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和,古涛,王轩
(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2.四川大学,成都610065)
尔苏沙巴与尔苏沙巴文图画文字文献现状调查报告①
王德和1,古涛1,王轩2
(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2.四川大学,成都610065)
尔苏沙巴或沙巴的后代保存有沙巴文图画文字文献。这些文献包括《虐曼史达》《格策史达》《昌板刷达》《史帕卓兹》等。调查发现,尔苏沙巴及沙巴文文献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尔苏沙巴文化高度濒危。
尔苏沙巴文;文献;调查;版本;文献著录
1.尔苏沙巴,是尔苏藏族中从事本土信仰活动的民间信仰传承人。尔苏沙巴文就是尔苏沙巴使用的图画文字。这种文字的起源,目前还无法确定。估计尔苏沙巴文成书时间为距今500年至1 000年之间[1]229。尔苏沙巴图画文经书,在历史上曾经左右着尔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吉凶祸福都离不开。
2.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达拉曼(nddara ma)”,意为窗花样文字。是尔苏沙巴在从事本土信仰活动时使用的图画文经书上的图画符号。尔苏沙巴文,在中国语言学界比较著名,原因是学界认为这种符号属于“图画文字”。内容涉及到本土信仰、历史、天象、历法、医药、语言等方面。与沙巴文字在语言学界的“名气”不相称的是,目前已经没有多少人能解读图画文字。沙巴文的表达功能是不完备的,是由图画脱胎出来,刚刚跨入文字行列的图画文字,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2]48。传说在很久以前,尔苏沙巴的经卷浩繁,一套完整的经书需要九匹骡子驮运。在争战和迁徙过程中,大量图画经书丢失。目前保留下来的图经只有五种,统称为尔苏沙巴文②。
3.尔苏沙巴文《虐曼史达(nyoma shyi da)》,是尔苏先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虐曼史达》正文共24页。每页三行五列共十五个格子,一格表示一天。每两页为一个月,每月30天。12生肖以虎为首,正月为虎月,岁首为虎日,每年正月初一为虎日。一年360天中,12生肖反复循环,故单月都以虎日开头,双月都以猴日开始[3]267。方格里绘有彩色生肖图,还周而复始绘有代表七曜星期历的七个典型的尔苏沙巴图画文符号。此外还绘有几种图画符号,每一日方格里的图画符号及色彩不相同。在方格里搭配的各种符号各有其象征。例如,旗杆直立代表当天运程顺利;旗杆弯折表示当天运程不顺。这些符号还要按其所在位置、样式象征着若干不同的意义。用生肖的颜色变化来表示五行属相。有时候图画符号的颜色变化也代表当日运程的顺利或不顺利。沙巴通过符号和颜色,可以判断某一日的运程吉凶,或某事件的利弊统计概率。
4.三煞[4]150。在虐曼识达图经的“附页”上画有4个圆。每个圆周上画了一只像虎的动物,代表大太岁,即大煞,又叫“年煞”。尔苏语称大太岁叫“措夸(qokwa)”,牛年由东北方开始,猪鼠牛三年,大太岁在东北方,头朝东南,尾在西北;三年后,虎兎龙三年,大太岁转动了90°,到达东南方,这时候大太岁的尾部在东北方,头部指向西南方;又过三年,蛇马羊三年,大太岁转到西南方,这时候,大太岁的头部指向西北方,尾巴指向东南方;再过3年,猴鸡狗三年,措垮占位西北方,头指东北方,尾指西南方。三年以后,猪鼠牛三年,它又回到起点。“年煞”又重复第二个为期12年的空间指向循环。尔苏历算师王志友老人告诉我们,年煞的站位规则是:“牛年站在牛神位(东北方),羊年羊神位(西南方)”。“三煞”的第二个煞就是“月煞”。尔苏语叫亚拉(yalha)。月煞在东南西北每个方位停留3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在四个方位,一年循环一次。王志友老人的口诀是:“年煞站的方位月煞不占,月煞站的方位年煞不占。”三煞的第三个是“日煞”。就是尔苏沙巴说的“祖尔(zuer)”,汉族叫它小太岁。每个月循环三个周期:初一至初八在平面8个方位轮流占位,初九在地下,初十在天上。11日开始下一个循环,19日在地下,20日又到天上。所以汉语有“逢九不动土”之说。王志友老人关于太岁的口诀是:“一个月里三天在天上,三天在地下,其余时间满地跑。”
