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章++谢贵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1-021-01
摘 要 体育舞蹈作为高校一门新兴的教育项目,把体育运动、音乐、舞蹈三者相融合,提升了体育教育的趣味性。文章通过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师资力量,学生对课程安排和设置上的期望值,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以及教材与教学硬件设施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学生 教学体系
一、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舞蹈选项课现状
(一)师资力量
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知识主要来自于老师的教导,师资越雄厚,课程安排越合理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体育舞蹈老师的专业资格进行调查,目前学校进行体育舞蹈课程教授的老师有21个,其中取得专业体育舞蹈证书的有9人占总数的42.86%,而没有体育舞蹈类证书的老师有12人达到了57.14%。部分老师的专业是体操或是其他专业。体育舞蹈选项课的老师中,有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人在校教案评比、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带领学生获得20余项省级冠军,30余项省级亚季军。
(二)课程选择、安排和设置
课程课时长短的设置,上课时间段的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舞蹈选项课的选择。通过调查,在大一大二的体育选项课中,选择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0.34%,说明学生对体育舞蹈选项课有较大的兴趣。目前整个学校的体育舞蹈课,只有体育学院的少部分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其他专业学生都是体育选项课。非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体育课的选择,体育课有多种选择如:羽毛球、篮球和太极等。体育舞蹈选项课一学期的学时为36学时,一周上一次课,一次两个课时。上课时间集中在上午的3、4节和下午的1、2以及3、4节课。地点为体育馆的6间舞蹈房和体育馆内空置的其他地方。
(三)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图1)。
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课选择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并不会分发相应的教材。针对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查,65.85%的内容为技术动作,22.3%为舞蹈音乐的讲解,在体育舞蹈的文化历史、礼仪规范、分类、特点、功能价值和规则知识方面,稍有涉猎,在课上主要是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配合音乐练习。授课的内容主要为交谊舞,还有部分课程为伦巴,双人舞讲究在配合音乐的同时与舞伴协同合作,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在教授方式上主要运用的是分解练习和双人练习,因为选修体育舞蹈类的学生都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舞蹈基础,在课上主要进行的是基础动作的分解练习,并进行重复性的练习,当动作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跟随音乐进行完整的整首曲子的双人练习。在学习后,48.43%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动作,有33.8%的人能够熟练的运用体育舞蹈课上学习到的动作或是技能,但是能够完整的进行一支舞蹈的只有14.98%,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四)教材及教学硬件设施情况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体育舞蹈课,非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上课的形式是体育选项课,学生没有分发纸质或是电子版的教材,老师有相应的教学教材,以及规定的教学大纲。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地点主要是在体育馆内的6间舞蹈房,以及体育馆二楼空置的地方。还有部分课程在田径场内开设。在舞蹈房内,有全身镜和扶杆。但6间舞蹈房在满足专业课的上课需求后,不能满足体育舞蹈选项课上课的需要。所以部分体育舞蹈选项课选在了体育馆内空置的场地或是田径场中,这些地方没有全身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面对镜子进行动作的矫正,非常不利于体育舞蹈的学习。上课过程中音乐的播放形式都是利用放音机,放音机的音响是一个点传播出去的,当选课的学生较多时,在后面的学生不大能很好地感受音乐的节拍,不利于学习。并且,由于上课场地的开放性,同时存在啦啦操等体育课程的进行,音乐相互之间会有干扰,无法清楚地听到音乐。
二、结论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希望能多开一些学时,上课时间能够选择晚上9、10节。教学内容比较合理,建议增加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同学之间的反应良好。在教学硬件设施上,室内舞蹈室的数量上还有所欠缺。在课程体系的方面,由于缺乏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完整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总之,学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开设较为成功,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开课方式、师资和场地上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林琳.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9-120.
[2] 陈自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05,17(9):116.
[3] 王娟,曾吉.论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活动意义[J].湖北体育科技.1996,(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