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艳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加快改革的脚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此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有着相当强烈的求知欲望,外部世界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情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小数教师应尽的责任。从表面上看,激发兴趣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永远新鲜。作为教师,要在这方面做好做足文章,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为了能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我运用了组合式导入的方法,先是提问:“你们见过圆柱和圆锥形的物体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大大小小的圆柱、圆锥物体,小的如蛋糕、茶杯、冰激凌,大的有沙堆、欧式房顶、我国航天器,林林总总有几十种之多,让学生饱览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圆锥形物体,增加了他们的印象。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举例曾经见到过的这两种形状。由于这种学习从感性认识出发,学生兴致盎然,效果自然不错,这就为后来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在反思笔记中这样记述:“这堂课的新知教学先以设疑开始,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再用动态的画面、多样的图形、轻松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吸引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环环相扣,而且都起到了激趣的作用。这也就充分验证了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我将是否能成功激趣提高到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高度来认识,并身体力行地从引导数学交流、鼓励不同意见、热情帮助学生等几方面去实践,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益。
二、以生活为切入点,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化数学切入,会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本就是这样一套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材,这给我们小数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还以学习《圆柱和圆锥》为例,因为前一堂课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我在课堂导入的提问环节中单刀直入,直接请学生说说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出乎我意料的是响应我提问的同学寥寥无几。我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原点,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柱体,从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开始提问。课后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小学生偏重于感性认知、偏重于生活化数学、偏重于直观教学。如果开始的提问能从他们生活中经常见的圆柱体出发,勾起他们对上一堂课知识的记忆,再循序渐进地提问,就不会出现只有少数学生回答的尴尬了。《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不是筛子,更不是英才教育,它是这个年龄段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全体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势利导,用生活化数学作为教学入口,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引导学生探究,实现教法学法的根本转变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从‘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探究,会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过程,就能逐渐改变过去单纯地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有这样一道题,是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对比图,要求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在教学这个题目时,我设置了5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①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②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③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④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在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⑤根据得出的式子说出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通过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找答案。引导探究,关键是善于引导,可将新知分解成梯度型的若干小问题。引导的过程不是教师独讲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我认为引导探究,让不同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触发大家的灵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