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包春峰,孙中洋
(1.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大庆市国民体质鉴定与健康监测指导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师范学院教职工健康状况、疾病预警与风险评估研究
王 海1,包春峰1,孙中洋2
(1.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大庆市国民体质鉴定与健康监测指导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迅速发展,健康管理与亚健康已成为当下流行词语,本文以大庆师范学院职工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法,通过国内外先进测试仪器,对职工全身200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疾病预警和风险评估,从而得出人体九大系统的功能状态情况。
健康管理;亚健康;风险评估
世界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第三状态”[1]。它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不进行健康管理及早期预防干预,将发展病变形成疾病,因此,进行健康管理预防病变,开展人体机能(亚)健康监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1 研究对象
大庆师范学院35岁以上教师383名,抽取10%,约40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体九大系统的功能状态、十二个辅助系统、201项系统功能值和参数、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异常心搏、血管状态、人体成分比例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工具为亚健康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研究[2]。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及CNKI等文献检索,收集关于健康状况、疾病预警、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前沿研究动态和方法手段。
(2)实验法。运用法国鹰演、精神压力分析仪、人体身体成分分析仪等亚健康实验系统进行实例实验,从而得出影响健康指标的相关数据。
(3)专家访谈法。通过咨询清华大学阳光体育产业中心的专家和大庆油田医院心脑血管等方面的专家,了解当前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后果、医后疗效等,为本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此次实验对象为大庆师范学院在职员工40名。
表1 实验人员情况统计表
以表1数据可以看出,,其中男性21名、女性19名,而35-40岁10人,41岁以上30人,40岁以上年龄段人员比例为75%。30-40年龄段人员比例为25%。在40以上年龄段人员中,男性与女性人数均为15人。总体上,人员以中老年为主。
图1 风险因素比例图
从图1可以看出,此次实验,其中风险率占到前三位的是关节功能降低、体内自由基积聚、肠胃炎,分别为75%、68%、68%。女性中疾病风险率在前三位的是关节功能降低、体内自由基积聚、脊柱,分别为38%、38%、33%,男性中疾病风险率在前三位的是胃肠炎、血压风险、吸收机制障碍(吸收不良),分别为35%、33%、33%。
2.1 呼吸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2 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图
呼吸系统疾病风险评估包括慢性咽炎风险和免疫力降低风险两项评估。
2.1.1 慢性咽炎风险评估分析
发现存在咽炎风险者14人,占总人数的35%,列居第9位。其中,女性7人,男性7人。患咽炎风险较高的人群男性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女性主要集中在30-40岁。教师职业特点和个别长期吸烟、饮酒、辛辣饮食可对咽部造成慢性损伤,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即可转为慢性炎症。部分受检者患有鼻炎,并且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长期张口呼吸及鼻涕后流,刺激咽部,造成咽部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如果受检者生活习惯不良,不注意保护咽喉部,咽炎发病风险会更高。
2.1.2 免疫力低下风险评估分析
图3 免疫力低下风险图
本次实验发现存在免疫力低下风险者15人,占总人数38%,列居第8位,其中男性8人,女性7人。从图3中可见,免疫力低下风险较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年龄段,男女差异不大。吸烟、大气污染、生活中尘埃物质的吸入等都会使肺部功能下降,这时有病菌侵入,感染的风险相对增加。并且抗生素的滥用,使人体耐药性增加,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2.2 消化系统实验结果与评估分析
图4 消化系统疾病风险图
本次体检发现吸收机制障碍(吸收不良)24人,男14人,女10人占总人群的60%位列第3位。消化系统疾病风险评估包括肝细胞损伤、脂肪肝风险、脂类代谢能力下降、吸收机制障碍(吸收不良)风险评估。
2.2.1 肝细胞损伤情况评估分析
图5 肝细胞损伤情况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不同程度肝细胞损伤的19人,占总人数的48%,列居第5位,其中女性8人、男性11人。从图5中可以看出,存在肝细胞损伤的人群男性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女性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均为中老年,差异不大。在这部分人群中,多数有饮酒、高脂饮食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常常会服用一些药物如某些抗风湿药、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抗菌药等等,这些药物经肝脏代谢,对肝细胞会造成损伤,并且熬夜和疲劳也会加重肝脏负担,如不及时去除病因,改善肝脏状况,进一步可发展为肝脏代谢异常。
2.2.2 脂类代谢能力评估分析
