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

2017-01-05 21:16李毅孙焕良向浩
职教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微课

李毅 孙焕良 向浩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结合微课的特点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融入分层分类分段三分融合的思想,构建了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微课体系,该体系具有适农性、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标准性的特点,能有效满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时间分散、需求多元、目的务实的要求,以期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微课;培育模式;三分融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2-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级政府与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采用集中面授、田间指导、基地示范、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积极采用远程广播、网络教育等新型传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3]。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获取市场信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受时空局限,有效覆盖不足、传播速度慢并且缺乏视觉直接感观,给农民带来的培训获得感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迫在眉睫[4-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深度渗透农业科技领域,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逐步引入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农民教育一种新模式、新趋势。马池珠等(2016)探讨引入Moodle平台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取得了积极成果[6];郭小粉等(2015)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新型农民教育平台,并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培训[7];胡建平(2014)依托ZLMS平台设计了农民混合培训模式,对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等[8]。受以上学者启发,笔者针对农民学习的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目的务实化的特点,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将微课资源整合成体系以图克服农民教育培训中时间与地点局限,成本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将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民对多样农业科技知识需求,最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试点工作,颇具成效。但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职业意识不强,参训热情不足,思维成定式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几经更迭,古语“士农工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农业大国也是中国的一大标志,因此,农民培育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不培训也能干活”的想法大有人在,缺乏变革精神与竞争意识。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这种思维定式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参训热情不足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培训师资匮乏,配套政策滞后,落地实施混乱,工学成禁锢

目前培训的教师大部分从农业院校、农业系统临时抽调,缺少专职专业的农业培训教师,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培训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到位缓慢,需要由培训主办单位自己垫付教师经费或是学员自己垫付。部分民办培训单位为了追求效益对培训教师的资格缺乏制约,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级政策,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虽然目标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部门太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各地的培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职责分散,资源分散,评价标准不一,加上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落地实施混乱。

(三)项目缺乏创新,内容过于理论,时间安排紧促,学用成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新产业新要求需要由新项目新形式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培训中农民的时间冲突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却忽略了农民自身实际需要与内部素质相分离的状况,导致新型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时间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乏连贯性、实用性、时效性,理论多、实践少,学用困境也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推进缓慢。

二、运用微课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深远、目标明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路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针对问题创新培育方式。随着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学习中一种有效载体。利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助动画、音频、文本、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在教育界迅速走红并得到应用。运用微课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新颖,并且既能够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平台、新课堂、新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够从文化、科技、道德、法律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国家素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打破一定要进学堂学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推动农民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发展。

(二)教学时间具有伸缩性,激发农民学习热情,冲破工学禁锢

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核心仍是课程,包涵教案、课件、习题、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传统课程以45分钟课堂为主,网络课程大都在30-45分钟。农民学习基础差、精力有限、学习进度慢,微课教学时间的伸缩性,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农民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可以解决传统培训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微课制作简单、人人可参与又可以补充现代化教育的不足与空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一般微课程涵盖知识点单一,符合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会因学习而耽误了农活,冲破了工学禁锢。

(三)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直面农民问题需求,突破学用困境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环节充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职能齐进。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内容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制作、更新、上传,并且可以全民参与。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直面农民的问题需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可以长期保留,能够现学现用,突破学用困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建设

(一)建设原则

运用微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的新兴教学方式,若微课资源知识点孤立不成体系,内容之间缺少衔接,将导致微课教学难以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微课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因此,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合理实用的微课体系,结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微课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建设,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1.适农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学习能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2.全面性原则: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培育过程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系统性原则:体系设计紧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培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段设计,达到三分融合的系统性设计。

4.动态性原则:体系具有动态性与拓展性,在时空上、内容上能够进行动态实时更新。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分工需求,不断的完善体系。

5.标准性原则:微课设计与制作要具有示范性与标准性。在教学设计、时长、内容、视频音频格式、字幕等方面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设计制作。

(二)微课体系构建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必要将庞大的微课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9-10]。按照适农性、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标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要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的层次与目标相对应[11-12]。如图1所示。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按照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行建设。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分段构成一个专题,又由一系列的专题分类构成一个培育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整个体系就像图书馆的架子一样,第一层是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微课,专题可分类为:文化、科技、道德、法律、心理、身体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微课,专题分类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专题等。第三层是职业价值体现教育微课,专题分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同时在专题分类中将同一专题的各个知识点分段衔接。运用微课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培育目标更明确、知识结构更完整、资源整合更充分,有利于使散乱无章的微课向有序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三)微课体系资源的运用:以棉花生产为例

运用微课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微课体系资源的建设要围绕实际教学来构建。以现代棉花生产为例,运用微课资源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应包括:前期调研、资源建设、培训教学、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目的是根据农民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方案,将培育对象细分化、培育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具体化。如棉农培育重点对象是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扩大承包棉花生产经营的承包户、有志从事棉花生产务农创业的农民工等。棉农培育内容是具备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棉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体包括:棉花生产技术、棉花质量安全技术、农场经营管理素质等。

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重点解决棉花生产系列微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与内容实践性。棉花生产属于:专业技能提升层——生产经营型——棉花生产类。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技能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棉花经营计划与准备、棉花良种繁育、棉花育苗和苗床管理、棉花整地与栽插、棉花大田生长期管理、棉花收获与贮藏、棉花效益分析与增收增效七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分段都要制作一个微课程。譬如棉花生产整地与栽插微课的制作,设计制作标准可以参照全国多媒体微课程制作标准来进行。内容涉及垄作规格与施肥技术;栽插密度与栽插方法;地膜覆盖技术;地下害虫与杂草防治。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时长约为15分钟,可以让农民了解当地整地的质量标准,掌握垄作高产的技术,掌握抗旱栽插方法,掌握地膜覆盖技术,掌握应对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等。棉花生产在培育微课体系中的定位如表1所示。

3.培训教学。培训教学主要是运用微课资源体系进行职业棉农的教育培训,让农民自己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同时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远程呼叫、双向视频等功能实现培训讲师与农民学员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估微课体系资源对培育对象的实际结果评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要求,采用简单方便、真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棉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生产水平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棉花生产培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国家认定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四、运用微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如何将微课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目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大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运用微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整体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历目标等多维度学习环境来建设操作简单、层次清晰的网络平台。同时要能够实现导航、个人学习记录、信息推送、资料下载、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功能。

(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资源开发

微课资源建设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要成体系成规模。微课本身知识碎片化,要改变微课资源离散化、单独化的现状。要按照整门课程或者完整专题的方向去创建与设计微课资源,要将课程内容化零为整,成模块、成专题、成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体系图等方式使知识点既能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联系成章节。使农民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成课程或主题知识的自主组建。

(三)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推广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推广宣传,以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以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载体,以微课设计制作为契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微课网络平台与手机智能平台。同时要借助媒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动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微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众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3]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4]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6]马池珠,王宏,秦路.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的实验验证及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0-56.

[7]郭小粉,李磊,李敏.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农民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34-1738.

[8]胡建平.基于微课的新型农民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9):124-127.

[9]李沛智.基于知识网络的个性化微课教学系统建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赵竞,郭磊,鞠盈盈.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53-56.

[11]柯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242+245.

[12]马万锋.新型职业农民移动学习模式探究[J].农民科技培训,2016(2):7-10.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