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花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心智地图,顾名思义就是发散性思维通过图像具体化呈现,这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具有实用价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围绕主题延伸自己的想法。或许表达形式不同、或许修辞手法迥异,甚至正反观点都可能同时存在,思维导图的运用成功梳理学生的思路,而不至于观点杂乱无章、偏离中心,也能在交流与汇总中拓展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眼界,这对于作文广度的延伸也是一大促进。教师可以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通过由简入繁的方式,开展写作活动,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副框架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的作文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富有生命力。
一、“一个中心”,辐射作文主题
众所周知,一篇文章一定围绕着“一个中心”,无论言语是否华丽,无论篇幅是否冗长,他们都是紧紧跟着主题走,这和思维导图或者是树状图的最顶端非常相似,“它”确定着文章的主题走向。然而,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自己禁锢,也很难在写作前与同学交流观点。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荧幕上画出思维导图,收集学生的想法,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做主题的辐射和内容的延伸。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第一课时学习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假如我们遭到了不幸,我们将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态度,要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请以《在我失去了……的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虽然字数要求不多,但这篇作文设定的主题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海伦·凯勒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抒发情感方式、言语修辞形式的学习情况。每个人都害怕“失去”,在行文之前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曾经遭遇的事件,然后将学生的分享整理到思维导图,学生“火力全开”,将这个半命题补全为几十个题目。在这个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了有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二、“一条主线”,梳理作文结构
确定了文章主题,等于拥有一个好的开头,就像搭建房屋,主题的确定就是“选址”,而要盖成一座房屋,接着就要设计好图纸,打好地基,为每一块砖瓦的增添找对地方。因此,在正式行文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思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作文结构,也就是拟好“提纲”,避免在书写过程中随心所欲,方向偏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亡人逸事》的最大特色是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精致雕琢,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于细节描写的认知与运用,这里的运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写作。我为本课设置的作业是:“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我以A学生的主题《外婆的午饭》为例,展示他所确定的文章结构与班级的修改方案。一开始,A学生关于细节描写的部分并不突出,这与我们的要求不甚吻合,随后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其他学生认为应该把“外婆生病,味觉失灵,仍然将做饭作为乐趣”作为描写的重点,突出外婆“尝不出味道”的遗憾,对坚持每天张罗午饭的“苦与乐”等做细致入微的描写。在这个作品分享与点评的互动环节中,学生围绕思维主线,各抒己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条清晰的主线中,学生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情感主线在这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他们自己开展写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一副框架”,拓展作文内容
完成主题观点的发散和文章框架的搭建,接下来要对作文的“血肉”进行填充与拓展。思维导图为学生思路的清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将自己要写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填写到思维导图上,而是通过对分主题的理解,写上即将运用的素材标题。
譬如在上文提及的“当我失去了……的时候”的练习中,我们以B学生的题目《当我失去了健康的时候》为例,展示他如何为文章框架“添砖加瓦”。B学生以往在写作文时,经常思路“卡壳”,在写《当我失去健康的时候》,虽然自己深有感触,但是依据这个导图的内容行文,他的文章写得更加生动与感人。在这个框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逐渐有了“框架”意识,对于列好提纲,拟好框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想,这对于提高他们写作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在课改的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完全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思维导图便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得力工具,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也要教授他们更便捷的学习方法,在年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