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袁春妹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 王树田:创新支撑 行业稳步发展
本刊记者 袁春妹
2016年作为行业“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如何?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方面取得了怎样的业绩?对于持续发展,行业、企业又当如何规划布局?
在王树田看来,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纺织机械行业2016年的总体表现可以用“平稳”二字概括——行业规模与市场运行保持了相对稳定。全行业在着力推进的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则是支撑2016年纺织机械行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服务于行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纺机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纺机企业在推动适合市场需求的装备技术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从提效、降本,到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化,企业的技术创新都很落地。”
如众人所见,近几年,纺织行业始终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市场需求也很难像以往容易找到亮点,虽然新疆一度成为投资热地,但对整个行业而言,仍难以大幅拉动市场需求。但即便如此,纺机企业积极应对,一直在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探索着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两年,特别是今年,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成为了纺机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纺机企业在推动适合市场需求的装备技术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从提效降本到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很落地。”王树田说。
在提高效率方面,纺机企业围绕各自的产品特点积极行动。“从提高单位生产效率的单机改造,到致力于连续化生产的成套装备技术创新,依托当前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资源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装备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表现突出。”王树田表示。
降低纺织行业成本也已成为纺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比较明显的案例是自动落纱功能的细纱机长车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不仅减少了纺织企业用工,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最终产品综合成本降低了很多。此外,依托自动落纱小车等产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老设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纺企的相关需求。”
“绿色环保”是纺机技术创新的又一显著特点。“从国家政策约束到行业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些年纺机也已经将更加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王树田说,“比如,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数码印花,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印花成本不断降低,为印染企业的环保生产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样,在纺纱、织造等工艺环节,也有节能、减排创新技术不断推出。”
王树田还举例表示,为了环保以及多元化产品生产,行业企业越发关注“色纺”,染色有向前端工艺推进的趋势,包括化纤领域的色丝工艺,不仅减少了后道加工流程的环保压力,也使加工流程变得越来越简单。
个性化、差别化生产,是目前纺织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设备企业也在为此而努力。“从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就能看出,设备企业在差异化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卓郎推出的单锭控制的气流纺设备,对于满足纺企小批量、灵活高效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丝普兰、湖州现代等织机企业在鞋面织物上的技术创新,则为下游提供了更多选择……”王树田对于当前企业积极探索的差异化发展思路表示高度认可,“企业在努力做别人不能做和没有的产品,机器之间的差异越来愈大。”他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在产品创新中多与下游企业沟通,让技术创新稳妥地落地。
“国产装备出口情况乐观,但若对产品结构与国外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某些领域,国产设备与国外产品存在明显差距,而其中的关键仍旧是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对于2016年海外与国内两个市场的总体表现,王树田认为,鉴于总体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仍旧低迷,低于行业预期。纺机行业总体市场表现平稳,依靠创新有效地把握住了市场机会。对于海外市场,从纺机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纺机业前三季度的进出口均呈现下降态势,进口降幅高于出口,预计全年进出口将呈现略增或持平的状态。国际市场总体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南亚与东南亚国家仍将是国产装备出口的主要市场。
“近几年,国内纺机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不断加强,除了国家政策方便人们走出去以外,企业新一代接班人较强的海外拓展市场能力,也使中国设备‘走出去’的速度加快,过去两年的出口表现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王树田分析道,同时,他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更加关注设备性能和品牌形象的提升。
“总体来看,国产装备出口情况乐观,但若对产品结构与国外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某些领域,国产设备与国外产品存在明显差距,而其中关键仍旧是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王树田坦言这是影响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外,设备出现问题,企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解决,然而对于日趋连续化的生产方式,用户企业决不允许频繁停工或维修时间太长。比如,印度目前的主流产品是20s~40s的纯棉纱线,企业大规模的生产要求设备高效连续运转,这必然会对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要求。”
