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勤勉耕耘
——记吴山先生的治学之道

2017-01-06 12:36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关键词:祖父纹样图案

陆 原(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矢志不渝 勤勉耕耘
——记吴山先生的治学之道

陆 原(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吴山先生生前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1949年入南京大学艺术系,从陈之佛学习图案,从此开始了挖掘、整理我国历代纹样的历程;后立志将我国古今工艺编成一部工艺美术大型辞书。他注重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在整理研究中擅长运用排比分析法;立足于文物考证,萌发很多新观念,提出诸多新创见。他尤其重视历代工艺美术技艺技法的挖掘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为工艺美术设计和生产服务。他对历代各地各品类工艺美术,对历代装饰纹样、器皿造型、工艺用色等,深有研究,先后出版专著20多种。

吴山;工艺美术;图案;纹样;研究

2015年9月7日,我的祖父吴山先生驾鹤西去。最后一次住院前,也就是他仙逝前七天,还在伏案撰稿;离世前三天,我和先生在病房陪护他时,还详细询问我开学后的教学情况和打算;不料短短数日后,祖父就与我阴阳两隔。回忆往事点滴,止不住泪流满面,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祖父生前曾反复叮嘱我,做学问一定要看淡名利,点滴时间都要加以利用,才能有所成就。谆谆教导,历历在目;亲情恩情,永志不忘。回忆祖父的治学,一旦确立了目标,就一辈子耐得住寂寞,勤勉耕耘,矢志不渝。

自幼就喜欢画画

1929年,祖父出生于江苏江阴县杨舍镇(现张家港市)。曾祖父吴阆仙在镇上开了一家小诊所谋生,曾希望祖父学医继承家业。但是祖父自童年起,就对画画情有独钟,小学时,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但尤以美术成绩在全校最为突出。当时,邻居有个乡间画师叶萃祥,擅画扇面山水,祖父一有机会就去看叶萃祥画画,次数多了,心中对国画山水的步骤和方法也大概有了一些了解。后来听说了芥子园画谱,便央求曾祖父买了一本,反复临摹,时间久了,竟也画得有模有样,叶萃祥看了不住地赞叹“这孩子是个画画的料!”

1946年,经曾祖父的好友、时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训导主任的杨舍同乡孙文林教授的指引,祖父考入该校西画专业。他曾告诉我,当时家里为供自己上学,抵押住房借债,才筹措到一些学费,所以那时学画特别用功,从而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西画基本功。另外,男生宿舍是一个住了几十人的大统间,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相处融洽,学友里擅长国画花鸟、人物、山水的都有,他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国画又大有长进。期间,他还挤出时间为苏州观前街上的一家扇庄画扇面出售,解决了三分之一的学费。(图1)

图1 国画山水《燕子矶》 1956年作

改学图案 挖掘传统精华

1949年夏,原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招收插班生,祖父考入该校艺术系本科三年级,他认为,自己有了在苏州美专打下的西画基础,来此再好好地向名师学习,提高自己感兴趣的国画水平。但是没想到的是,在他就读的两年间,由于受时局的影响,要求美术为政治服务,重视宣传画、连环画等画种,而国画、尤其是山水和花鸟画却受到批判。祖父告诉我,当时傅抱石先生上国画课时拿了个篮子来让学生写生;陈之佛先生原本教授图案和国画花鸟两门课,此时把花鸟课也停掉了。祖父也不敢画钟情山水了。祖父说,他通过上图案课,对陈之佛先生的人品、学识十分钦佩,他想既然国画不受重视,就改向陈先生学图案吧。祖父回忆,当时的陈之佛先生,由于抗战时在重庆担任过国立艺专校长,有人以此推断他加入过国民党,政治上正受到审查,连熟悉的同事见面都躲着他,陈先生也是整日闷闷不乐、足不出户。祖父对政治素来没有兴趣,也不怕被扣什么“帽子”, 便主动上门去请教陈之佛先生,颇令陈先生意外。而祖父初次在陈之佛先生处接触到中国古代图案,那纹样之优美,色彩之瑰丽,风格之独特,真是无与伦比,从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那时起,在陈之佛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祖父从对我国古代图案一无所知,到逐渐有所认识,并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刻苦钻研,为以后终身从事工艺美术事业奠定了基础。

