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本原论

2017-01-04 08:28沈绍岭张利娜高彩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哲学旅行

沈绍岭+张利娜+高彩霞

摘要:旅游概念是旅游学进行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概念基础上,剖析了现有旅游概念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哲学提供的逻辑思考方式,探讨了旅游和旅行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的定义。

关键词:旅游概念;旅游定义;哲学;旅行

一、旅游概念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旅游的概念或定义的提法很多,在国际上和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这个最早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1942年提出,后来到20实际70年代又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ts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用,习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2. “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 美国参议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旅游“使人们出于日常上下班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 英国旅游局(BTA)前执行主任里考瑞什认为:旅游“是人的活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80年马尼拉会议之后,曾提到要用“人员运动”(Movements of Persons)一语来取代“旅游”一词,其定义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

6. 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 联合国的“官方旅行机构国际联合会”(AIGTO)认为,旅游时知道一个国家访问,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短期旅客,其旅游目的属于下列两项之一:悠逸(包括娱乐、度假、保健、研究、宗教或体育运动);业务、出使、开会等。

8. “旅游是产业革命以后分化自旅行的非定居者在地域上的移动和暂时逗留所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他们不会导致长期居留,并且不利用旅游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9.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10.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二、旅游现有概念评析

对旅游的概念或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这取决于下定义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各有自己可取的地方,但又同时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之处,存在这种不足或缺陷的原因总的来说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用其它学科知识体系解释的旅游

这种关于什么是旅游的解释分别从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来的旅游概念必然带有该学科的性质。用一种领域的知识解释另一种领域的事物,并不能看清要解释事物的本质,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除非要解释的事物比用以解释它的事物范畴小,这样可以得到比要解释事物的本质范畴大的本质,仍然需要发现其独有的性质,才能精确界定这种事物是什么。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去界定什么是旅游,只能说明它们的范畴和旅游有相交的东西,并不能包含旅游,所以,用其它学科解释旅游的概念,不能抓住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二)列举描述的旅游

用这种方法对旅游的解释会陷入无穷的罗列,如旅游的目的是业务、出使、开会等。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会举出一些事例来,以便更好的了解问题,但如果要确定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找出事物各种现象的共同属性来,而且这个属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事物列举现象,描述的结果必然还是一个现象,所以这种方法解释的旅游往往得不到实质。

(三)为了实际需要而界定的旅游

这种方法对旅游的解释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为了统计或便于统计旅游的一些数字,会规定出旅游外出时间的长短、路程的远近及出游目的等。这种人为的规定存在着更大的主观性,会掩盖旅游的实质而停留在现象上。

三、什么是旅游

认识一种事物是什么,不能简单的凭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那样会带有主观性,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通过列举诸多的现象,通过描述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本质,那样描述的结果还是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出于某种目的去界定某种事物是什么,那样会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因此应该探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正确认识什么是旅游。

(一)从本原看旅游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认识事物的开端,它首先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这样叙述:“一个哲学的本原,当然也表现了一种开端,但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即一切事物的开端。”这样,首先应从旅游的本原去认识它,即从旅游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去认识它,而不是从其它的角度,更不能是主观的东西。“尽管旅行与旅游在外部特征上完全一致,都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但在出行目的的这一核心点上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旅行与旅游的关系是统属关系,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旅游起源于旅行,没有古代的旅行,也就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那么旅行是不是旅游的本原呢?

(二)什么是旅行

旅行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Travel在英英字典中的主要解释为:to move or undergo transmission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当然这些解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是不够精确的。关于旅行的概念,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思考和逻辑推理。先把旅行抽象出这样一个简单模型:一个点从A点到了B点,这样,旅行是A点到B点的运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80年马尼拉会议之后,曾提到要用“人员运动”(Movements of Persons)一语来取代“旅游”一词。再把这个模型复杂、真实一些:一个人从A地到了B地,就形成了旅行。这样说来,旅行是人从A地到B地的运动。这个A地是我们的居住地,B地就是异地。如果就一般事物来讲,这种两地间的运动是比比皆是的,如果运动的主体是人,我们习惯称之为活动,或实践。这种活动区别于一般运动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的意识性,而对于旅行这一活动来讲,是它的目的性。因此旅行是人有目的地前往异地的活动。

(三)旅行的基本属性

为了更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旅行,要对旅行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分析。我们把旅行的属性分为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大类(见图1)。自然属性对于旅行来讲,就是没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属性,这对于人类的旅行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旅行是人在社会中的旅行,离开社会,人也就失去了存在。其一,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旅行是全人类的普遍行为;其二,旅行必须需要社会力量辅助来完成。没有任何一次旅行是单独个体所能完成的。

