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樱
摘 要
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是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规划设计人士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其目标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从学校精神文化、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校本特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VI视觉系统、室内外环境设计,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旧校改造既应遵循以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更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学校的多种资源来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旧校改造 特色校园环境 精神文化 VI视觉系统 室内外环境
一、现状分析
1.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学校硬件设施日渐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改建、扩建、改造旧校在经济、时间、质量上比新建校园更具优势,成为教育管理部门格局调整的首选。年限不等的旧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通常面临以下问题:周边环境杂乱,学校外观特征不突出,混同于众多民用建筑,毫不起眼;学校基础设施差,厨卫环境恶劣,使用功能不完善;建筑外观陈旧,内部空间单一,空间缺乏灵活性和可变性;缺乏细致的景观规划,绿化不够或者零乱,缺乏人文景观或者景观内容陈旧、形式落后;校园色彩杂乱,标志及导视系统不规范、不美观。
如何改造旧校,如何通过旧校改造推进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各地各级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旧校改造不同于任何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环境改造,涉及到的具体专业有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设计,应考虑经济性、美观性、时间性、教育性,必须委托专业设计团队来整体策划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单位来实施设计方案,所以旧校改造也是规划设计人士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012年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可以预见的未来,教育投入会稳定增加,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旧校改造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内容,无异于一次“破茧成蝶”的再生工程。
2.旧校改造工作的目标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
“特色”于学校,意味着 “优质”的规定性,既代表学校自身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也表现出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是内在本质的优化和外在环境优化的统一。学校特色由组织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构成[1]。而特色校园环境正是以物质手段,将环境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元素之一——外在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从而旗帜鲜明、直观而感性地呈现学校特色。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旧校改造当以特色校园环境建设为目标和工作重点。
科学研判旧校环境资源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一刀切”的做法尤不可取。对旧校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从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教育寓意的多元要求出发,找准薄弱环节和关键所在,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对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特色物品保留原貌或者“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其人文历史教育价值;对失去实用或审美价值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拆除后新建,求取符合时代审美的学校特色环境;对仍有实用功能但视觉形式落后的实体做外观整体或局部改造。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尤其能体现。
二、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
1.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出发,以物质手段塑造、展示精神文化,是建设特色校园的总体思路
作为学习性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质。精神文化包括学校价值观、办学理念、文化定位等内容,决定了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1]。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内化”与“外化”两个途径产生作用:内化既是形成规范深入全体师生的内心,外化以寓意性设计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壁画、雕塑、色彩等多种具体可现可感的形式,展现在学校的物质建设中,成为校园环境建设之“魂”。
2.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民族特色、师生情况、校友特色、校本特色教育等各个不同的元素,也是在旧校改造过程中建设特色校园环境的重要思路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办学的,学校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旧校改造无疑是特定时间节点上对学校发展的一次全面审视和改进,也为未来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硬质环境。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过程中任一元素都可能成为学校特色,自然也能成为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主导元素:由“可能”变为真正的特色,需要挖掘—总结—凝练—表现,科学研判和科学策划。
不论何种思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均需要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教育策划的高度和整体性,实现统一的形式元素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时空中获得延续性的表达和突出的展示。
三、特色校园环境的具体内容
1.导入VI系统:标志、标准色、吉祥物、辅助图案和各个应用系统,让校园环境有了统一的视觉形象
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也会在吸引生源、师资人才的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
2.室外环境的改造:确定特色环境的主导元素,科学规划各个功能区并确定每个区的文化主题,运用景观小品、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传达学校文化理念
存在多年的学校,其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旧校改造应首先调整和完善使用功能。师生的行为能否舒适顺利开展决定了对应的场所功能是否合理,不合理之处即需要局部调整。其次,合理组织校园景观的空间动线,在动线上因地制宜设置各处景观点,本着“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创造智慧交流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可游可玩可停可观的丰富行为体验。再次,推敲每处景观的寓意性、童趣性、安全性,为每处景观冠名,用新颖的立意来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最后,在造型、色彩、材料等造型手段上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打造园林一般优美宜人的“第二自然”——特色校园。
3.室内环境的改造:包括教学楼中庭、教室和功能室、走廊、卫生间、宿舍、食堂等各处室内环境的改造
明亮整洁、温馨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环境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形状,设计不同的主题,既统一传达出学校的文化精神,又同时塑造一处处具体实在的“隐形课程”场地。空间由天棚、地面、墙面三种界面围合而成,每一处细节都具有使用功能并能巧妙地蕴含文化意义。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发挥师生的主动性,把每一个改造措施实施好、维护好,在每一面墙上都看见智慧的闪亮。
四、总结与思考
1.基于教育策划的角度,特色校园环境是丰富的文化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优美的艺术环境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物质建设的最高标准
旧校改造尤须注意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每个学校的地理条件、物质基础都是不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本色”,改造出特色。每所旧校都有其生命历史,要珍视并保留那些典型的人文符号和自然符号;而学校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环境、办公环境,是育人之地,因此每处环境都应经过管理者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形成文化磁场。旧校改造还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童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寓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是旧校改造的总体思想
基于投入的原因,旧校改造在操作中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体改造,通常适用于财力较强的市县级重点学校;第二种是分笔资金,多次投入,多次改造。前者能带来整体面貌的突变,是塑造特色校园环境的最佳时机;后者既可能是旧校多年来的环境建设常态,也可能是整体改造后的不断完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障了相对长时间段内特色校园环境目标的确定,同时设定“时间”与“成果”两个考量标准。经过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统一规划、整体策划得出的目标一旦确定便不应随时变更;建设和执行的过程则是特色逐渐形成必经的“时间”历程——经过时间锤炼的特色凝聚了思考、探索、交流、创造的生命痕迹而愈加散发岁月的芬芳;最终的“成果”是校园环境特色突出,让师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学校赢得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的品牌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中,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涉及建筑、景观、营销、广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再造工程,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专业策划设计团队为学校提供服务——突出而快速产生艺术效果,同时,还需要学校自身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参与性,双向互动通力协作才能打好旧校改造、特色再造的文化主动仗。
综上所述,旧校改造是学校节约资源、优化资源的最有效建设途径,为学校美化环境、梳理文化、树立品牌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改造中必须发挥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共同作用的有效机制,以硬件文化体现软件文化,以软件文化指导硬件文化建设。通过旧校改造让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另外,特色校园环境以物质手段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品味、打造学校品牌、推进地区教育水平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特色策划[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南.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和学校特色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2(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