尔苏藏族主要居住在甘洛、越西、汉源和石棉四个县,人口约1.6万。千百年来,尔苏藏族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里繁衍生息。他们传承先祖遗留的灿烂文化,保留远古的文化遗存,图画文字就是依附于高山峡谷这样的大自然环境的历史文化产物。多年来,笔者在尔苏藏族居住的地区开展尔苏沙巴和尔苏沙巴文图画文字文献的分布和传承情况的调查工作,初步摸清了沙巴文传承的情况。
上世纪中叶的文化革命,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横扫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尔苏藏族的民间信仰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批判。年轻人能够搜查到的沙巴文图画经书都被收缴和焚毁了,以沙巴文图画经书为载体的民族古文字文献惨遭厄运。有个别沙巴的后代,认为这些东西是镇宅之宝,数十代人得以平安吉祥地休养生息,全靠老祖宗的这个传家宝。不忍心让不懂事的年轻人胡作非为伤害了这些吉祥物。冒着被批斗被管制的风险,半夜把经书和法器带到山崖岩洞里埋藏。因为水浸、潮湿风化等,几年下来,许多岩洞里的沙巴文图经就变成了泥浆。由于各种原因,能够保存十余年,改革开放以后还能够重回神龛上的沙巴文图经寥寥无几。极少数幸免于难的沙巴文图经,也因为文本的誊写和保存手法的落后,导致图经日渐损毁。沙巴文化和沙巴文图经渐渐枯萎和消失。沙巴文图经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文物。尔苏文化圈内尔苏沙巴和尔苏沙巴文古文字文献,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尔苏沙巴的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以及沙巴家族继嗣方面等原因,随着老沙巴的故去,传承人日渐减少。
城镇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推进,给广大尔苏人民带来了发展的生机。绝大部分尔苏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没有人顾及沙巴文化的传承。沙巴的后代也基本没有愿意留在乡村“子承父业”的。尔苏人的钱包鼓起来,纷纷到汉区购房定居。他们抛弃了家乡茅屋,淡化了民间信仰;他们融入了都市生活,摒弃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在摒弃本土信仰活动的同时把珍贵的图画文字这一灿烂文化也给丢掉了。不少文化传承人已经作古,剩下少数文化传承人,也因年事已高无法开展传承活动。能够释读图画文字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凤毛麟角。沙巴文化的传承,处于高濒危状态,尔苏民间文化正在消亡。
越西县保安乡凤凰营老沙巴抛阿木,珍藏有三部图画文经书③。包括《虐曼史达》(nyoma shyi da)、《格策识达》(goci shyi da)、《昌板刷达》(tra mbbar shwa da)。还有一个铁质印章,尔苏人说的“挼勒叉”(hsswa lenca),是给鬼“盖章留迹”用的,汉族说的“道符”。甘洛县沙岱乡王某家珍藏有祖传的沙巴文图经《虐曼史达》、《史帕卓兹》(shyiba zzhonzzyi)。王某家祖辈是尔苏藏族,因为长期在彝区生活,现在融入彝族。从王某的祖父起就没有当沙巴了,所有的沙巴法器法具全部珍藏在楼上,从不示外。所以,他家的图画文经书才得以幸免,没有被文革的造反派发现。其珍藏的图画文图经和藏文经书,曾被甘洛县科技局拍照展出。里边有四叶图经是用钢笔书写的比较抽象的图画文字字符。从纸张成色看,年代久远,但无法断代。蓼坪乡杨德成老沙巴有一部《虐曼史达》复印件④。甘洛县尔苏沙巴文化传承人杨德X先生,珍藏有一套高仿真沙巴文图经《虐曼识达》。该图经是由孙宏开教授在北京请摄影专家用反转片拍摄制作的。杨先生自己也在用普通的笔和纸,制作图画文经书。石棉蟹螺乡汤福X家珍藏有一部经书。为了保护好这几件文物,其家族内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管理者只监督晚辈保存好传家宝。珍藏者只负责保管,使用者只能够使用,没有借出和支配权。笔者某天晚上12时前往蟹螺乡,跑了三个村子,把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都找到一起。终于在凌晨三点,看到了这部难得一见的沙巴文图画经书。汤家称这部经书为《嘎什部(ggashyibu)》。