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声 戚文革
摘 要:跨界职业经历是“双师型”教师最突出的特征。文章指出孔子具有教育和政治两个领域的实践经历及经验,且这两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依据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比照国内四个省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孔子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孔子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就此提出观点: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孔子;“双师型”教师;资格
作者简介:刘康声(1964-),男,吉林吉林市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编审,研究方向为孔子文化、职业教育;戚文革(1967-),男,吉林大安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孔子职业历程对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研究”(编号:2015ZCY201),主持人:刘康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5-0092-0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同时由于孔子开展从政教育,培养的是为国家管理机构效力的“行政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孔子又可称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职业教育家。职业教育对教师有特殊性要求,要求必须成为既有教育经历和能力、又有实践经历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那么孔子是否达到了“双师型”标准,堪称我国最早的“双师型”教师呢?
一、孔子的双重职业经历和经验
孔子的一生,既以从政教育工作为主,又从事过政治活动,具有教育和专业两个领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且这两种领域的实践活动又是相互关联并融合。
(一)从教的经历
孔子“三十而立”之年,由于学问精进,德行深厚,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开始创办私学,以“收徒”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特立新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1]孔子从事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是在三十岁到三十五岁期间。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奉上一束干肉作为见师之礼,他就没有不予以教诲的。孔子授徒设教,第一批学生中有小他九岁的子路,有小他六岁的颜由,在他三十岁那年,连年仅十三岁的贵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兄弟俩也拜他为师。孔子之所以三十几岁就能收徒讲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有很多人渴望学到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以此作为求仕获得奉禄的资本[2],客观上存在需求。另一方面,孔子天资聪颖,而且自幼好学,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三十岁就已经通晓古今文献,学有所成,德有所立,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六艺”专家,为从事教育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个时期,是在孔子三十七岁到五十岁期间。在这十四年里,孔子有几次“出仕”的机会,但都放弃了,集中精力主要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时期是孔子教育思想成熟、教育事业突进的阶段,声名更加远播,弟子也更加众多,除来自鲁国外,近处的齐,远处的晋、楚、吴、秦等国年轻人也纷至沓来。颜回、子贡、冉求、仲弓、闵损、冉耕、宰予等杰出弟子大概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师事孔子的。
第三个时期,是孔子六十八岁访游列国归鲁至七十三岁去世之间的五年。晚年的孔子,精力更加集中到了教育事业上,培养出了子夏、子张、曾子、子游、有子、樊迟等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弟子。这个时期孔子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更加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3]。
(二)从政的经历
孔子的从政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岁开始的“十年官场”,第二个阶段是五十一岁开始的“仕鲁之途”。
孔子在二十岁至三十岁间,先后做过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的委吏和季氏的乘田[4]。《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初步展示了孔子的管理才能,标志着孔子已经有了初级从政的经历。
钱穆推断:“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5],鲍鹏山也认为孔子是在三十岁“而立”之年辞去了季氏家的职务,故有“十年官场”之说[6]。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被鲁国任命为中都宰。中都是鲁国的一座小镇,虽地方不大,但毕竟给孔子提供了一块施展政治才能的阵地。司马迁评价道:“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史记·孔子世家》)就是说,孔子仅用不过一年的时间,就使周围各地纷纷效法其作法,说明中都一定是被孔子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孔子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声望,治理中都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在第二年就由中都宰升任为小司空,掌管国家土地、水利之事。孔子在任期间,把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原、平地等“五土”(《孔子家语·相鲁》),指导百姓依据各种土地的属性耕种相应作物。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创举。
孔子做小司空的时间没多久,就升任为大司寇,掌管公安司法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或公安部长,位同三卿(司徒、司马、司空)。在任大司寇的三年左右,孔子做过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夹谷之会”取得胜利,孔子“随机应变,折冲樽俎”,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才能和胆量。第二件是“堕三都”,虽然该计划最终未能完成,但也充分展现了孔子的政治头脑和智慧。
孔子从政的几年时间里,鲁国政坛的混乱局面得以明显改善,鲁国逐渐露出强盛的势头,但是由于齐国从中作祟,鲁定公疏远了孔子,孔子被迫离开鲁国政坛。
除上述两个重要阶段外,孔子还有过一些短暂的从政经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五岁时曾“为高昭子家臣”。当时家臣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家”,而是可以参与政事的小吏。孔子在访游列国期间,曾在卫国做过官,但卫灵公并没给他参政的机会,只是拿孔子这块招牌,藉以炫耀其“尊贤”之名[7]83。孔子六十岁时来到陈国,取得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六十四岁时孔子再次来到卫国,做了卫出公的“公养之仕”,即受公养的官,但卫出公既没有让他“为政”,也没有向他“问政”[8],直到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三)从教、从政的融合
孔子一生的精力大多用在了从教和从政两个方面,对他而言,这两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9]。
一方面,孔子从事教育活动时不忘政治。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第一个时期,鲁国发生了“八佾舞于庭”事件,身为大夫的季平子竟然用周天王的礼仪规格祭祖,这是严重僭越周礼的行为。“礼制有一定的规矩,乱用,则有害于人文的保持和稳固。”[10]因此孔子非常气愤地谴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孔子晚年在鲁国从教,有一回冉有从季氏那里回来,“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孔子问冉有回来晚的原因,冉有说有政务,孔子说:“那只是季氏家的事,果真有国政的话,虽然不用我了,但我也会预先知道的。”足见孔子对国家政治始终挂记于心。