图6 脂类代谢能力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不同程度脂类代谢能力下降的17人,占总人数的43%,列居第7,其中女性7人,男性10人。从图6中可以看出,脂类物质代谢能力下降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居男性疾病风险率首位。饮酒、高油脂的饮食、缺乏运动是此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尤其男性频繁的应酬,摄入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细胞受损,代谢脂类物质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代谢能力减弱,肝脏的功能也会减弱,如果不加以控制和保护,任由其发展,即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2.2.3 脂肪肝风险评估分析
图7 脂肪肝风险评估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脂肪肝风险(或已发生脂肪肝)的共11人,占总人数的28%,列居第10。其中女性5人,男性6人。从图7中可见,脂肪肝在30-40岁年龄段中风险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这与其饮酒、高脂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且肥胖人群的风险率高于体型正常人群。过多的摄入酒精、高脂、高糖类的食物,超过了肝脏代谢能力,加上工作繁忙,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不能将多余的脂类物质代谢出去,脂类物质就会堆积在肝脏内,进一步发展即会形成脂肪肝。
受检人员中有些已经被诊断出脂肪肝,但是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疗,并且没有改善饮食和增加有氧运动,导致疾病没有好转,实验指标仍然超标。
导致脂肪肝发病的因素除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外,还有糖尿病、肝炎、病毒感染、营养缺乏、药物损伤、免疫反应、肝脏缺氧和循环障碍等等。
2.2.4 肠胃炎风险评估分析
图8 肠胃炎风险评估图
本次实验发现存在肠胃炎风险的27人,占总人数的68%,列居第2,其中女性13人、男性14人。从图表中可看出,有肠胃炎风险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引起胃肠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有益菌组成的菌膜屏障遭到破坏、有害菌及其分泌的毒素侵蚀肠胃黏膜。侵害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辛辣饮食、过热过冷饮食、精神紧张、熬夜、病菌感染、药物损伤等等。受检者在无症状时常常会忽略此类问题,但如不进行根治,病变形成溃疡,对受检者生活工作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2.3 血压风险评估
2.3.1 高血压风险评估分析
图9 高血压风险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高血压风险(或已发生高血压)者18人,占总人数的45%,列居第6位。其中男性9人、女性9人。从图9中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风险率逐渐上升。虽然此次实验发现有风险人数不多,但是高血压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的常见疾病,仍然要引起重视。高血压与饮食习惯有关,摄入盐和饱和脂肪酸的量越高,风险率越高,同时大量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肥胖和精神压力大,都是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女性在更年期以后的风险率要高于男性。如受检查者有高血压的家族史,则更应该引起重视。
2.3.2 低血压风险评估分析
图10 低血压风险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低血压风险者4人,占总人数的10%,列居第12位。其中女性3人、男性1人。从图10中看出,血压偏低者主要集中在中年女性,尤其是体质瘦弱的女性。低血压常发生于体质瘦弱和脑力劳动过多的人群,并有家族遗传倾向。实验中发现,有此类风险的人群,除了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无缺血或缺氧异常,不影响寿命,属生理性低血压,无重要的临床意义。
2.4 骨骼系统实验结果与评估分析
图11 骨骼的疾病风险评估图
骨骼系统的疾病风险评估包括关节功能降低脊柱的劳损评估分析。
2.4.1 关节功能降低评估分析
图12 关节功能降低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关节功能减退者30人,占总人数的75%,列居第1位。其中女性15人、男性15人。从图12中可见,女性有不同程度关节功能减退的比例普遍较高。总体上,关节功能减退问题也是此次实验所发现的主要问题。形成这种慢性劳损的原因主要有运动减少,工作姿势不当,长期工作用电脑,睡眠姿势不良,随着年龄增长或者缺钙导致各关节退行性病变,外伤后恢复不良等等。
2.4.2 脊柱劳损评估分析
图13 脊柱劳损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脊柱有慢性损伤者21人,占总人数的53%,列居第4位。其中女性13人、男性8人。从图13中可见,有慢性脊柱损伤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0-40岁和4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较高。不良的坐姿和生活习惯是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工作或用电脑时长时间低头含胸的动作对脊柱胸椎段的损伤是极大的,加上脊柱退行性改变、缺钙以及部分人有驼背的习惯,使脊柱受损率不断上升。
2.5 神经系统实验结果与评估分析
图14 神经系统疾病风险评估分析图
神经系统疾病风险评估包括睡眠紊乱、脑部供氧不良风险。
2.5.1 睡眠紊乱情况分析
图15 睡眠紊乱情况统计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睡眠紊乱者21人,占总人数的53%,列居第4位。其中女性9人、男性13人。从图15中可见,睡眠紊乱的风险率,男性高于女性,40岁以上较高。造成睡眠紊乱的主要因素就是睡眠习惯不良,如长期熬夜、睡前过于兴奋或生气、思虑过度、用脑过度等。其他如紧张焦虑、颈椎病变、睡前进食过多或空腹、睡眠环境嘈杂、床不舒服等都会影响到睡眠。
2.5.2 脑供血供氧不足风险评估分析
图16 脑部供血供氧不足风险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脑部供血供氧不良者10人,占总人数的40%,列居第11位。其中女性6人、男性4人。从图16中可见,女性的发病风险比男性高,这与女性颈椎劳损和睡眠紊乱风险率高有关。颈椎的损伤和睡眠的紊乱直接影响到大脑的状态。另外,血压偏低、血液循环不良、精神压力大、疲劳、缺乏运动、免疫力低等都会导致大脑供血供氧状态差。
2.6 心血管系统实验结果与评估分析
