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良
学校举行文艺晚会,笔者聊发“少年狂”,自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背诵下来,竟也博得了学生阵阵鼓掌和声声喝彩,好不快哉!由此感想:语文老师背背诗,其乐无穷。
虽说语文老师不必个个是诗人,但多少要有点诗人气质、儒雅风度。那些著名的语文老师,如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等,看上去就像个语文老师,他们的举止言行中都散发着一种语文味,而听这样的教师上课,学生和教师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语文教师背背诗,特别是背背文化气息浓厚的古典诗歌,非常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对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帮助。
语文教学,也是语言教学。作为语文老师,当然要琢磨琢磨自己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平实固然是一种风格。但诗意化的语言,学生听着会不会更顺耳呢?像诗一样的课堂语言,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能不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呢?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语文老师更要背背诗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背点诗,潜移默化地,我们的语言才会更有诗意,学生的语言也会受到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语言的风格,也会变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实,语文老师背背诗,最现实的,是可以给诗歌教学带来很多便利。我们试着把即将教学的诗歌背下来,首先,背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备课的过程;其次,教学时,如果这些诗歌已经烂熟于胸,我们不必时常去翻教材,自然节省不少时间;最后,如果能把学生学过的诗歌全背下来,在组织复习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老师焦头烂额找书本的现象,另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
教材所选诗歌之外,如果我们还能背出大量诗歌,上课时,我们就会有对比教学的材料,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如教学杜甫《春望》时,如果我们再给学生背一背杜甫的另一首诗歌——《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学生对诗人这种的国愁家恨的体会,会更加立体而深刻。而且,这种自然的背诵不会给学生刻意为之的感觉,不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只能提升兴趣。
诗歌教学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背诗:背出所学的诗,背出大量的诗。我们的教学向来讲究言传身教,躬亲示范。诗歌教学也不例外。还有一句俗语叫:“给人一杯水,自需一桶水。”要求学生大量背诗,自己岂能落在学生后面?如果语文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背诗,做好榜样,跟他们比赛,这无疑会点燃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效率——这也可以叫:“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语文老师背背诗,不仅是诗歌教学的必要,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需要。讲诗可以联系诗,讲文也可以联系诗。我们要大胆、即兴、适时地把诗歌引入课堂。比如,学战争题材的文章,给学生背背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样,战争的残酷,学生能诗意地感受到,且非常真切。教学《范进中举》时,我们背一背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学生对于科举考试之于古代读书人的重要性会有更形象的感知。因为诗歌都是讲究形象性的,加上老师感性地背诵,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兴趣盎然,毫不费力。老师背背诗,多点诗歌储备,教学时才能达到旁征博引的妙境,取得自然无痕的效果。
老师在课堂上背背诗,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节奏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心理是喜欢诗歌超过喜欢文章。上课时,老师亲自背诗,或由老师带头师生齐背,师生的情绪能迅速调动起来。讲惜时,一起背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讲奉献,一起背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讲壮志,一起背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声琅琅中,教与学的情绪都会达到高潮。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你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忙,没时间。是吗?不是的。姑且不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之类套话,我想,语文老师早读的时间不会没有吧?大部分学校都会安排老师上早读课。试想一下,早读课时,我们捧着一本诗集,放声吟诵,可以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可以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昏睡刚醒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是多么惬意的事。而且,对于学生,这也是一种最好的早读示范。
语文老师背背诗,不难,很轻松。现在,不少老师有随身听设备,从网上下载些诗词朗诵资料放到里面,不时听听名家的朗诵,自己也能很快把这些诗词背诵出来。试之,自觉乐在其中,益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