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本象征意初探
——以诗词中菊花的象征意义为例

2017-01-07 10:21
贵州农机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屈原陶渊明菊花

郭 红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通过大学语文文本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得以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个关键词:第一是“诗”。我们是诗歌的国度,“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第二是“酒”,酒在中国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三是“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被赋予了人生理想的象征。第四是“梦”,对古人来说梦充满了丰富的遐想,如老庄梦碟,还充满着梦想的意境。“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很有文化的涵养,是根据中国文化的概念而来的。第五是“愁”,心上面被秋占领,那是一个怎样的际遇啊。“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心如秋天,秋思,就是发愁。

古人惜花爱酒,那是因为中国花多,吟花之人也多,王安石爱梅花,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黄庭坚爱水仙花,还有的爱杏花、爱桃花、爱牡丹、爱海棠花。写花的诗作词作非常之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他们给花赋予了许多隐喻之意、象征之意。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授有关花花草草的内容时,如果能把花的内涵拓展开来、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大,现以菊花的象征意义为例。

1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花的喜爱之情无以言表,用许多美词每句表达了中国人对花的喜爱之情。作为中国传统花卉之一的菊花,被作为秋天的象征,也是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九月称之为“菊月”,人们把象征着长寿、长久的寓意也赋予了菊花,同时,菊花还被寓予花之隐逸者之雅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菊花的烙印:美味入食,菊花酒、菊花茶、菊花宴、菊花米汤……菊花为中国饮食文化添加了舌尖上迷人的芬芳;美姿入画,松菊犹存、傲然挺立、秀丽淡雅,菊花给中国人的审美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在有菊花的画面上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元素,传统民俗文化就又被赋予了其中,同时又富含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如果画面上同时出现菊花和九个鹌鹑,那就寓意为“九世居安”,因为“鹌”与“安”,“菊”与“据”发音相同。如果把菊花与松树画在一起,又有什么寓意呢?这就叫做“松菊永存”,表达对人美好长寿的祝愿。如果在菊花上画一只蝈蝈呢,这幅画便取名为“官居一品”。这是因为“蝈”与“官”同音,表示祝愿被赠与这幅画的人能长久(九)占据官位,这样不想成“官居一品”都难。同时仕途发达了,便能泽荫后辈,给后辈带来绵世泽。

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菊花在中国文化文明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更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体现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代的心灵追求和人生梦想。菊花是人类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在不断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才逐渐得到认识和了解的,历朝历代那些多愁善感,文思飞扬的文人墨客们又给菊花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借菊花抒发胸臆,借菊花表达志向,这可以追溯到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的名句[1]。《礼记·月令》里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2]。”而在唐宋时期,用菊花来隐喻、来抒情、来象征早已成为大众手法。象征手法的妙用,让菊花与中国古诗词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2 菊花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反映主体内在心理取向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达特殊的意义,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3]。自古以来的咏菊诗词中,基本都低用来象征孤傲高洁,卓尔不凡,顽强抗争的精神品格的。三国钟会的《菊花赋》赞颂菊花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染,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土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4]。”菊花的象征意义跟随文人雅士的作品得以体现。

2.1 言志之物。

中国文人常用菊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高尚人格。屈原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开创者,陶渊明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奠基者[5]。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在《离骚》中这样吟诵:“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菊花人格象征意义的生成是从进入文学作品开始的。最早将菊花引入文学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是先秦时期的屈原[5]。两千多年来,他个人及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端午节没有任何一个文人可以媲美。几乎没有一个中国文人不读屈原的作品,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以他为楷模。他既有真才实学,意气风发,又有励精图治报效国家的宏伟壮志。可是却遭到小人的嫉恨,诬陷迫害,导致君主对他疏远和打击,罢官流放边疆。报国无门,圣贤思想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传播,还面临国家被吞并的危险,绝望悲愤之下他选择了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与大一统君主政体既两相依存又彼此冲突,在冲突中走向政治苦境、精神苦境,构成了中国士人典型的生存境遇。中国士人的这一生存境遇,我们可以称之为“屈原困境”[6]。扬雄以屈原比孔子,李白说屈原去了便“无堪与言”(没有人可以说话了),苏轼说他自己相比屈原而言“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

先秦时期,把菊花写到诗歌里的第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人,那就是屈原,他也是以菊花自比的第一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也是他。屈原通过诗句表达了他内心的追求,那就是情愿饮露餐花也绝不向小人们屈服,象征了一种自我的肯定,象征了纯洁高远,象征自己就是一个纯洁高远的人。

2.2 隐者之爱

“学而优则仕”已经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中国人心中,延续了几千年,打开社会上升的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读书是中国阶层流动的最好途径,也是改变自己人生及家族境遇的最好契机。但是也有人不愿出仕,辞去官职重新回归田园,他就是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中国田园诗奠基人陶渊明。

陶诗写得飘逸、淡雅、悠然,这都源于他对生活对历史对自然的真实理解上,所以说他更是一位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世代传诵,菊花的隐逸与清雅,正是诗人不问世事,高洁悠然的象征啊[7]!