本次实验发现有动脉硬化风险者17人,占总人数的43%,列居第7位。其中女性7人、男性10人。从图17中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风险率逐渐增加。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加是发生动脉硬化的首要因素,血管状态不良,也会增加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不良的饮食习惯(高脂、高糖、高热量、低纤维饮食)和缺乏运动会造成胆固醇的增多,包括营养元素的缺乏、肝脏代谢能力减弱、胆汁淤积、精神压力大、睡眠紊乱、饮酒过度、都会使胆固醇代谢减弱。
由图18中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状态不良的比例逐渐增加,但是在中青年人群中,血管状态不良的比例达到30%-50%。吸烟、饮食习惯不良(高脂、高糖、高热量、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经常熬夜、疲劳、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影响血管状态的因素。虽然青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旺盛,但如果继续不良生活方式,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的逐步减退,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也是很高的。
2.7 内分泌、免疫力及基础代谢功能实验结果评估分析
图19 内分泌、免疫力及基础代谢功能实验结果评估分析图
本次体检发现免疫力低下15人,男5、女5人,占总人群的38%位列第8位
2.7.1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评估分析
图20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评估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者17人,占总人数的43%,列居第7位。其中女性10人、男性7人。从图20中可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的女性多余男性。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因素有: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脑垂体机能减退,下丘脑功能不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降低等。甲状腺功能的下降会引起机体代谢率的下降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大庆也是甲状腺类疾病高发地。建议甲状腺列为体检常规项目。
2.7.2 基础代谢减低情况分析
图21 基础代谢减低情况分析图
本次实验发现基础代谢减低者3人,占总人数的8%,列居第13位。其中女性1人、男性2人。从图21中可以看出,基础代谢减低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女性。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主要有:体表面积、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神经活动、温度、药物等。一般女性基础代谢减低风险比男性高,年龄越大、温度越低、甲状腺功能越差,基础代谢减低风险越大。
2.8 精神压力情况分析
2.8.1 压力指数分析
图22 压力指数大于110的人数所占百分比
从图22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女性,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压力来自于多方面,包括家庭、工作、社会、个人等等。工作上,高负荷的工作、工作条件差、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冲突、人际关系等都是产生压力的因素。同时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对子女及家人的照顾,对某些事件的处理应对,都会使人产生压力。每个人对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同,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也是不同的。产生压力是正常的应激现象,但是压力长时间存在,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人体有60%-90%的疾病与压力有关。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产生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头痛、睡眠紊乱、口唇疱疹病毒感染等等,如不得到有效的调节,将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影响机体健康。
2.8.2 疲劳指数分析
图23 疲劳指数大于110的人数所占百分比
从图23中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疲劳指数高的人占的比例越大,其中男性17人、女性17人。40岁以上年龄段疲劳指数高的人所占比例最多,这部分人群,通常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生活压力也大,对父母及子女的照顾消耗大部分精力。同时,没有良好的生活也运动习惯,使疲劳得不到好的缓解。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身体代谢,形成疾病。
通过本次实验,所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脂肪量超标、精神压力大,颈椎慢性损伤、脂肪肝风险高、睡眠紊乱等。经过分析评估并结合问卷及测试时的随机调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多数被测体脂超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多为饮食习惯不良,高油脂、高糖、高热量、低纤维饮食,饮酒,饮食时间不规律、暴饮暴食、三餐分配不当等;
(2)精神压力大导致的疲劳及神经系统疾病风险大,这与长期的科研工作压力和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有直接关联,值得一提的是,被试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血管系统疾病风险较高;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熬夜、休息不足、睡眠不规律、长期坐位、坐姿不良等对身体各个体统的危害很大,骨骼系统尤其是颈椎疾病风险普遍;
(4)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是本次测试疾病风险占比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或者运动方式不正确等,通过问卷及随机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被测者平时都没有体育锻炼,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上班时间久,缺乏兴趣,生活习惯和东北气候寒冷等。
