱满的热忱予以关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更需要哈姆雷特形象的完美,不能完全凭着学生的兴致乃至某种程度上的激进对人物乃至事件给予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如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学生对祥子不予同情,认为祥子太傻,怎么就不找个比较安稳又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怎么就不找份不受日晒和风吹雨淋的工作?由此对老舍不予恭维,对大师产生怀疑。应当说这是学生没有知人论世产生的错误判断,当和学生一起围绕老舍所处的时代乃至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后,学生所做出的判断就显得比较正确。

对语文教学形成学生理想的精神支撑,需要我们做出认真的思考,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深入研究,这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还应当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自己所教的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自己所教的学生应通过阅读文本需要达到怎样的精神境界等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