陶渊明用菊花来象征他的田园隐逸飘然的生活,如在《饮酒》中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和郭主簿》中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在《归去来兮辞》中如是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对菊花喜爱有加,用菊花作为隐居生活的象征,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欣赏、赞赏菊花淡雅的颜色、清新的芳香、不屈的气节,并把菊花作为自己的知己,这样他的作品才虽显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开创了一个中国诗歌里程碑的时代,孤傲高洁的品质从此以后即作为菊花的象征。

正如菊花虽不如牡丹那般娇艳,不如兰花那般名贵,却被誉为花之隐者,以高尚纯洁的品质傲然于世。这不正是象征了陶渊明虽然生活窘迫,依然在南山灿烂开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他借菊花象征自己的隐逸生活,表现出陶渊明悠然惬意的胸怀、洁身自爱的品格。故在大学语文有关陶渊明作品的教学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一定要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2.3 勇者之气

“自古英雄尽解诗”,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将领黄巢,就做了一首《菊花》诗,他的冲天豪气跃然纸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他在短短的五年间(875年至880年)攻城无数,所向披靡,最后夺取长安,在含元殿即位皇帝,建元金统,国号“大齐”,大赦天下。

菊花此时在黄巢的笔下一改原先的静美、优雅,而以奇特的句子——“我花开后百花杀”;奇特的想象——“满地尽带黄金甲”,展现出菊花的动态之美。象征着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气壮山河的豪迈之情。其中的“冲”、“透”二字充满了浓浓的战斗气息,深度的渲染、气势的浓烈,如那满城的花开香味扑鼻,全城俨然已成菊花的海洋,菊花的世界,象征着农民起义军前途一片光明,即将夺取长安,为胜利欢呼雀跃的场景。他还有一首很棒的七绝《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全诗想象力丰富,把烂漫诗人的伟大抱负呈现给读者。这里的菊花是农民百姓的象征,和桃花一起开,争取平等待遇的理想信念。

2.4 人格之托

以“菊花”为名作诗的还有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虽说诗人并没有偏偏喜爱菊花,可这种在深秋不畏严寒还在怒放的花朵如果开完后,就没有其他美丽的花可观可赏了。这首诗很有情韵,清新婉转,动人心魄,又留给人们无限的想像空间。诗人借菊花表达了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用菊花象征优秀的品格。

类似的还有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及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南宋女词人朱淑贞的《黄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她借菊花象征对世俗的抗争。

这些诗句都是借菊花来象征诗人对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鉴赏到菊花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精神追求。

2.5 孤者之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在大学语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她也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在她笔下吟诵出了一个繁华似锦的意境:海棠、梅花、菊花、桂花……,其中咏菊赏菊最为出色的有三首:《醉花阴》、《多丽——咏白菊》、《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用“人比黄花瘦”代表新婚燕尔,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生活的小夫妻分别后,新婚小娘子对丈夫的思念愁绪,李清照如一朵菊花,一朵在风雨中摇曳的孤傲、清高的菊花。

经历了南渡之痛的李清照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象征已经衰老至暮年的自己,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亲身饱尝了战乱之痛、流落异乡、夫逝孤寂、书画遗失、疾病缠身、孤身一人的满怀愁情,此时的她如一朵正凋谢、枯败,花朵堆积遍地,愁情满怀的瘦菊花。如左下图[8]。

3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在诗词创作中,大师们恰到好处地使用象征手法,起到巧夺天工的作用,使作品熠熠生辉,使其内涵、精神得以升华。以一朵菊花为例,就可窥见一斑,菊花的象征意义是随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而传承和改变的。在教学中对诗词中象征意的研究讲解,对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传承作用。

猜你喜欢
屈原陶渊明菊花
你好,陶渊明
菊花赞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赏菊花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