根据对受检人员情况总体评估分析,给出健康指导如下:合理饮食,缓解压力,适量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监控。
4.1 合理膳食
(1)确定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的数值在人体成分实验单上已明确提示。个人粗略计算标准体重也可以用实际身高减去105计算得出。
(2)确定每日所需热量。学院教职员工每日所需热量(单位为千卡)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25与30的差乘以体重(单位为公斤)[3]。
(3)确定每日热卡分配。每公斤体重每天所需营养素量为:蛋白质为1-1.5g,脂肪为0.89-1.33g,碳水化合物为5.5-6.5g。每日早、午、晚餐的热量分配为占总热量30%、40%、30%。[4]
(4)合理饮食结构。各类食物所占比例排序为:谷类(主食)、蔬菜类、奶类及豆类、水果类、肉类及鱼虾及蛋类、油脂类。建议油脂类每天摄入量在25g左右,不要超过30g。摄入奶类在250-500ml,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主食300-500g,肉类、鱼虾、蛋类各50g,饮水2000-2500ml。所建议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节,但总的原则不应改变。
4.2 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乐观,就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缓解压力的办法有:泡热水澡、放一些冰块在头上、深呼吸、冥想、理疗按摩、户外运动、度假、做事有计划、与朋友在一起、学会幽默、信任别人、与家人一起活动等等[5]。
4.3 适量运动
(1)改变体育锻炼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通过宣传和引导,单位可以请相关专家组织一些讲座或者体育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职工对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态度,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提高职工维护健康的能力。
(2)运动原则及类型。针对高校多数员工长期电脑办公及讲课多的特点,选择方便易行,运动技术要求不高的运动方式比较理想。如教职工做“办公室操”,或者可以在办公室放置简易的健身器械等。对于运动的种类的选择,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成分,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适宜的有氧运动,能够消耗人体多余的糖类和脂肪,也是最佳的运动方式。最常用的有氧运动方式为慢跑,其次还有游泳、自行车、健身操、爬山、快步走、太极拳、各种球类活动等。当然这要靠职工业余时间进行锻炼。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的控制有很多种方法,对于普通非专业的人群而言,简单的方法是以脉搏数作为指标,运动时人体的每分钟脉搏数应达到最大脉搏数的70%-90%,这样就可以认为是进行有氧运动最合适的运动强度。最大脉搏数可以用220减去个人的年龄作为预测。
如一位40岁的正常人,他的最大脉搏数为180次,而他合适的运动强度应是运动脉搏数在每分钟126次(180次×70%)与162次(180次×90%)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即表示运动强度不足或太强了。运动强度最轻的有散步、做家务、打太极拳、购物等;轻度运动有跳舞、体操、平地骑车、打桌球等;中度运动有爬山、平地慢跑、羽毛球、上楼梯等;强度运动有跳绳、游泳、举重、打篮球等。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如运动时感觉不适,立刻终止并做相应检查。
(4)运动持续的时间。建议运动持续的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因体质差异,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所选的运动方式进行调节,但总体上不能少于40分钟。
(5)运动的频率。建议每两天进行一次有氧运动,每周至少三次。但这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时间安排进行调整。注意防止因休息不足引发的过度疲劳等运动伤害。
4.4 改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改善睡眠、平衡心态。吸烟和饮酒是各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戒烟和避免吸二手烟势在必行。偶尔少量饮酒,尤其是红酒对身体有益,但是要禁止酗酒和长期喝酒改善饮食习惯,包括:不吃早餐、晚餐太丰盛、嗜饮咖啡、保温杯泡茶、水果当主食、进食速度过快、宴席不离生食、饮酒过量、饮水不足等等。改善睡眠状况,睡眠最佳时间在22:00-06:00。午后休息15-20分钟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但不应超过半小时。
4.5 定期体检,对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
本次测试所使用的仪器,比普通常规体检的优越性在于对亚健康的监控,对疾病风险的实验,事实上,通过对被测人员的普遍询问,多数人对实验的结果持信服态度,并且对自己身体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视。所以只有定期进行体检,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使身体的健康得以保证。
[1] 陈霞.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质量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05).
[2] 苗兰贞,赵明厚.200例慢性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2003(02).
[3] 箫汲.与慢性病和谐共处的策略[J].健康管理,2012(10).
[4] 王宇,黄莉.澳大利亚慢性病患者临终关怀政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5(06).
[5] 董建群,毛凡,姜莹莹,等.2012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06).
[责任编辑:崔海瑛]
王海(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体育产业研究。
R194.3
A
2095-0063(2016)06-0116-09
2016-09-13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