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2017-01-05 17:27张艳红
关键词:视觉性改变

张艳红

摘 要:《文概》课堂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师精讲理论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侧重使用某一教材,确定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把握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其次,注意精选案例,达到理论巩固和开拓文化视野的双重目的。教学中,可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案,灵活使用理论精讲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学概论;改变;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1-03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课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概念、范畴等,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较好地把握各类文学文本和各种文学现象,对中文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课程的理论性、思辨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令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学习缺少主动性,文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是文概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文学概论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精讲为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提升理论素养。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有3种:一是纯粹以理论精讲为主,教师系统梳理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概念内涵,理论讲解完整。这种授课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填鸭式的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在理论讲解中,辅助一定的事例,联系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论证,但因侧重理论内容,这种分析往往是点到为止。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种是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预留课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理论著作等,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比照前两种,这样的课堂活跃一些,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改观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3种授课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教师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学生与教师有很大的距离感。就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纪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条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事实上,因为教育环境胜过20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当然其中也有众多疑问。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他们对文学的热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体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制。备课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课堂教学,使文概教学走出困境。

二、选择教材,灵活设定教学内容

文概课程通常是一学年的教学时数,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理论能力并非易事,教师应有步骤地组织教学来完成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授课内容应以一本教材为主要依据,以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论知识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线索和内容也方便学生把握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为学生制定经典篇目阅读计划,通过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拓展。赤峰学院文学院选择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一套较为适合本科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全书共十六章,但授课中,并非讲授全部内容,而是对内容有所删减。通常,第一章第一节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十四章文学理论接受与消费的性质,这些相对较为容易把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第六章文学创作、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在其它课程如《写作》里学过,那么教师应该新辟角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这两处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利于理论学习。余下的内容,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的价值、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等内容,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教师宜采取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掌握。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上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学生除了这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外,再辅之其他的中外文学理论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建议必读的篇目有《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美学散步》(宗白华)、《文心雕龙》(刘勰)等,积淀和提升理论素养。

明确理论内容后,接下来即是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辅助理论进行示范性讲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选文学文本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授课中,教师经常面对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老师布置前听老师介绍会激动一下子,但课下仍回老样子。这种情况和学生文化视野较窄、文学素养不高、文本赏鉴水平较弱有关。生长在电子时代的同学们,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了主导位置,大众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快捷传达信息的直观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同学,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这使他们的文本阅读成为流于形式的浅阅读。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的评论不是源自小说文本,而是改编后的电视剧,即便是源自小说文本的评论,解读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选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愈具挑战性。首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经典文本或当下的热点文本进行研读。教师推荐篇目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供欣赏方法或理论。课堂上,鲁迅的《伤逝》曾被解读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造成的。这观点还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欣赏小说时读者的理性态度、体会情节和细节设计、人物的典型等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学的价值。其次,关注当下的文坛热点问题或现象。当电影《狼图腾》《白鹿原》上映时,推动学生去阅读原著小说,区分两种艺术形式在形象塑造、主体表达、艺术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在讲解某一理论点及相关问题时,选择相同题材的同类文本,拓展其文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一章中的叙事结构时,推荐离乡-返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故乡》、蹇先艾《贵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体会内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种效果。第四,可选择有关联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诗为例时,同步推荐林徽因的诗歌。以上几种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阅读方法,培养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激发起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介绍基本理论。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受到挑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明确了讲授内容后,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实践性品质则是主要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环境下学生重视视觉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1.理论精讲式。文学概论主要是一门理论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将理论内容准确完整地逐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精讲理论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应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识+经典理论文本”是建构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较好方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本的兴趣。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诸因素中,文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而言不难理解,这样教师授课就应该加深认识,拓展学生视野。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部分,通过经典理论文本来强化理论,活跃思维。这类经典理论文本阅读学生兴趣不大,需要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神话如何产生的”“当代社会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当下文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等。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答疑并带动学生进入理论点的把握和理解中。当然,如此讲解可能没有时间对概念的流变等进行系统阐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深入研究内容,简化理论,提炼核心内容,不破坏知识的学理性,寻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专题讨论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体裁、意境等在其它学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理论素养。文学作品的4种体裁是学生阅读中最常见到的样式,理论内容在写作课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课上,单纯地介绍4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显得内容重复且单薄(如《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教师可以总括为“诗之美”,并精选诗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从不同侧面探讨诗歌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会有各种答案,大约不外几个方面,即意象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等。教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了解,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将知识点体现在课件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朗读视频音频是值得选择的,学生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诗歌的各种美有个感性的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方案对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运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作业讲评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作业,使课内学习有效延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布置下去的作业方式众多,如理论文本、文学文本阅读、文学创作练习、文学批评写作等。这一方案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如讲述文学创作一章时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虽然很多是应试性质的话题作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要求,限定体裁,内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实际经历,独立完成一篇创作作业。讲评前,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阅览、归类,以有助于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即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进行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大家再共同总结。教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导性工作,这是对教师理论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以此完成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学习。

在设计各种教学方案进行备课时,很多教师经常制作PPT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具体教学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PPT课件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画面中,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化的呈现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很多时候,它被教师们当作精简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达到它该发挥的效用。生长在电子时代处于消费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那么教师更应将PPT课件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门理论课,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学课更花心思。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文字而外的图片、图形、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如文学的性质一课,理论性强。设计课件时,首先提供预留文本阅读作业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准备方案,选择的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经典案例如《人民的鱼》(苏童)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PPT制作可以利用苏童、余华的资料,知名评论者的评论文字,可以借用电影的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动态化呈现内容,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便于学生感受文本并进行讨论,形成理论概括。其次,设置问题页,如“文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状况”“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等。最后,根据备课时甄选不同的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如詹姆斯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通过精美课件,引导由文本讨论导向理论,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视觉性改变
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艺术风格视觉性研究
——评《艺术人类学》
视觉性眩晕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
微课的媒介属性认识与设计策略
论以英语教学的改变创造课堂魅力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明清小说视觉性语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