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格力股东大会上,掌舵人董明珠发飙式的发言换来的是股东的沉默,而这沉默的背后,浓浓的火药味却难以掩盖格力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发飙的董大妈究竟先要做什么,格力这次十字路口的选择是否能够让她如之前一般成功?
用偏执造就格力的董明珠
董明珠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其管理和决策能力更相当出色。董明珠在安徽区域首推的“先款后货”打破了行业陈规,更成为了格力制度。格力电器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现金奶牛”,每年给股东提供巨额分红的同时还拥有巨大现金流,同董明珠的“先款后货”政策有着很大关系。而董明珠坚持格力电器自主研发资金没有上限的做法,也确保格力电器能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和庞大的专利数量。
资金和技术两大战略方向的正确决策,让格力电器拥有足够的底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董明珠1995年解决格力“叛逃危机”和“管理危机”、2003年勇闯省政府,从外资虎口下夺回格力等事件则不断修正着格力电器的成长路线,在格力的成长史中,董明珠的铁腕和偏执的确功不可没。
董明珠为何执着让格力造车
全球经济不景气、空调市场相对平衡饱和的大环境下,格力电器即使拿到了40%左右的市场份额且一度将空调毛利率做到远超同行的40%实属难得,但格力电器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并实现下一个“千亿”目标,转型成为公司迫切需求。格力虽然同美的、海尔一样尝试过多元化发展,尝试将家电产品线延伸至冰箱、净水机、电压力锅、手机等领域,但这些延伸和试水并没有让格力找到足以撬动未来的新收入和利润增长点。
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确能够让格力较为轻松地实现下一个“千亿”目标,但格力在众多可并购标的中选择珠海银隆却相当值得玩味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商用车主要走磷酸铁路线,而乘用车偏重三元锂阵营,而钛酸锂作为珠海银隆最大的看点,在我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都算是相当小众的存在,董明珠不惜顶着“摊薄现有股东权益、高溢价收购”的帽子坚持并购这样一个小众的技术标的,恐怕押的就是钛酸锂能够从小众走向大众,毕竟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还是相当成功的。从这个角度看,董明珠显然不甘让格力成为分享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红利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是想要通过掌握钛酸锂核心技术的珠海银隆获得产业及行业话语权。
中小股东到底在抗拒什么
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长期持有格力股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充分分享格力成长红利的中小股东也很愿意支持格力高层的决策。无论是在家电领域的多元化策略还是突然进军智能手机领域,董明珠过去几年里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得到了中小股东的支持,虽然很多策略和拓展后来看起来并没有期望的美好,但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反对并购珠海银隆的情况。
中小股东反对的并不是并购,从以往对董明珠和格力尝试的支持可以看出,中小股东心态是开放和包容的,但董明珠和格力第一次拿出的并购计划关于募集配套资金的方式却出现了摊薄股东权益的情况。130亿元的并购对于手握巨资的格力而言完全可以直接用现金并购,定向增发的必要性并没有那么高,非必要的情况下无法参与定增的中小股东自然不愿意自己的权益被摊薄。担心自身权益的同时,被外界认为“高估”了的珠海银隆和15.57元/股的价格也大幅低于格力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一高一低的对比下,即使董明珠再看好珠海银隆,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搏一次,中小股东也不会心甘情愿地陪玩了。
格力在十字路口的赌局
“不变,不太美好的未来清晰可见;求变,未来的不确定性却非常高”—格力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其在空调领域的专注,但这样的专注面临主营遭遇天花板时,却晓得那样无力。
格力已经凭它的技术、诚信,在空调领域做到超过40%的份额,再有增长空间也不大。专注的企业精神很难让格力像美的一样在家电领域靠多元化完成企业的持续增长,而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专注钛酸锂技术的珠海银隆,从企业模式看的确也有类似格力的专注与坚持。即使董明珠卸任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但并购计划还是可能继续下去,无非是在格力、中小股东、珠海银隆等等多方寻求一个平衡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股权分散,珠海银隆同样不是一言堂,十字路口的格力,恐怕还得多犹豫一阵。
写在最后: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利益,永远没有对错之分,无论是董明珠还是中小股东,都是以格力未来更好为目的的,只是在实现的方法方式上出现了偏差甚至对立。在整个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同格力一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企业还有很多,无论是自内而外还是自外而内,变革的需求从未消失,唯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