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常态”*

2017-01-06 09:35:06赵雅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错位供给侧改革供给

■ 赵雅文

以“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常态”*

■ 赵雅文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同志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国家经济改革新概念、新思路、新内涵,并逐渐成为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媒介环境与生态巨变所引发的严峻挑战。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实现体系重构和模式转型,从而更好地适应传媒单位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传媒人才

自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今,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伴随着时代与社会变迁已走过近百年历史,为国家培养几百万各类传媒人才,这是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但似乎公众对传媒人才和传媒现状并不十分满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需求侧”导向偏移还是“供给侧”结构失衡?这是困扰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几十年的老问题,也是今天处在十字路口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问题的新思路和突破口。

一、供需错位①:新闻传播教育的方向性反思

新闻传播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传媒人才的教育,“传媒人才”这个产品与社会系统的两个端口相衔接,一个是承担生产职责的高校“供给侧”;另一个是负责产品消费的传媒“需求侧”②。在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不能只看其中一个端口的结构显现,而是要看两个端口“供”和“需”的“适配度”,供与需的一致性和吻合性才是衡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需求驱动”没有很好地引导“供给调整”,因此导致供给和需求始终处于不匹配的错位中,新闻单位对高校传媒人才不甚满意。我国传媒人才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错位

所谓结构错位,即“供给侧”和“需求侧”不适配。从用人单位——传媒的角度来说,缺乏具备较强媒介素养与能力的工作者,即生产相关新闻产品所需的人才储备不足,呈现出无货可供、需求紧缺的状态;而从生产单位——高校的角度来说,大规模的传媒人才培养未能实现高度的匹配就业,大量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没有走向相关职业岗位,供给过剩,销不出去。即:高校生产出的传媒人才类型与传媒单位所需要传媒人才类型存在衔接误差,只有部分类型是吻合适配的,高校供给的个别类型人才不为传媒单位所需,而传媒单位所需的个别类型人才高校又没有供给,于是必然造成一方过剩、一方紧缺的结构性偏差。

2.数量错位

所谓数量错位,即“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传播教育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此时全国仅20余所高校开办新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新闻科班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传媒事业发展需求,因此多由汉语言文学等其它文科专业转行以填补空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迎来发展高潮,相关专业大量出现并急剧膨胀,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③,于是必然导致毕业生严重过剩。即各种专业人才供需类型虽然完全适配,但所对应类型的数量却有部分剩余,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3.类型错位

所谓类型错位,即专业设置与媒体类型的不适配。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各专业的“非对口就业”上,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进入对口媒体工作,而大多数毕业生却进入了广告等商业传媒公司或非媒体单位就业。网络及新媒体出现后,这种错位更为严重,新媒体公司或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平台成了各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新媒体形态产生必然引发传媒格局和传媒市场的结构变化,也必然对传媒人才的理念和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遗憾的是,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没有紧跟形势随之调整,于是专业设置与媒体类型出现严重错位。即:供给侧(高校)各种专业类型中的新媒体素养原为与其他类型并列的单一技能或素养,而在新媒体时代需求侧(传媒)中的新媒体素养已与其他传统媒体素养相互融合变成各类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因此需要调整传统媒体各种专业设置,将新媒体素养分别融入其中。

4.能力错位

所谓能力错位,即能力素养的“道”与“术”的不适配。从高校传媒人才整体素养的角度来说,采、写、编、评、摄、导是新闻传播学科大类所致力培养的共同专业技能和工具,即“术”;而新闻理想、人文精神和经营理念则是支撑新闻学子前行并达到理想境界的“道”。有的高校偏重于培养上手快而实用的中低端产品——单纯技能应用型传媒人才,这种“有术乏道”的“‘工匠型’毕业生”④缺少贯穿并统领新闻理想与实践的“魂”,因此难以胜任《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央视《对话》和《新闻1+1》等深度较强的媒体或栏目;有的高校与此相反,培养出的传媒人才虽然胸有崇高新闻理想但却缺乏践行新闻理想所需操作层面的技能,即心中有“道”手中乏“术”,于是造成传媒人才“道”与“术”综合素养的痛苦分离。

二、驱动转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常态战略

“供需错位”导致新闻传播教育的方向性迷失,其根本原因在于“内生动力”即“驱动主轴”的定位错误。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高校应及时精准地把握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与特征⑤,即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改革”,脱离“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一是指新闻传播教育要“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中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⑥,即放缓新闻传播专业布点和招生步伐,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逐年降低增长速度,集中资源和力量提升教育质量,以此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主要态势预设;二是指新闻传播教育要树立“大开放观”⑦,从被动和封闭转向主动和融通,用开放的理念长期指导教育改革,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根据传媒格局的演变与转型对人才供给进行适应性调整;三是指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转型再平衡”⑧,即使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接,也即实现人才培养的理念、动力和机制的彻底转接,实现新闻传播人才供需契合的常态化。

