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策力
英剧《黑镜》(Black Mirror)时隔三年才推出第三季,严格来说它已经不是英剧了——制片方从英国电视台4台换到了Netflix(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所以演员们少了之前的英式口音,但这部剧依旧没有让观众失望。
《黑镜》第三季一气放出了六集,第一集就引起了观众大讨论。众所周知,《黑镜》系列一直致力于讲述未来时代(科技)发展给大众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一集一个故事,互不关联,却深刻拨动当代人生活的真实内核,让人不寒而栗。
第一集讲述了在一个社交世界里,人们的一切都和附近人士的即时评价有关,当然,你也有权利对别人进行评分。戴上特制的隐形眼镜之后(相信在相互打分的背景下,很难有人不使用这种眼镜),每个人都会通过视觉和手机时时给圈子内的人打分,并关注自己的评分。
剧中存在一个评分系统,任何社交行为——小至买杯咖啡,大至工作重要环节,都需要通过手机终端系统为其评分,分数从1-5。评分系统已经是一套历史悠久的制度,它和各项社会福利挂钩。通常4.5分以上的人被认为是高分人群,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多优先的社会资源,比如租房福利、机场快速通道等等。而低于2.5分的人,即使健全又健康也会被看作异类,失去工作和住房,被整个社会体制抛弃。
毫无疑问,《黑镜》第三季中,这一集最容易引起中国观众共鸣——这几乎直接联系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类社交平台里的分享和点赞。我们每个人身边一定也有像剧中女主角那样渴望以社交来突破现有圈层的人。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社交真的可能突破乃至颠覆个人圈层吗?
其实,我们一直在相互打分。有些行为,改变了历史。如《三国志》卷三七《法正传》中提到的张松第一次见到曹操,“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刘备)”。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而根据罗贯中的演绎,活脱脱的就是一部相互打分史。在罗的笔下,张松“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曹操见之便有“五分不喜”,兼之言语不合。如果双方有一个评分系统的话,几乎相当于都按了0分,于是,张松转而献图刘备,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走向。
没有即时打分系统的旧日,人们仍然生活在社交的即时圈,稍微有身份地位的人士,更是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关注。当时北方民间宴席还有所谓“白席者”,北宋韩琦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有一次被低分群体搞得很尴尬,“韩魏公自枢密归邺。赴一姻家礼席,偶取盘中一荔枝欲啖之,白席者遮唱曰:‘资政吃荔枝,请众客同吃荔枝。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之不复取。白席者又曰:‘资政恶发也,请众客放下荔枝。”
也即是说,韩琦拿起荔枝准备吃,现场司仪高声邀约大伙一起吃;韩恨他多嘴,气得放下,又遭到继续补刀:他没吃了,大家都放下。
在这个时刻,有没有手机评分点赞系统已经不重要了。和韩琦一起同席的,其实社会地位相差很多,用《黑镜》第三季第一集的说法,就是一帮2分、3分的“俗人”,在和4.95分的“高端人士”互动。双方的志趣各不相同,如果能相互评分的话,韩琦一定会按一万个0分。
所以,像《黑镜》第三季第一集的女主角那样,“低分者”其实很难得到“高分群体”的认可。再来看一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开辟了一个走向仕途的重要举措:“举孝廉”。当然,他对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等诸多打分系统都有贡献,但“举孝廉”特别能体现打分感。
刘彻的初衷是“每郡岁举孝廉两人”,但后来,这一制度发生了变化。单就人口而论,各郡国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大郡人口多至百万以上,小郡只有万人,一律按每郡岁举两人的规定察举,感觉很有问题。汉和帝刘肇被认为是著名的昏君,此时却做出了和美国政治制度中大州和小州根据人口不同有不同数量议员代表相类似的举措,他采纳丁鸿的建议,按人口比例“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汉书·丁鸿传》);后来又照顾别郡,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后汉书·和帝纪》)。
但这些“分”是这些人口“海打”的吗?显然不是。在那之后,全国每年所举孝廉数约为二百二十多人,这远远超出其他的察举形式。《后汉书》有正传的名臣,大多数都是孝廉,但他们几乎都是“高分者”直接“打分”——《三国志》《后汉书》往往会记载其举孝廉时的长官,或郡守,或直接来自三公。汉末政治腐败,有谚“举孝廉,父别居”就是来自“低分圈层”的嘲讽。曹操举孝廉出身,关于其过程,仅有“年二十,举孝廉”六字可供参考,甚至连“谁打的分”都没有记载,这在汉之孝廉名人中,算是比较特殊的。曹自己都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基本上等于隐讳地说,我是持外卡参赛的。
就像女主角和服务人员互刷好评,又小心翼翼讨好高分人士一样,《黑镜》第三季第一集中给她安排的最终下场是:0分。有人建议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这样的规则下生存,意味着只能微笑并给对方打低分(让对方以为自己会打高分,但自己打了低分),这是一个比较能攒分的举措。但且不论时间顺序是否允许,如果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绿茶婊”,是否意味着这套评分系统最终被作废?
《黑镜》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喜欢,因为它既像寓言,又像“三言二拍”,而且还像霰弹枪,你总会挨上一颗——相信观众也看到了,戴上那个打分的眼镜,普通生活的样貌都像加了滤镜,美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