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珍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形成这种阅读要对学生进行文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的烦琐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语言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而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而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咏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咏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对课文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自主的“读”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做到如朱熹所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方式要多样:老师或录音范读,学生默读或放声读,待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适当穿插复述、讨论、写话,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等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语感。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学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 例如,朗读了朱自清的《春》后,就可以将对“春”的感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由此激发出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感受到了文本之美。
二、品味文本,培养学生情感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体悟文本中蕴含的各种美。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体的差异,他们对于生活中相同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另如,对《背影》语言的感知与品味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后情感碰撞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须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三、挖掘文本,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还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承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含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使学生欣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黄河颂》《三峡》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新时期的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文字共舞,让精神欢歌,让心灵得到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追求美感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用美吸引学生,用美陶冶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追求美,丰富审美情趣,净化心灵,升华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2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