认为是一部算日子的书,后边附着的都是附页。实际上,这是四部经书的合订本。分别是《虐曼史达》、《格策识达》、《昌板儿刷达》和《史帕卓兹》。是目前沙巴经书保存最齐全的一家。只是保存不善,《虐曼史达》丢失了前4页,缺失了正月和二月(出借给他人时损毁,此后不再示人)。《史帕卓兹》也只有部分图片,丢失了一些,无法正常使用。另外还有五六张扑克牌大小的卦签。汉源县没有发现沙巴文图经。汉源周姓大沙巴的后人说,他家的图画文经书借给甘洛县的一个亲戚,至今没有归还。此外,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古文字博物馆展馆”存有尔苏沙巴文图经三种;在《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国际研讨会》上,发现西南民族大学藏文献馆奔佳教授也保存有图画文图经,从影像资料看数量较多;阿坝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才旦教授手里也有尔苏沙巴文图经。
尔苏藏族民间信仰传承人有三类。一是“书皖(shuvar)”,二是沙巴(shaba),三是“安莫(nge mo)”。近年来,书皖已经消失,安莫也很少。比较有名气的尔苏沙巴屈指可数。甘洛县有:王联轻、王长青、黄双清等。越西县有:拋黄占旭、拋黄阿木、吉满王木呷、张车卡、张阿木、玛哈李华等。石棉县有:王志权、拋杨政轮、拋杨正清。汉源县已经没有尔苏沙巴和沙巴文图经。区域内尔苏沙巴和图画经书保存情况调查见表1。
表1 沙巴数和尔苏沙巴文经书数调查
(一)书写工具
1.纸及其它。沙巴文文献的载体主要是树皮纸。树皮纸是以荛花皮或枸树皮为原料,用民间特有的工艺造出的一种手工土纸。纸厚,具有耐磨损和抗虫蛀等特点。用于沙巴经的抄写,近代也有用图画纸的。沙巴图画经书均以纸质手抄本行世。非纸质的沙巴文文献有板式和棍式两种。木质板式的文献,越西县板桥乡黄大沙巴后人黄银安先生家珍藏有两张。正反两面共4个版面。其中一张全部腐化,保留较好的一张,两面有文字和图画的阳刻。实际上是沙巴文的印版。据越西县张老沙巴介绍,该木板是写有沙巴文的印版。可以直接把经文模板悬挂在家里,也可以拓在纸上,折叠成小方块装在小包里,装成小香囊随身携带,辟邪讳鬼用的。另外,沙巴在作法驱鬼时,常用一种4棱或6棱的木棍,是棍式木质文献,尔苏沙巴称之为“把式(barshyi)”,是版式的谐音。上面有许多阴刻图画符号。把挼好的小面团印上去,就成为印有阳刻符号的面偶。棍式木质文献,长短15厘米至45厘米不等,高和宽3至5厘米。上面汇集了各种鬼神像,属于沙巴文文献。此类木质文献作为法器,尔苏沙巴都有。尔苏沙巴受藏传苯教影响,通用唐卡做神像(lha),质地都是布料的。沙巴的神像多数是三张,中间大的一张是天神,尔苏语是“么做日阿布(mejjossahbu)”;左边较小的一张为家神或沙巴神,尔苏语“呷拉(ggalha)”右边的一张为山神,尔苏语“网格日阿布(wa ngge ssahbu)”。沙巴在仪式过程中,用牺牲的血涂抹在唐卡上,留下记录,这是他们特有的书写方法。
2.笔。沙巴的传统书写工具是竹笔,把厚竹片或小竹管削成蘸水笔,后来改用钢笔或签字笔。
3.墨。旧时沙巴用的墨用锅烟灰加胶水兑成,彩色颜料采用天然矿石和植物制成。后来采用墨汁、墨水和彩色蜡笔。现在,还山鸡节的仪式上,祭主用烧过的木炭涂抹在代表白石神的石头上。这也属于书写用具。
(二)形制
1.开本。尔苏沙巴文图经,一般开本为240mm×110mm,各沙巴文图经因材质原因略有差异。同一沙巴的不同经书也有差异,卦书一般较小,形状和大小如同扑克牌,趋于正方形,一面有图另一面有藏文字符。
2.封面。一般沙巴文图经都用构树皮纸做封面,后来也有用牛皮纸或普通杂志封面翻面制作的。我们看见的许多沙巴经书都由于破损,缺失了封面。
3.装订和收藏。一般情况下,沙巴文图画经书《虐曼史达》为册页装,横长竖短,左侧装订。
(三)尔苏沙巴文历书《虐曼史达》(nyomashyida)
1.甘洛廖坪乡版本。长23厘米,宽11厘米。每页3行5列共15个方格,每格代表一天,每页15天,每两页为一个月。共12张两面书写,共24页面,24×12=360,共360格,代表一年有360天。左侧麻线装订。《虐曼史达》每一格里由若干单体尔苏沙巴文字组成一个整体画面,画面按照九宫格划分,中间A22、A32空间是十二生肖属相的图画文字,7个九宫格空格里,不均匀地分布着3~4个单体图画字符。其中一个是代表七曜周期历的图符[5]267。全年360天,每天都由一些字符组合起来,表达一组意思。沙巴通过此书反映的天象及气候变化,预测风云变幻及人间祸福。
2.甘洛苏雄版本。长23厘米,宽11厘米。左侧麻线装订,有封面,没有年煞运行图。该书由苏雄沙袋小学王老师珍藏,因保存方法不当损毁严重。
