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兵,何源章
(1.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路径探讨
王 兵1,何源章2
(1.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人类主体性不断膨胀导致生态危机显现,这样的结果倒逼着人类反思并寻求更加理性和谐的发展方式,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充分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生态文明之路。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进入成熟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对垒随处可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发展绿色文化与科技、推进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建设成为当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路径。
人类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采取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而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好的理念导致好的行动,好的行动产生好的结果。”[1]
但是在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实际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如: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黑色发展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对垒随处可见,如何破除“黑色发展”路径依赖,成为落实十八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关键点。习近平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调研安徽时,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的论述,给当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路径探讨提供了新的素材。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伴随着祛魅的进程,价值理性这个“欲望”堤坝,也随之拆除,生态危机接踵而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性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分裂和尖锐对立,造成了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对立、自由的丧失、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人类精神家园风雨飘零等问题。”[2]这里我们既要看到生态危机是人类肆意发展的恶果,同时也要看到,生态危机是矫正人类自我发展路径的契机。
“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法宝,通过劳动人的主体性价值与自然展开了互动,自然成为人意识外化载体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类自我发展的工具。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水平束缚了人类全面的认识世界,自然“神圣”地位不可撼动,人类处于敬畏自然状态。工业革命的轰鸣声,撕开了自然神秘性的最后一层面纱即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角色发生了根本转换,自然完全被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和自由意志‘祛魔化’,相应地,人也就成了地道的自然界的合法操纵者和控制者。”[3]这种非理性的“黑色发展”模式是人类主体性膨胀下,强调以人为唯一价值标准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模式。“黑色发展”模式发端于工业文明社会,既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这个“定时炸弹”。
生态危机的直接性表现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对立。目前,各大城市雾霾严重、气候异常等现象,无不提醒着人类自然破坏的严重性。生态危机面前人类如不认真反思,未来必然灭亡,“绿色发展”应运而生。“绿色发展”是人类寻求理性和谐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所构建出来的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绿色发展”将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学者普遍认为的人类社会先后经历四种社会形态及发展模式,而绿色发展模式将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与必然模式。[4]如下表。
文明演进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与资源环境关系朴素和谐强和谐不和谐理性和谐发展模式无色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
二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
构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充分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经过几代中央领导的努力,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1.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思想酝酿阶段。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注意到了生态建设问题,只是限于历史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思想还处于萌芽和酝酿阶段。例如:毛泽东所提出的重视农业、水利建设,节约资源,发展林业等等。[5]
随着以经济为中心作为党的工作中心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但生态问题并没有因此被邓小平忽视,具体表现在:一是重视环境保护。1983年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层面,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二是强调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强调环境保护要靠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开始迈入法治时代。
2.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思想提出阶段。
上世纪90年代,资源、人口、环境不协调问题逐渐显现,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共产党人在继承邓小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把生态文明保护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了经济、社会、环境同步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在总结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指导下,我国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抉择,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思想提出做好了思想准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并将其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
3.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思想成熟与发展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为“五位一体”。十八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充分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继承和发展了生态文明社会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是我国通往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是那么经纬分明,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可能充斥着不同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开启生态文明时代,黑色发展面临“日落西山”,但仍有余辉。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对垒,将是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短期来看,“黑色发展”路径附加值远超于绿色发展。黑色发展道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粗放发展特征。粗放的黑色发展模式体现为"低成本竞争”,这种低成本竞争是以牺牲资源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并给社会带来了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这种低成本由低要素价格决定,其中之一便是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的价格偏低,这种价格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进而加速了低要素价格与低成本竞争发展模式的形成。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自然资源价格较低,环境污染成本较低(当然还包括低劳动力成本、低社会福利成本、低产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成本等),选择的低成本竞争发展模式势必会走上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黑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黑色发展”道路的匡正。绿色发展不但强调发展,而且注重绿色发展理念做引领。绿色发展注重社会的长期效益,这种发展被看做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对垒中,提醒着政府要积极的作为,为绿色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有利于社会长期的效益评估体系,如: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等。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供给双方资源错配问题提出的要求,创造“高端”供给,淘汰“低端”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生态危机初显,各大城市遭到雾霾侵扰,生态资源破坏严重,“高端供给”不仅指的是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供给,还包含符合人类理性发展需求的产品供给,如:绿色产品。黑色发展模式下,生产过程伴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导致人类发展受到威胁,这就注定贴上了“低端”供给的标签。而绿色发展模式下,生产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发展观念,生产过程清洁且高效,人与自然关系得到改善。因此,供给侧改革有利于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不同的文化科技作为支撑,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材料,壮大巩固着发展模式。黑色发展模式自近现代以来,为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生活资料,文化科技作为发展的支撑地位得到公认,科学家、文化工作者地位随之高扬,这样的“强物质化”的发展模式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激励,并因此壮大巩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沿着这样类似的发展路径,并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危机”。绿色发展作为更加理性化的发展模式,要想在黑与绿的对垒中完胜,应该改造并拆除文化科技支撑。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如何培育绿色文化,将成为绿色发展与黑色发展范式顺利转型的重要方面。
当下,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任重道远,在政府绿色GDP考核体系不健全、功利主义弥漫的情况下,“黑色发展”路径似乎仍有生命力,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打破路径依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加强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传统的“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制度显然已不合时宜,加强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应加快完善绿色核算体系建设。绿色核算体系是构建绿色发展政绩制度的核心,绿色GDP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正在研究、有待成熟的项目。所幸的是,中国绿色GDP项目虽然一度搁浅,但在环保部内部,绿色GDP核算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在已经拥有的基础研究之上应加快建设绿色核算体系的步伐;二是广开监督渠道。当下,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评。除了政府内部监察以外,应开辟“民间渠道”,例如:鼓励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使其制度化,从而更全面的考察、监督政府的政绩,保证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
2.从供给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调研安徽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供给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打破垄断状况,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行业间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绿色企业服务。严控污染企业,鼓励绿色企业壮大做强,形成产业。例如:各地应更多设立相应的企业激励机制,在鼓励生态绿色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帮助非生态型企业转型,并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6]
3.绿色理念融入文化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体系有助于培育先进的绿色文化与科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绿色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先进的绿色文化指引,从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绿色理念融入文化体系需要政府更多承担引导责任,社会各方应积极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理念融入文化体系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更多“高端产品”为供给侧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在绿色科技的创新中,我们要注意引进世界先进国家的绿色技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发展较早,生态科学技术的关注与研发也较早,因此,要加强国际绿色技术的引进和国际绿色技术的交流,以自主研发和创新为基础,完善绿色创新体系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绿色核心技术,形成中国特色绿色创新体系,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1]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2).
[2]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
[3]张彭松.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J].求索,2005(1).
[4]许广月.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范式转型[J].西部论坛,2014(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2).
Class No.:D616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Path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Wang Bing1,He Yuanzhang2
(1.Department of Marxism, Party School of Bo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2.School of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Expans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has lead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which forced man to seek more reaso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ing way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ociety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ask for us.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h Session indicates tha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has entered the maturity s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strategies of green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We shoul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man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supply-side refor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王兵,硕士,助教,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何源章,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党政方略。
1672-6758(2016)12-0049-3
D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