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2016年的记者节,时逢周二,还和平时一样忙碌,但看到一篇评论,则有些坐不住了,文章大意是:不建议只将拥有记者证的从业人员称为记者,所有社会与生活事件的记录者,都应该被称为记者。
写这篇文章的朋友也曾是一位老资格的媒体从业者,现在已是自媒体大潮中的一员。是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大量普通人借助UGc平台,成为了自媒体人,很多原来的媒体从业者,也伴随着这股大潮,脱离原来的媒体平台,开通了账号,从媒体人变身成为自媒体人,继续着原来的采访、爬格子、内容上线的工作内容。对于这样的转变,个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我也有几个UGc平台的账号,时不时用它们来满足一下自己想说想写想表达的冲动。没办法,干了媒体这么多年,有些想法言论实在不太适合以印刷体的方式白纸黑字地出现在版面有限杂志上,在这个时候,更加自由的在线平台就成为相当不错的渠道。
也许正是因为UGc平台的门槛面向大众,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参与其中,于是乎,在这个本来已经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出来的信息量更是呈几何级数的向上增长,再加之各平台审核机制参差不齐,不仅是各种无用信息大量产生,谣言与假新闻也是与日俱增。11月25日,微信安全风控中心、微信安全中心、腾讯研究院安全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报告称,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今年累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而从辟谣中心上线以来,已累计辟谣文章超过60万篇,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所幸的是,我所涉及的消费电子行业,并不是太适合谣言文章的滋生,所以那种可能造成大众广泛恐慌的内容倒还不多,但同样的,大量不知道怎么就能生产出来的文章却不在少数。一些特别向往成为消费电子业界KoL(意见领袖)的初入者,为了能尽快引起“金主”的注意,通过网络查找、复制粘贴存在的内容,加工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做手机体验文章,通过到专卖店短时间地摸摸的手机,拍几张照片,再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于是乎,一篇属于自己的手机评测便新鲜出炉了。以前我对此的了解并不多,但知晓之后多少有些惊愕—用过才有发言权,是我等从业多年的“老板凳”一直恪守的底线,现在已被打得支离破碎……
所以,我并不认同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观点,是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内容生产者,我也同样尊重他们的权利。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冠以“记者”的头衔,什么“无冕之王”的称号只是浮云而已,“记者”是一个职业,那么它就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准则,而不是随意去搜索就能炮制新闻内容的普通人—要知道,现在记者证可是属于国考范畴哦!
最后,用一句老媒体人今年记者节在微信群里的发言与各位同行共勉:“向那些做专访文章之间还要坚持面对面的媒体人说声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