从孔子的教育内容来看,更是与政治息息相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可以为官从政的专门人才,希望通过这些后备官吏参与政事来影响国家,实现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因此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文化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等,都是为从政教育服务,为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服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论语·子路》)。孔子在教育活动中,随时不忘教导弟子“为人大道”,同时又传授从政的策略和方法。
另一方面,孔子从事政治活动时也不忘教育。孔子从三十岁创办私学开始,一直到去世,即使在从政和访游列国期间,他都没有放弃教育事业。
孔子做鲁国大司寇时,有一次去见执政上卿季桓子,遇上季桓子不高兴,事情未办成,所以孔子择时又去见他。孔子的弟子宰予向孔子进言道:“过去我曾听老师说过:‘王公如果不邀请我,我不会主动去见他。现在老师做大司寇时间虽不长,而屈己求见的事却已经有多次了,难道不可以不去吗?”孔子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的局面已经很久了,如果当政者不思治理,必将大乱。相比是否‘邀请我,治理国家不是更重要和紧迫吗?”(《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孔子的话不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未被邀请而主动求见,也通过这样的回答教导弟子从政做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执事敬”(《论语·子路》)、“事思敬”(《论语·季氏》)的敬业精神。
孔子率弟子访游列国,主要目的是为了“求仕”,而求得官职的目的又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德治”主张。访游列国历时十四年,遭遇不少危险和困厄,但即使是在种种不利的条件和环境下,孔子依然尽可能利用既有条件对弟子进行讲学。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是对孔子开展“游学”的最好写照。从陈去往负函的路上,粮食没了,很多学生都饿得病倒了,弟子子路生气地问孔子,像我们这样做君子的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虽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能坚持,小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无所不为。孔子没有从正面解答子路的问题,而是通过君子与小人面对“穷”的不同表现告诫弟子做人要讲原则,要守节操。
在教育活动中传播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在从事政治活动时又把教育寓于其中,政治活动反过来为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在孔子身上,教育和政治完全融为了一体。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普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大区别,从国外到国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师型”建设方向,但并未形成一致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要想确认孔子的“双师型”教师资格,有必要首先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一)国外“双师型”教师标准
世界上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2014年英国颁布的《教师和教育培训者专业标准》提出“双师型”(Dual professionals)教师应达到行业(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专家型”目标,强调职教教师具备跨行业(职业)和教育的能力属性[11]。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经验要求严格,缺少相关领域实践经验不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12]。澳大利亚同样重视实际工作经验,职业教育教师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13]。这些国家均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师跨界的身份属性。具有教育和专业技术两个职业领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并且能使两种领域的工作相互融合促进,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最突出的特征[14]87。
(二)国内“双师型”教师标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表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或细则,致使各省及各职业院校制定的标准呈多样化状态。
考虑到省级认定标准更具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依据检索到的吉林、安徽、河南、江西等四省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参考国外“双师型”标准研究成果,概括总结出“双师型”教师认定应遵循的三个重要标准: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
三、孔子“双师型”教师认定
基于上述认定“双师型”教师的三个重要标准,结合孔子所具备的条件,分析、界定孔子的“双师型”教师身份。
(一)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教育因培养目标和生源的不同,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更强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15]。为此吉林省、河南省和江西省都将职业道德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首要基本条件之一。
孔子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实践中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颂的优良品质。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体现出其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优良品格。“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由此可以体会到孔子实事求是的做人风格。“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使我们看到孔子的虚怀若谷,正因为谦逊虚心,所以他能严以律己,不断在学问和道德上突飞猛进。“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诲人不倦”说明孔子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教导学生上拥有极高的责任意识。“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襟怀坦荡,心胸宽阔,将一生所学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生活俭朴,吃苦耐劳,乐观向上,不贪不义之财,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和政治活动上。“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反映出孔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热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既是他对自己品行和学识的忧虑,也是对学生职业发展与人生成长的关注。
孔子不仅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还热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正如美国汉学家克里尔所说:孔子“不是仅仅培养学者,而是训练治世能人,他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冉求帮助季氏搜刮百姓钱财,孔子非常气愤地告诫其他学生: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去反对他。这就等于教导学生,从政做官要爱护百姓,要考虑百姓利益,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具备了职业道德。他对子张说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对子路说的“先之劳之”等,都具有职业道德教育倾向。孔子提倡的“执事敬”、“事思敬”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16]。
