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而这些要求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选用史料进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历史教师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却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一、要选择切合课题、服务于目标的史料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会下大工夫去查阅资料,结果在搞清楚了许多问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每一则史料都要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例如,面对“红军长征”这一课题,相关的史料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取决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想体现红军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如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如果想体现长征中红军与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红军沿途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人民群众救治伤员、筹集粮食、踊跃参军的英勇事迹。
二、要选择相对精当、具有价值的史料
选择史料是为了运用,正如沈为慧老师所说的,是为了要“榨干史料”,再加上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因此数量过多、内容过长、缺少“油水”的史料尽量不要选,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而切合课题灵魂,短小、精当、富有价值的史料就要大胆选择和运用,通过问题设计,将其中蕴含的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复习有关洋务运动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经典史料《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的两句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并设计问题:该材料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个政治派别?该派别领导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史料的分析较好地回忆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三、要选择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的史料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也有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思维,而切不可以难取胜。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的时候,选取的史料大都来自古代典籍,虽然历史价值高,但文字艰涩难懂,老师阅读尚且有困难,更别说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尽量少用这些史料或者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要选择形式多样、内容多维度的史料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各个维度的史料要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首先,史料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如果课堂上呈现的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史料的反复出现,必然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和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让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各种史料发挥作用,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史料内容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学中我们会提供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做出评价,但如果我们提供的史料维度、视角、史观等过于单一,根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学生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就必须选择多维度的史料。
总之,选择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是适应并深化新课改的需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运用自己的智慧选取最适合学生、最适合课堂的史料,切实推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