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有人说,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原先我对此理解起来颇费周折,一个城市的灵魂怎么也不会“依附”在一尊尊不会说话,更不可能有灵魂的雕塑身上。到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看了这两个城市的街头、广场、纪念馆的雕塑,才恍然大悟。真正的雕塑原来是这般模样,它岂止是这两个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应是整个俄罗斯的历史和灵魂。
在莫斯科,只要在教科书上提到的人,你一定会找到他(她)的塑像。不管这个人是科学家、作家、教育家还是军事家,也不管这个人生活的年代是沙皇时期,还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都保护完好。仔细把每一个街头雕塑的故事搞清楚,俄罗斯以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历史,基本就勾画出来了。
我特别惊异于俄罗斯的城市雕塑保护之好,无论哪个时代立起的雕塑,无论雕塑的主题是什么,都受到上等礼遇。除了个别雕塑身上留有战争痕迹,像弹片和弹孔,基本看不到更多的人为破坏的伤痕。
在圣彼得堡,沙皇时期建立的彼得大帝广场和彼得大帝的高大塑像,历经近百年依然完好无损。斯大林时期,苏联许许多多的著名人士沉沉浮浮。但有关部门在他们生前立起的塑像,基本没有受到破坏。
俄罗斯人认为,雕塑一旦立起来,它就是一件艺术品,就应该受到保护。因为艺术是永恒的,它再现的主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件事,而是历史。历史是没有谁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雕塑下都放着俄罗斯人敬献的鲜花和花篮。一位老年妇女说:我每天献上一束鲜花,不仅是对主人的纪念,还因为我喜欢这尊雕塑,它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莫斯科几乎看不到没有主题的雕塑,每一个雕塑都是一个故事。有沙皇的故事,有宇航员的故事,还有著名作家、演员、导演的故事,教堂里外用雕塑表现的宗教故事就更多了。这表明了莫斯科人一个基本认识——雕塑不是一堆钢铁,不是一块坚硬的花岗岩,应该是活灵活现的“人”。它记录着人的历史,抒发着人的情怀,表现着人的情欲,痛苦着人的痛苦,欢乐着人的欢乐。一个城市的雕塑要与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谨防抄袭、雷同、意识流,包括漫无边际的遐想,否则不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记忆。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认识城市雕塑,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一个雕塑家的作品、供游客照相的人文景观,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象征、浓缩的历史、历史的延续,具有鲜明的城市性格。
不知是谁归结了世界25个最受欢迎的雕像,英国牛津的《鲨鱼》,是我唯一看到的。其他一些雕塑的所在地并非没去过,而是根本没有想到去看一个城市的雕塑。
我倒是去过挪威的奥斯陆国家雕塑公园——维格兰雕塑公园,公园内有192组雕塑,共计650个人物雕像。所有的雕像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生与死,从婴儿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
我两次去奥斯陆,两次去了维格兰雕塑公园,而且随着时光的推移每一次感悟有所不同。第一次更多的是关注了雕塑艺术本身,像什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形态各异之类,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没有可以扎到心灵深处兴风作浪从而留下痕迹的悟感。
再次走进维格兰雕塑公园,从朝阳东升到艳阳高照,再到夕阳西下,配以维格兰的创作主题与思想意识,关于生命的感动跃然脑际。在这里你会想起自己童年的样子,中年的样子,甚至还会看到自己一天天行将老去的背影。
据说,一向崇尚大自然的挪威人却出奇地喜欢维格兰雕塑公园,他们把挪威的森林、港湾、雪山、极光看作上帝的恩赐,而将维格兰雕塑公园视作人类自己的智慧晶体和概括。无论老人孩子,还是从清晨到晚间,时常可以见到有人坐在一座雕塑之下,静默无语,独自思想与自己有关的那段人生历程。
在这里,所有人的心境十分平和,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眼前,人脑空洞,那些静置的雕塑却是灵魂出窍,绘就永不凋谢的生命蓝图。
