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提到习作,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生厌恶,提笔之时便是痛苦之日,作文自然童情缺失、童真流失、童言散失、童意丧失。究其原因,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漠视了孩子真实的心灵感受。习作教学唯有拨动孩子的心弦,让孩子们感受到习作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孩子们才会情动于衷、乐于动笔。那如何从“儿童”出发,让孩子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并急不可耐地想把它写在纸上,让作文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呢?
一、玩转游戏,彰显童趣
酷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会心生欢喜、笑容灿烂,“客观之物”就会变成“眼中之物”,“眼中有物”便能“笔下成物”。
一直记得我和孩子们玩儿的“张冠李戴”的游戏,四大组分别写时间、人物、地点、事情。孩子们欢呼雀跃,有的同学甚至一蹦三尺高。写好了,读的同学忍不住笑了:“10000亿年前,王海鹏在巴黎圣母院跳芭蕾舞。”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接下来,一句比一句滑稽,掌声一次比一次响亮,笑声一阵比一阵欢快。然后,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这次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感受,连一向不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也来劲儿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更像孩子,他们的世界因快乐而精彩,同时孩子们在活动中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前后矛盾,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孩子们还玩儿过“官兵捉贼”“瞎子过桥”等游戏;他们放过风筝,表演过课本剧。这些彰显童趣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触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孩子们在玩耍、表达的过程中活力四射,并充分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妙。
二、体验生活,释放童真
丰富多彩的生活能让孩子妙笔生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还能让孩子的心灵明亮,展现纯真、率性的生命原色,同时还能增强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
毛豆上市时,我让孩子们尝试剥毛豆,孩子们从开始胡乱地掐,到慢慢地学会用指甲划开一道口子,再用拇指刮,整个过程,孩子们记录得具体生动。给鸡蛋“美妆”,孩子们有的给鸡蛋画了件“露脐衫”,有的给鸡蛋画了件“小丑服”,有的给鸡蛋画了件“晚礼服”,孩子们激情爆棚,点赞连连。我们还让孩子通过“换位”,体验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关爱;让孩子保护鸡蛋,在体验生活中诠释“来之不易需珍惜”的道理;让孩子举办书市,过一回“商人”瘾……一篇篇真挚有趣的习作《我的鸡蛋我的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看我做生意》便诞生了。“亲情、友情、感恩”久久地震撼着、激荡着、丰盈着学生的心灵。
对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孩子们在生活中变得更能干了,在习作中展示了“真我”的风采。
三、阅读感悟,启迪童心
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秀书籍总会带给人享受、启迪或思考。我们可以从阅读中找到习作的生长点。前不久,我和孩子们共读了《佐贺的超级阿嬷》一书,书里面的很多情节颇有意思,“最喜欢、也最讨厌的运动会”“热水袋带来的幸福”“钱是天上掉下来的意外收获”等多个章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佐贺艰苦而又幸福的童年生活,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柔软,情感变得细腻。让他们摘录一个最喜欢的片段,写写自己的感想,他们有感而发,思如泉涌。我还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过漫画。漫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把它引进习作教学中,孩子们往往会脑洞大开。《父与子》漫画,寥寥几笔,却有情有趣、意蕴丰富,孩子们自然很喜欢。于是,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看其中的漫画。很多时候,我会把标题遮掉,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读懂故事,了解画家的意图。这是对孩子们的挑战,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读懂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了父与子浓浓的亲子情,也受到了智慧的启迪。
四、放飞想象,展现童慧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的确如此。记得班里有个酷爱习作的女孩,她以家里的小仓鼠为原型,写出的想象童话故事让人啧啧赞叹。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不知过了多久,月亮似乎也困了。它抓住身边的一团浮云,盖在身上,在上班期间打盹去了。主人家的灯终于极不情愿地暗了下来。我向家里望了最后一眼,便干起了耗子的老本行——手脚麻利地爬上了垂在窝里的一缕布,蹭蹭蹭地跳下了楼梯,望了一眼黑漆漆的主人家,窃笑道:‘待到鼾声响起时,我在丛中笑。”
我们还借助音响、音乐,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联想,放一段鸟儿及小动物的叫声,便有了《森林王国的故事》《森林法庭》等童话,放一段敲门声或脚步声,便有了《邮递员叔叔来了》《紧张的一瞬间》等文章。
孩子们在习作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得到了启迪,智慧的魅力随处散发。
总之,只有“彰显童趣,释放童真,启迪童心,展现童慧”的习作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积淀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学生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伴随他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有想象力的释放、思维空间的开拓、童心的飞扬,以及生命体验的深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