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学渗透养成教育

2017-01-05 18:52韩雪梅
未来英才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优势语文教学

韩雪梅

摘要: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培育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需要教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与养成教育相互渗透,让学生不但学会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传承和汲取,这样才能够与现代教育新的人才观相适应,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养成教育;优势;方式

一、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学校教育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更应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1、会说话。说话即口语表达,一口流利的口语表达是现代人成功的必备素质。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与人交际。何谓会说话?是指说话者能够分清对象与场合(即时间、地点)进行得体、自然地口语表达。会说话的人不仅使听话者赏心悦耳,更会使其有如沐春风之感;不会说话的人则会使听者心生厌恶,有时甚至会避而远之。

在课堂上或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搭调、不和谐的声音,如:严肃的课堂上“英雄的牺牲”被学生说成“死了”、“挂了”。身为人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得体的话语与人交谈。

2、会听话。在人际交往中,说与听是同时出现的。作为说话者,要说得得体;作为听话者,要听得明白。听话者要学会倾听、聆听,善于用耳朵捕捉说话者的关键信息,倘若如此,就可以使谈话愉快地进行。如果不会听话的话,将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听话者不认真听的话,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短路。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为了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应教会他们学会听话。

3、会书写。俗话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如其人”,这说明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一个人书写的好坏关系到其自身的形象问题。现代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E-mail取代了书信,键盘取代了纸笔,出现了“拇指一族”。人们渐渐习惯了键盘机械的打字,慢慢淡化了最原始的书写。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当今的中学生。看到学生潦草、歪扭的字迹,甚为堪忧。因此,教会学生进行规范、工整的书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语文课抓起。

4、会读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素养,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快餐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正在逐渐减少,真正读书的人也微乎其微。现代中学生追求非主流,喜欢时尚,传统的东西被抛在脑后,如何让中学生热爱读书也是当务之急。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作家、作品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心灵得以洗礼,让思想产生撞击。腹有诗书自气华,与名家为伍,与名著为伍,一旦养成习惯,受益终生。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旨就在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

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性养成教育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与延续,则是教育。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德育与智育相容:形象孕育思想。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德育渗透与智育的开发相结合是必要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感性与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之中,易于产生情感效应。寓抽象道理于亲身实践之中,易诱发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外部条件”的“暗示”与“陶冶”还不够,还要依靠人的“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进而对人性有个质的飞跃与提高。

3、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双向互动熏陶。课内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会像思想品德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深入,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干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孙云晓主编.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l997.

[3]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孙云晓,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优势语文教学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