令祖父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陈之佛先生当时告诉他,1918年,陈先生作为第一个到日本学习图案的中国留学生,日本老师竟惊诧地对他说道:“你们中国有那么多那么好历史悠久的图案,为何还要来日本学习呢?”这句话,先后激励了陈老和祖父,立志一定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图案挖掘、整理出来。陈之佛先生在抗战前曾收集有很多中国古代纹样,可惜抗战时遗失了,祖父便提议重新去收集。于是由陈先生负责到南大图书馆和市文管会借资料,祖父负责描摹下来。由于祖父已有多年的国画笔墨基本功,加上年轻,摹绘进展的很顺利。当时市面上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善本书,可惜他们没有购买的实力,于是师生俩便合计出一本符合形势需要的书先赚些稿酬作本钱。于是同样由陈老去校图书馆借书,祖父描摹,有时他也凭着在苏州美专打下的西画基本功,临场发挥创作,编绘了一本“应用美术人物篇”,内容有工农兵和领袖形象等, 由万叶书店出版。祖父告诉我,这本书非常畅销,一连印刷出版了七次,稿酬较高,祖父记得仅其中一次就拿到了二百元。有了这个经济实力,便得以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书籍,其中尤以商周青铜器纹饰资料为多,同样由陈先生选图,祖父摹绘。以这一时期收集的资料为主体,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师生俩合编的《中国图案参考资料》一书,以此为切入点,祖父从陈之佛先生那里,逐渐学到了如何在中国传统纹饰领域做研究和学问的路径及方法。

1951年,祖父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读研究生,主修基础图案。期间祖父又在鲁艺收集摹绘了很多古代优秀的图案资料。一年后祖父调回南京,先在南京图书馆工作,南图即原来的中央图书馆,馆藏有大量的古代善本书,其中有丰富的古代纹饰资料,祖父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抓紧点滴时间,摹绘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纹样。其后这些书绝大部分被抽调到了北京图书馆。祖父向我感叹:“幸亏那时收集的及时,否则以后就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通过这三个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构成了祖父从事中国纹饰、器皿造型以及工艺美术研究的纹样资料基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再加以不断地补充,并进而整理、研究。为了对比分析历代器皿和纹饰的演变及时代特点,父亲陆晔先生告诉我,他小时候看见祖父经常将图稿按时代和类别贴满家中墙壁,日视夜虑,细细揣摩,终有所获,先后于1988、1996、2009和2015年分别出版了四卷本《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中国八千年器皿造型》、四卷本《中国纹样全集》和《中国历代器皿造型》。四书为姊妹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装饰艺术、器皿造型的产生、演变、特征和风格,是目前为止介绍中国古代纹饰和器皿形制较为全面的四部宏伟巨著。

数十年求索 著作等身填空白

1954年,陈之佛先生兼任刚成立的南京云锦研究工作组名誉组长,每个星期,祖父都要陪同陈先生去云锦工作组讲授图案课,自此,祖父与南京云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云锦老所长汪印然和朱枫、徐仲杰等大师成为知交。1956年,祖父调到江苏省美术馆,负责江苏民间工艺陈列室的工作,开始与江苏的工艺美术行业有了较多的接触。1959年,祖父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装饰布置工作,期间多次到江苏各地的漆器、红木、地毯、陶瓷等工艺美术工厂调查选样,对江苏的工艺美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从此开始深交了江苏各地工艺美术行业很多的朋友,如苏绣大师顾文霞、李娥英、紫砂大师顾景舟、红木雕刻大师陆涵生和刻纸大师芮金富等。1960年,祖父调到南京艺术学院,担任工艺美术专修科的图案教学。他教学认真,没有架子,待人谦和,深受学生尊敬,当年的许多学生,以后都成了江苏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专业领导,一直和祖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如紫砂界的蒋淦勤、储立之、吴震,漆器界的赵如柏、南麟余,抽纱界的陶凤英、朱蔚玉,以及工艺行业的领导刘志明等。之后,祖父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从事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先后开设过“基础图案”、 “几何图案”、“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纹样史”、“中国器皿史”和“中国雕塑史”等多门课程。

