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通讯员
看康平纳如何创新
本刊记者墨影通讯员候玉磊
日前,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为主题的2016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哈尔滨市举行。山东康平纳集团总经理刘琳获得2015~2016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会上,他同来自全国各领域的企业家分享了康平纳提高创新能力的“秘诀”。
康平纳作为一家民营企业,1998年成立时,公司主体业务是毛纺织,而后逐步拓展到毛纺、智能染整装备及精密机床开发制造、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目前,康平纳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26人,驻站院士1人,依托公司的科研平台,真正做到了集成创新。
康平纳作为老牌毛纺企业,自2008年以来一直位居中国毛纺、毛针织行业10强。依托自主创新,康平纳已经成为行业高档毛粗纺休闲面料开发生产基地,每年企业都会推出众多新产品和新工艺,避开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保持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如何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的创新基础能力呢?康平纳践行出了真理:必须要跨界联合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产学研用跨界,跨界组合式的研发,是康平纳创新的一大特点。事实上,毛纺织起家的康平纳,最早涉足纺织染整装备领域时同样缺乏专业人才、技术,于是他们想办法,和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十年后,在2014年,康平纳摘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对康平纳而言是极大的鼓舞。因为这是建国以来,纺织机械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到目前为止,康平纳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已经十年有余。据了解,现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20多个人在康平纳的工厂工作,这些人在人事关系上仍属于院所,但他们的工资和科研经费都由康平纳承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企业里。
合作过程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工艺、资金优势强强联合,双方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双方合作创新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按照比例提成给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在市场驱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这种跨界的合作,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研究领域的课题。
目前,康平纳集团已经开始向布匹、散纤维等自动化染色装备发起攻关。
康平纳集团总经理刘琳认为,企业本身如果不通过跨界去组合新的发展模式,就会资源有限,获取信息受阻,从而产生的相应科研成果也就较少。康平纳就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产生新的课题,进行研究,以此来承担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项目,从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这几年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有大量的经费支持,例如‘智能制造’、‘三品战略’等,我认为企业创新就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同时借助跨界合作的平台,给企业增加新的动力。”刘琳表示。
如果跨界联合可以作为创新的源泉,那如何保证创新能力的可持续?
康平纳实施项目招标制,确定开发项目产品后,通过招标将新产品推向市场,技术人员也能从利润中获取收益。科研人员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产品销售的越多,研发人员获得的市场收益分成就越多,最终实现企业与研发人员的双赢目标。刘琳认为,通过物质奖励鼓励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这一点是比较现实的。
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来自于原创性,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政策,企业自己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但终究创新从内部开始打破固有模式才是获得新生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