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学生在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难”在何处,有何解“难”之法,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需要探求解“难”之法。
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一、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才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因此,教师要真正使学困生得到转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决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注意实现方式、方法的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力争使学生在趣味化情境感染之下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加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在课堂伊始给学生讲授这样一个故事,“著名赛车手舒马赫驾驶赛车和战斗机进行800米比赛,结果舒马赫取得了胜利”,相信学生在听完老师的故事之后,势必会产生好奇和疑问,“舒马赫F1赛车最大速度并没有战斗机大,为什么他能够取得胜利呢?”教师可趁势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和知识点,不但顺利导入了新课,还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们纷纷怀着期待的心理投入对新课的学习,又或者在学习牛顿三定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系统介绍一下牛顿的生平及其名言,并倡导学生学习牛顿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相信这定可有效鼓舞学生学习劲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学习过程贴近日常生活,消除学生害怕学习物理的心理
有关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环境与在受控环境中是不同的,在正式学习情境中(如学校)和日常生活情境中,其差异更为明显。例如,在熟悉的情境中,那些在逻辑或交际问题中表现差的个人常能进行精确的推理,但在测试情境中(即受控环境)则不然。因为正规的学习场合,往往只重视知识,常常没有任何情境,用抽象的符号表达信息,使学习者置身于精确的定义、严密的推理、完满无缺的描述之中,因而使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深奥难解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果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消除,就会慢慢演变为害怕心理。而日常生活情境,既为大家熟悉,又没有什么特别约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比较宽松,思想放得开。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要学习者回答,如果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回答比较好,若在正规的学习场合下,就很可能回答很糟糕。由此可知,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概念、阐明规律、说明应用等会获得较好的结果,还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设置生活化情境的方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高招,多去实践就会有好的收获。
三、激励参与,正确引导,让学困生积极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学困生,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困生,要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后进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汁划,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同优等生同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使后进生能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由解决问题得到稳定。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要努力拉近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物理和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物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还能大大降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如在学习“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用生活中晒湿衣服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当衣服摊开面积较大,晾在阳光洒满且通风的地方,很快就能晾干,反之如果晾在阴暗潮湿且没有风流的地方,衣服要晾干需要的时间就会比较长,这是学生都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通过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有效激发了他们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争取寻找出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化元素,以便降低学困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继宏.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成才之路,2012,(11).
[2]李伟威.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3]李渭利.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