1. 旅行的社会时间属性

一般来讲,旅行结束后人们是要返回居住地的,旅行不能影响其它正常生活的需求。旅行在时间上存在相对的短暂性。

人类的社会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分为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和闲暇时间。“马克思把‘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归入与‘闲暇时间并列的自由时间的范围,值得注意”。“按照马克思的论断,即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教高级活动的时间的原理,可以将自由时间分为两部分活动。第一部分是闲暇活动,在闲暇活动中人们能够直接得到基本上是恢复性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的满足,闲暇中的恢复过程通常总是与满足人们对消遣、欢乐和享受的需要同时发生的。第二部分是较高级的活动,即各种活动的目的是最有效地发展人的个性。”根据人类社会时间的分布,人类的旅行必然具有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属性。

2. 旅行的社会空间属性

一般来说,一次旅行从空间上来讲包括往返的整个过程,但只要这个人到了异地,我们说它已经旅行了,即使由于特殊原因没有返的过程。这涉及到人类的迁徙是否属于旅行的范畴。认为迁徙不是旅行的学者认为二者的目的不同,或是没有返的过程。目的不同只能说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人从居住地出发到了异地。迁徙定居后,这个异地又变成居住地,但定居前的旅行过程是存在的。由于躲避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进行的迁徙,由于商品交换到异地,两者都是旅行过程。这样看来,只要一个人从居住地到了异地,也就是和异地产生了关系,即矛盾的双方都存在了,就是旅行,只不过多数情况下有返回的过程。

旅行不仅包括去异地的行的过程,还包括在异地的活动。旅行的目的是到达异地,主要目的或是在途中的活动,或是在异地活动。如果把居住地抽象为一个“点”,途中的活动相对于居住地而言仍然是异地的活动。即使是漫无目的的旅行,仍然包括途中和异地的内容,即使那个异地是个不固定的异地,但仍然是异地。

3. 旅行的社会文化属性

人类自一诞生开始就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只有文化传播到一定程度,人们才能了解到超出自己日常生活范围的东西,没有文化及其传播,人们根本不会了解到甚至是不会描绘异地,更无从说是旅行的产生了,因此旅行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即使在空间上存在着那个异地,但如果那个异地和居住地没有文化的差异,即它们在文化上是同质的,这种同质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质,这时还会产生旅行吗?这时我们看到产生旅行的原因是纯自然的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纯自然的东西会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社会文化的差异会是人类前往异地旅行的最核心推动力,人类旅行的追求社会文化差异是其基本属性之一。

4. 旅行的社会经济属性

人类从一诞生就进行着劳动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生产和劳动的结果,旅行也自然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中,都产生了和存在着旅行,旅行也至少具备这四个环节的特征之一,生产性、消费性、商业性是旅行的基本经济属性。

(四)旅游和旅行的关系

旅游和旅行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前往异地的活动,不仅包括途中的活动,而且包括在异地的活动。这样看来它们的区别只有在两个地方产生,即前往异地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前往异地去活动这是旅行客观存在的形,是旅行的存在形式,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去行,在异地进行什么样的活动,都是由开始的那个目的决定的,但目的不是客观的,它是主观的东西,属于意识范畴的目的是不能决定属于物质范畴的旅行的本质的,它只能决定旅行的性质。所以,旅游和旅行的本质是一样的。

罗伯特·麦金托什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论述:“旅游业自苏莫人(Sumerians)时代和其他古代人以经商为旅行的目的以来,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在这里,不去探讨旅游业的产生问题,但在苏莫人时代已经有了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活动,既然人类的旅行很早就已经存在了,而旅游是落后于之前的旅行而产生的,他们的本质又是一样的,可以把旅行这个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作为旅游的本原。这样,这个本原我们已经找到了,旅游的本原是旅行,这是本文一切观点和逻辑的基础。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旅游,应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旅行,这也是一些学者容易忽视的问题。旅游起源于旅行,任何旅游都是旅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旅行都会演化为旅游。

(五)从不同性质的旅行的到旅游

研究旅游,首先应从旅游的内部规定性去认识它。关于旅游的本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是旅行。旅游之所以称为旅游,必然存在区别于其它类型旅行的性质,也就是旅游和其它形式旅行相区别的一个根本属性。那么,这个根本属性是什么呢?