3.越西保安版本。长28厘米,宽20厘米,但是,除开天地两边后,实际九宫格格子和甘洛版本一样。格子内的图画文字也和甘洛版本相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复制的作品,纸质为当时流行的中小学生使用的图画纸。
4.石棉蟹螺堡子版本。石棉县蟹螺乡乔白路堡子汤福琼家《嘎希补》。该版本长23.5厘米,宽11厘米,有6页附页。封面和4页正文缺失,恰好缺了正月和二月两个月。该版本经书《嘎希补》每格都绘有相应的生肖头像和七曜星期历以及其他具有民间信仰意义的图画符号。图画符号有三五十个。除开苯教的雍宗符号外没有藏文字。唐XX家收藏的复制本也一样。
(四)尔苏沙巴文测命相书《格策识达》
目前《格策史达(goci shyi da)》有两个版本。加上蟹螺乡唐XX收藏的近代复制本,应该有两个版本3部经书。全书两页,为彩色图画。30个图画,用红点标注了不同的部位。标注部位代表一个月三十天内,人的命相每天所依附的具体部位。如果当天某人受伤或发病的部位和命相重合,则不吉利,或有危险。
1.越西保安乡版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复制品。长和宽分别是28厘米×20厘米。采用中小学生美术课使用的蜡笔在道林纸上作画。用订书机左侧装订。用1967年某一期《凉山民兵》的封面做图经的封面。
2.石棉蟹螺乡乔白路版本,长22厘米,宽10.6厘米。为彩色绘画,印制精美,因为没有封面,图经磨损严重,已经无法识读。图经成书时间无法确定。
(五)尔苏沙巴文《昌板儿刷达》
沙巴文图经《昌板儿刷达》(tra mbbar shwa da),主要用于解释病痛和鬼怪的因果关系。目前发现的有越西保安版本和石棉乔白路版本两种。
1.越西保安乡版本《昌板儿刷达》,长和宽为28厘米×20厘米。全书4页,为彩色图画。每页两排,分别代表男女病者与鬼怪的对应关系。按照男女不同的绕行方向在8个空间方位上占位,再根据占位和病痛的关系,查看病魔和鬼怪以及禳解方法。
2.石棉蟹螺乡乔白路版本的《昌板儿刷达》,长22厘米,宽10.6厘米。整部经书共7页按照七曜星期历排布,绘制精美,为彩色图页,有大量的藏文注释,使用方法是先在《嘎希部》里边查出某人犯病的日期是尔苏七曜星期历的星期几,再查《昌板儿刷达》上相应的页码,查看上边的卦辞和禳解方法。蟹螺唐某收藏有复制本。
(六)尔苏沙巴文卦签《社呷达》和卦阵《史帕卓兹》
卦签《社呷达》(shegada)和卦阵《史帕卓兹》(shyiba nzzhonzzyi)是两种类型的卜卦经书。第一种是甘洛版本的卦签,第二种是石棉板本的《史帕卓兹》。
1.卦签。甘洛县苏雄版本卦签37张,方块彩图,每张一幅图,背面有藏文字符。蟹螺汤福X家里有零星几张卦签,不成套。
2.卦阵。石棉县蟹螺乡乔白路版本的《卦阵》,材质为牛皮纸,分为折叠式4册,4册打开拼成全图。位于上方的一册上为9幅人像。第二册为两边各三幅,两边共6幅甲子图,正中间3块为罗盘及测算图案。图表在圆圈内环绕一圈,共21个图案。下方的第四册为九幅甲子图,连中间的一共六十甲子。第3册是附图,保护不当很破旧。蟹螺堡子王志权版本的《卦阵》。结构同上,保存完好,使用频率高⑤。
(七)尔苏沙巴文木质印板
木质印板尔苏语又叫“克落(nkolo)”。越西县黄银安先生珍藏。木板呈正方形,边长约300mm。正面有图案和字符。平时悬挂在家里,可以驱邪避鬼。有时可以拓印在白纸上,折成小方块,装在小布袋里,随身携带,像个小香囊。实际上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经文盒子,护身符。
尔苏沙巴图画文本文献著录见表2[1]232。
表2 沙巴文图经的文献著录
尔苏藏族的图画文字,底蕴深厚,特征独具。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尔苏藏族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尔苏沙巴文献为载体的图画文字,高度濒危。尔苏沙巴图画文字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凝结着尔苏人的历史记忆,它记录了历史,承载着过去,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活化石,是亟待保护和开发的活态文化。
