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栓
摘要: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结合相关理论和作者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收集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煤炭企业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煤炭采选业
一、引言
相关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由于控制环境建设薄弱,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力,导致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经营风险增大。那么是这些内部控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因素在左右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呢?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教授,并且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煤炭类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我国煤炭采选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实证分析
加强和规范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各类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煤炭企业利益相关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已有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同时借鉴杨清香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对我国煤炭采选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可能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水平、公司业务复杂性和公司财务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相关说明
1. 内部控制质量的界定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如何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是一个难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做法,采用如下两个指标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煤炭企业是否公开披露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和煤炭企业是否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根据这个指标,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ICQ)分为两个档次:内部控制质量较差(赋值为0),不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内部控制质量较好(赋值为1),既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又公开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这样定义是出于以下原因: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促进公司加强自身管理、解除受托责任、保护资产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煤炭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公司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有助于管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并能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改进。此外,从信号传递的角度来看,对内控质量高的煤炭企业而言,自愿披露鉴证报告是一种有利并且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披露内控鉴证报告。
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本研究以2009年度上交所A股煤炭采选业(采用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没有像传统做法那样将深市A股包括进来是因为,两市有不同的上市规则,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系统性差异,因此直接将两市公司直接放在一起考虑没有意义。截至2009年年末,沪市共有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中使用的数据资料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上交所网站等公开网络。
因为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基于大样本的统计检验和回归方法获得的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后面的分析采用更简单直观的方法。
(二)内部控制质量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15家公司中,共有6家煤炭企业对外公开披露了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据搜集到的数据,披露的核实评价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因此无法再具体根据核实评价意见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占40%,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其他9家煤炭采选公司没有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占60%,有的公司甚至没有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些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总体不高。
(三)公司治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内部环境。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助于良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即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掠夺公司资源,从而牟取私有收益,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并且上市公司的投票权都是“一股一票”,控股股东“掏空”问题更为严重。La Porta等研究发现,外部分散的小股东和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中,控股股东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小股东利益,由此就会造成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下降。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煤炭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作者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公司治理水平的代表变量,搜集了公司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样本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为18.09%(贤成实业,600381),最高为75.90%(山煤国际,600546),平均为55.59%,可见“一股独大”的现象在煤炭采选类公司中普遍存在。表1列示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较高,而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矛盾。经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是,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多为国家控股,国家会处于长期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不“掏空”上市公司,因此,虽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但外部分散的小股东与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严重。
(四)公司业务的复杂性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公司经营环境有关,从事复杂交易和多样化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有较高的需求,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实施内部控制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另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出现概率大的公司往往在公司运作上更加复杂,公司业务复杂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兼并与重组多、分部较多或国外收入占的比重较大等。也有国外学者基于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存在并购重组等重要组织变化、组织结构复杂等特质。作者提出假设:公司业务复杂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煤炭企业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越多,其经营情况往往就越复杂,这类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市场都设有子公司,则这些子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不同,客观上就增加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因此选择所拥有子公司的数目(Segments)作为煤炭企业经营复杂性的代理变量。作者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搜集了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情况,数据显示在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中,拥有子公司最少的是恒源煤电(证券代码为600971,拥有3家子公司),最多的是山煤国际(拥有28家子公司),平均为10.80家。表2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拥有子公司数目情况。
可见,拥有子公司较多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而那些拥有子公司较少的煤炭企业,其内部控制质量则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业务复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这与上面理论分析的结论一致。因此出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考虑,应适当限制煤炭采选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如年度报告显示,山煤国际子公司的一些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很小,造成公司业务复杂,内部控制质量下降。
(五)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实际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数量以及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必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只有财务状况较好的煤炭企业才有能力对内部控制进行投入,因此公司财务特征会影响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也发现,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越差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就越难以得到改善,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越低。Mitchell Franklin认为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连维护其公司日常运营都有困难,它当然就更难在建设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上进行投入了,公司会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等不会为核心营运能力增加价值,由此影响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公司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2. 实证分析
蔡少娜研究表明发生亏损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可能性更大,也有研究发现披露内控重大缺陷的公司整体上比那些没有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盈利能力要差。本文选择基本每股收益指标度量公司财务特征。作者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检索出了样本公司2009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最低为0.17元/股(圣成实业),最高为2.22元/股(兰花科创,600123),平均为1.17元/股。下表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不同类公司的平均基本每股收益。
由表3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其基本每股收益也较低,而基本每股收益较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一般较高。这与上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因此公司财务状况会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更有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又将有利于公司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煤炭采选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问题。发现企业业务越复杂,其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普遍高于盈利能力弱的公司,这可为监管机构和煤炭采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哲.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04).
[2]杨清香.内部控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05).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02).
[4]胡卫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D].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Dyck A, Zingales L.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02).
[6]张兆国,闫炳乾,何威风.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
[7]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06).
[8]Ge W, Mcvay 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03).
[9]Franklin M. 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 Can Material Weakness be Predicted and Model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ZETA Model in Predic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D].Walden University,2007.
*本文受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常态下河南区域金融风险及对策研究”(立项号:2016B138)资助。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