我不知道到奥斯陆游览的中国人有多少去过维格兰雕塑公园,他们有什么感受。假如还是像在罗马、科隆的街头,只是为了拍一张鸽子站在雕塑人像的头上尽情拉撒尿,或者仅仅是为了与这座不知姓甚名谁的雕塑合一张影,实在谬误大矣。
中国人对于雕塑的认识很有历史,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著名考古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这样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雕塑在中国出现得多早啊,当我们的祖先还穴居野外之处,就知道凿石雕塑,甚至在雕塑之上涂上颜色,画上图案,诸如鸟之类的。这样的历史至少可与古希腊文明中的雕塑匹敌,晚也晚不了几十一百年。
梁先生话锋一转,接着又言:“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考之故籍,先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祖先是把美好的雕塑创造出来了,可是后人不屑啊,基本不拿辉煌的艺术当回事儿,提及古代艺术总是书画并论,好古者偶尔谈谈金石,抑或书法,雕塑却被视为“雕虫小技”。
我在圣彼得堡的时候,遇见一位在此留学的大连籍小伙。受朋友之托他带着我参观了世界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圣彼得堡美术学会展览馆,拜访了此地几位俄罗斯名画收藏和鉴赏家,还到列宾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家中作客。他见我除了对俄罗斯油画感兴趣,还对素描、版画也有一知半解,就试着与我探讨西方的雕塑。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回国一定带几尊俄罗斯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摆在家里,那多带劲啊,那才叫品位和艺术。我跟他说,雕塑在中国之所以不在家里放着,主要是因为过去中国的雕像不是立在庙宇,就是石窟当中,还有很多是陪葬品,这是中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差异造成的。他一听我这样说,立即醒悟,怪不得到圣彼得堡的中国人都不愿去看雕塑展。即便到了皇村有那么好的雕塑也是走马观花而已,西方人到那里看得就特别仔细。
的确,欣赏雕塑需要常识。比如丹麦哥本哈根海边的美人鱼,有多少人了解她背后的故事呢。安置雕塑的位置也是颇为讲究,不是如我们的很多雕塑,找个地方安上就行了。
以美人鱼雕塑为例,她端坐的位置是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一个并非多么开阔的海湾一侧的花岗岩石上。远远望去美人鱼似是娴静自得,羞羞答答的样子,走近了再看,美人鱼的眼神却是充满着忧郁与伤感。其实,这正是丹麦雕塑家爱德华·爱雷克森创作美人鱼雕像曲折苦涩悲伤的过程之写照。
雕像的出资人和发起者是著名啤酒品牌嘉士伯的创始人卡尔·雅各布森。有天,这位啤酒酿造大师在观看了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海的女儿》之后,深受感动,产生了用一座雕像将美人鱼永远留在人间的想法。于是,卡尔·雅各布森就与丹麦雕塑家爱德华·爱雷克森商量,希望他能够以雕塑的形式纪念美人鱼。卡尔·雅各布森还陪同爱雷克森一同观看芭蕾舞剧《海的女儿》,以期从中获得灵感,两人很快形成共识。
但是,爱雷克森在创作过程中演绎出的那些恩怨情仇,却不似平静海湾的波澜不惊,激起无数涟漪。先是雕塑家与雕像模特,也就是芭蕾舞剧《海的女儿》女主角艾伦·帕丽斯产生爱情,并孕育了两个人的新生命。后雕塑家的未婚妻大为光火,逼迫帕丽斯带着孩子远嫁他人。雕塑家的妻子还是不能放过帕丽斯,她又将这事告诉了帕丽斯的丈夫,从此帕丽斯受尽丈夫虐待,没多久便精神分裂而死。爱雷克森不得不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继续创作,然而,在雕塑家的内心深处已经无法割舍对帕丽斯的那份爱,在他的眼前是挥之不去的帕丽斯,而不是他不得不娶的妻子。这个深藏在雕塑家心中的秘密只有帕丽斯的亲人才能读懂,无论美人鱼的气质还是神情,那分明就是活着的帕丽斯。
雕像投资人接受了雕塑家的建议,将其安置在了哥本哈根长堤公园(也叫军营公园)不远处的波罗的海浅滩的边上。那里既可避过大风大浪,又能远远地注视着大海的另一边,重要的是这里离爱雷克森的住处不远……
从此,每到黄昏都会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海边,静静地坐在美人鱼雕塑的旁边,与美人鱼一起看向大海深处。这位老人就是雕塑家爱德华·爱雷克森,有时候卡尔·雅各布森也会陪着爱雷克森一起来。
这个美丽的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时至今日,100多年过去,依然有很多人每到黄昏就会到海边,与美人鱼为伴,直到太阳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