尔苏沙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能够释读尔苏沙巴文图画文字的人严重缺失。尔苏沙巴图画文字文献不可再生,文献的保护意识强烈和保护手段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文物,不拿给别人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⑥。但是任其在民间不科学地存放,文物损毁日趋严重,会迅速消失。现在,尔苏沙巴文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要自己拿工资支付,处境尴尬。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规定,辅以资金支持,培养少部分能够释读尔苏沙巴文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要像研究和保护东巴文和东巴大师一样保护尔苏沙巴文和尔苏沙巴。保护濒危文化,一定要注意保护文本文献和保护文化传承人并重。
注释:
①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民族古文字研讨会上报告。本文有较大改动。
②近期由四川大学研究生王轩(jjimar cyibinqi)发现和解读了《卓巴识达》。目前发现的沙巴文图经,已经增加到六种。
③笔者判断是上世纪中叶复制的。距今五六十年,保存完好。
④杨老沙巴说,西昌的一个文物贩子,假借他的传家宝,塞给他2000元人民币,说要拿去复制,至今未归还。
⑤王志权是省级尔苏文化传承人。2008年8月笔者作专访。观摩其用卦阵卜卦的全程展演。发现他备有专用的藏文卦辞解说经文,但是没有使用。
⑥有人提出,把尔苏沙巴文收缴到地区级档案馆保护收藏。笔者认为这有违《物权法》,不宜采用。
[1]王德和.尔苏沙巴象形文历书研究[J].Cahiers de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2011(2).
[2]孙宏开.尔苏沙巴图画文字[J].民族语文,1982(6).
[3]王德和,陆铭宁.尔苏沙巴《虐曼识达》图画文字解读[C]//语言学论丛(4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3-275.
[4]王德和,王轩.尔苏沙巴文历书中“虎推地球图”之辨析[J].中国藏学,2013(4).
[5]王德和.尔苏沙巴古籍整理与研究综述[C]//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197.
(责任编辑:王明雯)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Situation of Paintings and Classical Ancient Books of Ersu Shaba
WANG De-he1,GU Tao1,WANG Xuan2
(1.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00,China;2.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The descendants of Ersu Shaba or Shaba have preserved some paintings and classical ancient books of Shaba,such as O ma si ta,Ko tshi si ta,Tsa nba sua ta,and Si pa ndzo ndzi.The present inheritance of Shaba documents is not optimistic,and the culture of Ersu Shaba is highly endangered.
character of Ersu Shaba;documents;investigation;version;classical books
H214
A
1673-1883(2016)04-0019-05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4
2016-09-29
英国濒危语言基金课题项目“中国尔苏语与旭米语抢救”(ELDP MPD0257);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招标项目“中国西南濒危文字文献”(12ZD&123)。
王德和(1956─),男(藏族),四川甘洛人,西昌学院藏学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民族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