1. 旅游是人类在社会自由时间进行的旅行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分布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分类的旅行都是存在的,显然在劳动时间里的那些旅行不是旅游,那是生产劳动。在闲暇时间的旅游是肯定存在的,如那些游山玩水的活动,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在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里,如某人在假期到山西晋祠欣赏学习碑帖书法的旅行,这种活动显然属于人类较高级的审美活动。因此,在自由时间的两个分类里,都是有旅游活动存在的。这样,我们把旅游在人类的社会时间里产生了一次性质的变化,旅游是人类在社会自由时间进行的旅行。

2. 旅游是人类消费性的旅行

从旅行的经济属性来看,人类的旅行应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种基本类型。旅游相当于把在居住地的活动移到了异地,需要大量的消耗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我们看到,旅游是具有消费性的,而且消费性是旅游的经济属性中的根本属性。其它三个过程的旅行分别属于生产活动或是商业活动的范畴,应分别叫做“生产旅行”和“商业旅行”,它们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赢利,和消费性的旅游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旅游是消费性的旅行。旅游的消费性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从旅行经济属性来看,人类在自由时间里进行的旅行并不都是旅游,因为在自由时间里同样有生产的、商业的旅行,只有那些以消费为根本经济属性的旅行才属于旅游的范畴。

3. 旅游是人类追求社会文化差异的旅行

前面分析过,旅行的追求社会文化差异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同样也是旅游的基本属性之一。从旅游的自由时间性和消费性来看,旅游获取的东西虽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但更多的是精神的,即精神文化,谢彦君先生说旅游是以追求“愉悦”为主要目的,恰恰强调了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

(六)什么是旅游

明确了旅游的本质和其区别于其它类型旅行的属性,我们还是要说明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旅游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虽然早已有学者论述(有的学者用闲暇时间或余暇),并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以往学者没有强调自由时间的社会性,从而只把自由时间看作是旅游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忽视了它是旅游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生产自由时间的社会才是旅游存在的根本,社会通过生产自由时间使个体旅游得以实现,并在旅游中得到个体发展,社会个体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社会自由时间,没有旅游,没有旅游者,旅游者是自由时间的支配者,同时也是自由时间的生产者。自由时间性是旅游的根本属性(消费性是旅游经济属性的根本属性),也是旅游区别于其它形式旅游的性质。

第二,关于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是旅行的一种,它们都存在空间性、时间、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申葆嘉先生在《旅游学原理》中的经济性是指性质,是赢利的意思,这里说的是经济属性,是指经济学中说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的属性。对于旅游的经济属性,可以精确的描述为纯消费性,因为赢利的旅行我们已经把它划分到商业活动或其它赢利性经济活动的范畴。

第三,关于“商务旅游”。虽然现已冠以旅游的名字,但它实际上不是旅游,因为从旅行的发展史看,分为劳动时间的旅行和自由时间的旅行,而旅游是后者。从“商务旅游”的性质来看,是赢利为目的的,是工作的一部分,是办公场所的外延,并非是在自由时间进行的旅行。所以“商务旅游”应称之为商务旅行,不属于旅游的范畴。

第四,关于“艾斯特”(AIEST)定义。从目前分析的结果看,“艾斯特”旅游定义是最接近的定义。但该定义把旅游定义为“现象和关系的综合”,显然忽视了旅游的本原是什么。“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是它本身,而不是它所引起的什么‘关系或‘现象。” “艾斯特”定义的另一点缺陷在于没有对旅游和旅行的概念做出严格的区别。

第五,关于旅游的主体。旅游的主体是人,旅游性质受人的本质的决定。“旅游作为一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其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这个定义的科学之处在于强调了人是旅游的主体。

综合以上分析,从事物的本原出发,充分考虑旅游的主体——人的本质和旅游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属性,可以给旅游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由于区域自然和文化的差异,人类出于发展目的而在社会自由时间进行的纯消费性旅行。

四、其它概念的延伸

明确了什么是旅游后,很容易定义几个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是同一个概念,差别仅仅在于前者指静态现象,后者则是指动态过程;旅游则是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简称,……”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人们;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并且和旅游者产生关系的一切资源。

参考文献:

[1]Burkart, A.J & Medik, S. Tour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London: heinenmann,1974.

[2]Lickorish, L.L..“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 Recreaation Research & Planning[M].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3]Coopet, C., Flectchet, J. , Gilbert, D., and Wanhill,S.Toru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93.

[4]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学林出版社,1999.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6]李天元.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01).

[8]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商务印书社,1966.

[9]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0]罗杰A麦凯恩原.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M].原毅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于光远.经济学札记[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2]罗伯特·麦金托什.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蒲红,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4]马耀峰,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03).

[15]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学林出版社,1999.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与休闲观光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16236004D-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绍岭,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张利娜,河北博锐思旅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高彩霞,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哲学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