1.稳定增长策略

近2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长期处于非理性规模扩张状态,部分高校追求“高大全式”发展,为满足学科种类的“综合”和热门专业的“虚荣”而盲目建立新专业或专业方向。通常的规律是:文科类高校多从文学和艺术专业中抽出师资力量和学生,成立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设计学等专业;理工类高校多对影视艺术和教育技术专业进行剥离与转型,成立电视编导、传播学、艺术与传播学等专业。除十几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学校嫁接或整合的新专业得到了壮大和发展,绝大多数院校新闻传播类新专业都面临着不死不活的窘境,即使办得热热闹闹也是表面上、阶段性的虚假繁荣。2014年教育部果断叫停或警告了评估成绩不合格或较低的新闻传播学科授权点,该举措正是对新闻传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胆尝试,其目的是从供给侧入手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避免不合格的传媒人才流向传媒市场。

“稳定增长策略”是指新闻传播教育要理性办学,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数量、能力素养等都要与传媒市场需求进行匹配性衔接,要以需求驱动供给,科学研判传媒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及时做好新闻传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与调整,避免搞“大跃进”,一窝蜂地盲目建立新专业和扩大招生数量。近几年,一些高校针对播音与主持人才严重饱和现状,一边消减招生,一边向互联网音视频传播转型,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

2.开放竞争策略

“开放竞争”通常适用于各个领域,但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十三五”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期,也是新闻传播教育“新常态”的关键启动期。要使新闻传播教育步入“新常态”,就要抓住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供给侧的动力切换与结构转变⑨,通过调整不符合传媒市场需求的专业、削减滞销专业的招生数量、培养传媒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等举措全面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样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走出供给侧结构混乱、产品滞销的“旧常态”。

3.转型平衡策略

转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以往新闻传播教育供给侧矛盾与失衡的调整;平衡是一个期待目标,表现为传媒人才与传媒市场的供需匹配。供给侧转型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降低专业建设速度、削减招生数量和停办产品滞销专业(“减产能”)以及调整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纠方向”)均属宏观调整,而改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手段和加大实践力度(“补要素”)以及强化职业精神、人文情怀和经营理念(“强动力”)则属于微观调整。

转型是新闻传播教育供给侧针对传媒市场需求侧的调整,是着眼于生产端的操作与变革,只有符合适应需求侧的转型才是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而平衡是从转型过程到转型结果双向互动的建立与持续,它着眼于供需双方的统一和吻合,这种统一和吻合只有通过微观和宏观双管齐下的调整才能得以实现。对一个系统来说,失衡和矛盾是常态,而平衡是最终追求的理想目标。“十三五”的开启正是新闻传播教育“切换新频道”并努力纠方向、减产能、去库存、补短板的转折点和好机遇。

三、体系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的供给侧变革

从生产与消费关系看,需求始终是一种刚性的客观存在,以需求为导向始终是市场的最高法则,应该说它是一个“驱动主轴”,而供给是围绕需求这个“驱动主轴”旋转的可调节变量。“需求侧”是引领启动端;“供给侧”是落实操作端,调整结构必须从“供给侧”入手。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在面对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时从未针对“供给侧”进行深刻反思,始终将“扩需求,保增长”奉为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调整“需求侧”的方式方法十分有限,只治标不治本,一味强调提高“需求侧”的容纳能力是对市场规律的违背,“供给侧”是为“需求侧”服务的,“供给侧”才是变革的原始性驱动力。

1.调整课程结构

2.调整学用结构

3.调整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大类之下各专业之间的比例,专业招生数量及比例是供给侧问题,直接受到传媒市场需求侧的影响。新闻传播学专业及学科的调整变化,宏观上要根据国家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微观上要看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从需求侧——传媒市场来说,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类媒体都有自己的传播阵地,是相对独立的,各类媒体处于平行关系,所需技能有一定个性差异,因此作为供给侧——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与此直接对应,如新闻学专业对应报纸媒体,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电视编导专业对应广播和电视媒体,广告学对应广告公司,网络及新媒体对应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平台。

4.调整人才结构

注释:

① 李莲莲、蔡余杰、赵光辉:《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夹缝中的制度重构》,当代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②⑥⑦⑧⑨ 朱克力主编:《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67、3、78、111、78页。

③ 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新闻战线》,2016年第11期。

④ 鲍海波:《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⑤ 引自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6年5月9日在“六部委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67、68期上的讲话”。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立】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重构”(项目编号:HE102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错位供给侧改革供给
有趣的错位摄影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 09:25:40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8:44:16
“错位教育”要不得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