(二)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教师的基本素质。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论语·子罕》)孔子具有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从政人才,当时要想从政做官,《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是必须学习的典籍,而孔子正是这些方面的专家。“夹谷之会”时孔子被鲁定公选为相礼,原因就在于孔子自幼习礼,对礼的知识及规范掌握娴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表明孔子十分善于欣赏和评论音乐。
在教材选择上,孔子以“六经”教导弟子做人和从政的道理。那么选取“六经”为教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孔子讲:“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说明了“六经”服务于从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上,孔子以“文、行、忠、信”为主,从来不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表明孔子十分注重课程内容取舍,具有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
孔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研究,积累了一套极具价值和特色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一是因材施教。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资质存在高下之分,学生学习有难易之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对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教得就多一些、深一点,对基础弱、悟性差的学生教得就少一些、浅一点。孔子对教育的规律把握得非常准确[17]。二是首创“启发式”教学法。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三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其中的“学”是动脑的,侧重理论知识的获得;“习”是实践的,侧重技能的训练。孔子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从政人才,学生必须要获得从政的技能,因此不经实际训练或实习无法达到目标。孔子“亦学亦习”的教育方法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
孔子具有高度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大大有益于学问的精进,进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必要保障。他自述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说明他很早就注重学习,并且好学的程度远远超过常人。“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在文献中学,还在实践中学,走到哪里问到哪里,学到哪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反映出孔子不但具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的精神,而且能够找准方向,注重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实践经历和经验,必须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和指导技能,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把专业技术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科学的。
孔子创办私学,培养的是从政人才,即“行政专业”人才。春秋末年,一个想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18]。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就通过各种方式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基本功,为办学授徒奠定了专业技能基础。孔子的从政技能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实践效果究竟如何呢?通过他做委吏、乘田及至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取得的丰硕成果便可得知。对于自己从政的能力,孔子也曾自信地表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孔子在从教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政治动态。“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说明孔子是非常主动、积极地要求参与政治[19],掌握政坛的最前沿信息。
礼是孔子开展的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为了向学生传授礼的知识和技能,孔子经常深入一线了解礼的仪式及规范。据《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三十八岁那年,听说吴季札的儿子死了,便专程前往齐、鲁两国边境处观看葬礼,因为孔子知道,吴季札仁德宽厚,知书达理,是著名的知礼之人,通过观看其葬子之礼,可以学到礼的新知。
孔子从二十岁做小吏开始一直到七十三岁去世,共有五十三年时间,其中从政做官时间累计可达十五年左右,也就是说,孔子平均每年至少有三个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实践,承担实际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20]。
在专业能力的支撑下,孔子取得了明显的工作绩效。根据《史记》所载,孔子一生中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其中精通“六艺”学有所成的达七十多人,这其中又有很多弟子经过专业教育后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子路做过鲁国季氏宰,后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子夏不到三十岁就出任鲁国的莒父宰;冉有长于政事,被鲁国执政上卿季康子聘为宰臣,后来还曾任左师统帅;子游二十多岁就显露才华担任了鲁国的武城宰;子贡所做官职最高,先后出任鲁国和卫国的相辅。可见,孔子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
鉴于上述分析研究,发现孔子既具有职业道德,又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既能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称孔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双师型”教师并不为过。
参考文献:
[1][2][5]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8:12,12,12.
[3][7][8][9][16][18]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277,30,90,56,236,44.
[4][6][17]鲍鹏山.孔子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30,43,54.
[10][1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77,38.
[11]涂三广.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三条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5(2):99-106.
[12]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1):90-96.
[13]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TAFE)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9-50.
[14][20]崔发周.“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认定标准[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86-90.
[15]唐卫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其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81-82.
责任编辑 宋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