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孔子国际学校 丛胜莲
小学低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山东省济宁市孔子国际学校 丛胜莲
数的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数的概念、运算意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数的意义和计算意义的理解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数都是自然数。自然数的意义对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
自然数既表示物体的个数,也表示顺序特性的数。例如一年级学生认识1-10这10个数的时候,很多老师可能认为,幼儿园3岁的孩子就能数到十甚至几百或几千,从而从思想上轻视本节课的教学。其实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自然数的概念教学。例如3只小狗、3个苹果、3辆汽车、3份点心、3块糖、3个手指、3个小朋友等等,要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感悟到,无论是3个什么样的物体,只要数量是3个,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为了加深对3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3个什么样的物体也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孩子们可以想到很多,3支铅笔、3块橡皮、3本练习本、3张纸等等。当学生举例后,教师反问孩子:为什么3支铅笔、3块橡皮、3本练习本、3张纸等不同的物体,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呢?在举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数的意义,表示个数。
一年级教学已经在渗透意义教学。自然数加法的意义不但明确了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而且还解决了怎样求和的方法:数数。例如,4个苹果与3个苹果的和,还可以表示4箱香蕉和3箱香蕉的和。我们可以在数4个苹果(或4箱香蕉)的基础上接着数,得到5个苹果(5箱香蕉),再接着数,得到6个苹果(6箱香蕉),7个苹果(7箱香蕉),于是就有了4+3=7。
1.注重在直观教学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由数学概念、性质、运算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它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明了算理是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只有明了算理,才有可能正确地计算。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更喜欢从直观中来理解算理。
以“两位数减个位数和整十数”为例:45-3,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45,“从45根里面减掉3根,你应该怎么办?”学生可能不加思考地从45根里面拿走3根。老师要进行追问:“为什么是拿走3根小棒,而不拿走3捆小棒呢?”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进一步思考:3就是3个一,3捆就是3个十,减3就是减掉3个一。“如果不用摆小棒,在计数器上你会怎么表示呢?”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出45,思考:减3应该怎么办?对学生再次进行追问,为什么要从个位上拨去3个珠子呢?从十位上拨去3个珠子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在老师的追问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同样的方法,我们在接着教学45-30的时候,学生就能够顺利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轻松地理解45-30的算理。在计算的时候,就不容易把45-3和45-30类似的题目做错了。
2.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中每一步的算理
小学低学段的计算教学,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程序性操作步骤,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它们都需要根据相关的数学知识与运算法则,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后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中各个步骤的算理,在教学中,要关注过程细节,着重讲清楚各步计算过程的意义和算理。
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为例:有15个苹果,每5个苹果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此前学生已经具备了除法的初步知识和经验,学生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怎么列算式?(15÷5)
(2)能分成几盘?(自己画一画,说一说)
先画15个圆圈来表示15个苹果,每5个苹果圈起来,表示用了1个盘子。这样就需要3个盘子,每盘5个,3盘共3×5=15(个)。15-15=0正好分完。
(3)除法竖式来计算,分部呈现竖式除法式子,结合分苹果的过程,解释每一步的意义。
上面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展现了每一步的实际意义,特别是结合15-3×5=0表示正好分完来理解竖式计算过程中,当商3以后,为什么需要用被除数15与3×5相减的道理。还要追问学生: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而不写在十位上呢?或者追问:如果3写在十位上,又表示什么意义呢?
在教学中,学生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算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题目来错误五花八门。这样的原因是学生对算理虽然理解了,计算过程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完整的认知过程。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是多样性的,有的学生把加法算成减法,乘法算成除法,混合运算符号搞错,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前面几道题目可能是加法,题目变成减法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定式造成了学生还是继续按照加法的方法计算,这是由学生的思维定式造成的错误。老师们往往归结为粗心。还有可能是学生的瞬间记忆能力有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横式上的数字是35,自己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可能写成53,这样的学生出错的原因大部分是一种心理问题,是学生的短时间记忆能力较差。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教给学生,以后做类似的题目,写完竖式的时候,自己对照一下横式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自己提醒自己,养成回头看的习惯。例如把数写完后,回头看一眼数字是否书写正确,横式上的计算结果和竖式上的计算是否一致;多看一眼运算符号,然后再进行计算。拿到错题,要先分析自己出错的真正原因,尽量避免下次出现重复性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