1960年代初,祖父在广州参加广交会,屡见外商问及我国工艺美术品种的历史、技艺、特征等情况,我方能作出满意答复的甚少,为此成交往往受到影响。以后常见有的工艺厂由于缺乏历代纹样知识,竟在秦始皇袍服上画的是明代龙纹,汉代车骑刻的是明清图案,闹出不少笑话。祖父见此情景,暗下决心,为振兴祖国的工艺美术事业,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历代图案挖掘整理成册,将古今工艺汇编成一部工艺美术辞书,献给社会。从此,他节衣缩食,购买大量资料,到全国很多地区作调研。没有节假日,日夜辛劳,数十年如一日。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收集古代资料,只能暗暗进行,出版更是梦想。但祖父敢冒风险,仍闭门写啊、画啊。他告诉我,我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丰富的资料将来对发展振兴中国文化和发展经济,肯定大有用处,我们只有把它整理好,等祖国需要时就奉献出去,而不能等国家需要时再来做,那就晚了。这就是他对工艺美术事业的态度,就是他工作无穷毅力的源泉。他的20余种专著和大型工具书,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编撰完成的(图2)。其中特别是他主编、由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全书32个大类,收辞11875条,插图3100余幅,250多万字,其中祖父一人就撰写了全书70%多的内容。该辞书较全面和历史地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每一大类都可写成一册专史,从而填补了我国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曾获“中国图书奖”银奖等五项大奖。曾任北京工艺美术集团公司董事长的郭泰来先生曾告诉父亲,当时仅他们公司就购买了100多本此书,作为公司业务、设计和领导骨干的必备工具书,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极大。1991年,台湾出版此书的中文繁体字本,并于次年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大陆著作“金鼎奖”。我国文物界著名老一辈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那志良先生认为:“该辞书为中国工艺美术提供了无限答案”,台湾学者曾撰文评价:如此浩繁的一部辞书巨著,主编者不具备综览全局的能力,对每一分科不作深入研究,不付出几十年艰辛的理论科研劳动 ,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台湾工艺美术发展研究中心的林秀娟女士曾告诉父亲,时至今日,此书还是他们案头最主要的专业工具书,她的一本都已经翻阅的很“烂“了。而祖父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祖母陆成女士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祖母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她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祖父,还是他事业上的助手,祖父的多部著作,祖母都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文稿的缮写,所以祖父常说:“我的成功,有夫人的一半功劳”。

图2 部分著作

矢志不渝 老骥伏枥不言休

图3 2007年10月在家中撰稿

19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教委在学科名录中取消了工艺美术学科,曾经风光无限的工艺美术学术研究领域,便逐渐冷落。各地众多的工艺美术院系纷纷改名为艺术设计,一些学者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此时祖父已退休,但他却退而不休,坚持自己五十年前选择的初衷不变,始终坚守在工艺美术的学术领域,甘受寂寞,广收资料,勤做学问。近10多年来,又陆续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巨著,如《中国紫砂辞典》、《中国纹样全集》、《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中国美容、美发、美饰辞典》、《中国历代器皿造型》、《中国玩具辞典》(待出版)等等。他认为,中国工艺美术,不管学科名称怎么变,但它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不会变;要发展当代的中国文化事业,离不开工艺美术。

祖父一生心境平和,淡泊名利。他认为名利之事,劳神、费时、荒事业,所以一辈子从不为名利计较。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一向不关心生活琐事,衣着打扮一点也不讲究,甚至显得有些“不合事宜”。他只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放在学术事业上。一年365天,除了必要的外出活动,可以说天天都在那儿笔耕不辍(图3)。尤其到了晚年,更是惜时如珍,一点一滴的时间都在利用,直至逝世前,还担纲《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工艺美术辞典》主编和主要撰稿。不仅如此,祖父还时时关注着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发展和创作设计水平的提高,还是那么喜欢与工艺美术人士交朋友。病逝之前,还有宜兴、南京、苏州等地的一些工艺美术名家如紫砂大师顾绍培、竹刻名家倪小舟等,登门拜访求教。他平日与人交往,如果与事业无关,话语不多,但如果是向他请教工艺美术的话题,即使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也不觉得疲劳。2006年,祖父去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非常仔细地审阅了送审作品,近几年来他也看了各地不少的工艺美术新作,深有感慨。他告诉我,现在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技艺表现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作品的气势和审美等方面,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现在的工艺美术作品缺少优秀的设计稿,行业缺少优秀的设计人员,创作上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有创意的个性作品较少。当前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在这方面予以改进和提高。

独辟工艺美术的治学蹊径

祖父在6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中,根据这一领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独辟自己的治学蹊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资料的积累。这方面又可分为两点:

图4 剪纸“百合花”1958年与张吉根合作

一、深入到工艺设计和生产第一线去收集。工艺美术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很少,这使得收集资料的任务异常繁重艰难。祖父踏踏实实从民间基层着手,去接近各行业的艺人,了解他们的从艺经历,关心他们的创作。艺人们为祖父的诚意所感动,故凡是祖父所要了解的,他们都毫无保留的相告。全国各地尤其是江苏地区的许多老艺人,都是他多年的老友。在交往中,他总是先向艺人们虚心请教,而后切磋技艺,相互帮助。1950年代末,他和南京著名剪纸艺人张吉根等合作“百花剪纸”,先学习其技艺经验,然后取长补短,共同创作,从中学到南京民间剪纸很多宝贵知识(图4)。与此同时,祖父利用一切外出机会作调研,先后到过18个省市数百家工艺厂和研究所。受条件限制不能前往的,则通信联系,总计有一千多家单位和个人。通过以上各种途径,掌握了大量的、史书未记载的工艺美术各门类的第一手材料。

二、描绘、摘录各类图录、正史、野史、方志中的资料。其中又可分为纹饰和文字两方面。尤以前者难度为甚。1980年代以前,没有复印设备,许多古代图案,都须手绘。一幅精致的图稿,要7、8个小时才能完成,有的甚至几天才描绘一幅。祖父为描摹图稿,所耗的精力和时间,无法计算。文字的收集,亦是利用点滴时间,随时随地收录。除认真阅读各种史料外,每天必看全国10多份大报及杂志,衣袋内常备有小卡片,走到哪里记到哪里,出差在外,亦是如此。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众多资料,都来自几十年不间断的积累。祖父要求自己“日有所得”,这种长年点滴知识的积累,是其治学经验成功的要素之一。

第二,在整理研究中擅长运用排比分析法。以出土和传世文物为依据,结合文献,进行认真细致地排比、梳理和探索,考释精当而翔实。由于所收集的资料,零碎杂乱,真伪并存,各种观点均有,无法进行研究。对此,祖父采用的方法:一、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有矛盾时,以出土文物为依据;二、在各种观点有争议不能定性时,则将各种观点并列,或暂时搁置,待获得可靠新材料后再定;三、将资料分类,进行排比、梳理、鉴别、归纳,条理就会逐渐清晰,正误也就容易辨别了。

图5 2009年3月在宜兴为紫砂艺人点评作品

第三、立足于文物考证,在横向和纵向排比考释中,萌发很多新观念,提出诸多新创见。他在工艺美术领域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就是采用这一方法作出的结论。如历代纹饰,商周时流行的神秘纹样,至秦代,取而代之的是写实的装饰纹,以后历代亦是以写实纹占主导地位。这从排比中清晰地显示出来,秦代是大转变、大变革时期,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是个关键的时代,这些论点,曾引起当时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第四,注重历代工艺美术技艺和技术的挖掘研究。他认为,中国的工艺美术艺术品位很高,这与它特有的技艺密切相关。陶瓷的烧制、青铜的铸作、锦缎的织造,都是艺术与技术融洽的产物。祖父对刺绣的针法、织锦的挑花结本、紫砂的成型焙烧、漆器的装饰等等,都深有研究。1960年代初,他带领南艺工艺专业五位学生,对江苏花边针法作调研,汇编成《常熟花边针法》两册,受到花边行业的欢迎。他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就是我国古今工艺美术技艺技术资料的集中反映。

第五,注重理论研究为工艺美术设计和生产服务。从1950年代末开始,祖父多次到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无锡、南通、常熟、江阴、宜兴、邗江、江宁、张家港和浙江长兴等十几个市县近百家工艺厂、研究所进行讲学,和作艺术指导(图5),涉及刺绣、缂丝、织锦、陶瓷、漆器、抽纱、玉雕、牙雕、首饰、制扇、绒花、泥塑、剪纸等10多个行业。他的授课,能针对各行业特点。同时,对各地的产品创新,提出许多改进意见。所有这些,都是无偿和义务提供的,表现了他高尚的德行,受到工艺美术界的尊重。

现在,祖父虽然离我而去,但他执着治学的精神,看淡名利的品行,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我要牢记他的“日有所得,持之以恒”的教诲,不辜负他对我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梁 田)

J209

A

1008-9675(2016)06-0136-04

2016-08-10

陆 原(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祖父纹样图案
祖父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祖父的一封信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