“仍以印度为例,作为中国纺机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该国近两年在针织和织造方面也在快速发展,然而我们发现,他们对于日本和欧洲的织机认可度更高。在同国际同行沟通时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纺机产品在印度市场的销售量今年首次超过了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王树田也谈到了另一个国内纺机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走访一些国家的纺织企业时发现,他们进口的大量设备并非国内一线品牌,有些甚至是不知名的企业产品。事实上,这些鱼龙混杂的国产机械直接影响到了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认识和对中国设备的总体印象。国内的优势企业应该努力加大在海外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虽然海外市场被国内纺机企业给予了很大关注,但是中国仍旧是国产装备的主战场,相对于中国七万亿的产业基础,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企及。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目前,尽管行业规模相对稳定,但产品结构与生产方式正面临深度转型,王树田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设备企业在加大产品技术水平与快速响应能力,“我们的设备技术含量大幅提高,这也正是行业健康发展所需依赖的。”
在这样的运行环境下,王树田深感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变得更加成熟了,“从技术创新上也好,市场战略布局也罢,大家都能看到中国的企业家们更加理性,能够从长远去考虑问题,而非停留在‘卖设备’的层面上,他们已经可以潜心去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次展会,知识产权投诉较上届下降了很多,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企业的变化。此外,很多企业都将‘做百年企业’作为了自己的目标,这绝非口号性说辞,而是切实表现在了他们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上,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和安排上。对于平均发展历程不到20年的中国企业而言,能有这样的企业经营理念值得赞扬。”王树田说。
“基于服务行业的总体目标,协会持续加强自身结构调整,依托产业部的形式细化服务内容。2016年在推动行业自主创新、扩大新产品技术推广以及促进“智能化”落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纺机协会都将“为行业服务”作为协会运行的宗旨,并不遗余力地引导行业企业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从推进技术创新,到促进市场拓展等等,植根纺机企业需要,做了大量务实工作。
在总结2016年的行业工作时,王树田首先提到了“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指导性意见”。“这个‘意见’作为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引导方向和思路借鉴,在制定过程中与业内企业进行了广泛意见征集与反复论证,符合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其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有所依托的。”王树田表示,“智能制造作为其中的关键,也是今年协会工作的重点,基于前期考察调研,协会联合部分行业企业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并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让政府了解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此,行业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包括一些委托课题与试点示范项目等,这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围绕纺织行业“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推动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协会除了对新建项目的相关装备技术工作进行组织,对于纺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现有装备升级改造中所遇困难给予了更多关注。“‘十二五’期间,这一状况已现端倪,比如化纤企业在落丝环节,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下降问题,不少企业开始进行该环节的自动化改造。”
王树田说,这其中,如何实现设备数据信息的采集是重点之一,“以前在数据接口方面没有任何协议和标准。我们由此入手,开始关注该项工作,要求更多的企业能够开放端口,协助用户企业实现自动化转型。通过协调组织,如巴马格等企业都在积极配合,使北自所等实施单位得以很快完成纺织生产企业的改造任务。”王树田表示,此类对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需求相信将在“十三五”后两年更多的表现出来。为此,协会将持续加大同有关部门及企业的沟通,建立、规范相关标准,帮助行业企业加快转型。
“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则是协会的另一项年度重要工作。据悉,纺机协会刚刚做过展会工作总结,总体而言,此次展会达到主办方的预期目标。“纺织业目前进入了十分重要的调整转型期,而装备技术则是他们转型升级的关键,下游企业对于这个展会很期待,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好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给他们。围绕这个目标,主办方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从产品组织,到展会宣传、推广,再到重点企业的沟通以及海外市场的推广等等。最终展商、展品和观众组织都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相信对于产业发展能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王树田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协会这两年进行了自身的组织结构调整,将业务部门重新划分,根据工艺分工为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印染机械、针织机械、化纤与产业用机械等五个产业部,并陆续成立了针织分会、织造分会和纺纱分会等。
谈及这些工作,王树田表示:“不论是协会推动的‘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还是行业分会建设,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行业创新和市场拓展,让行业企业自己来做行业的事情,真正参与到行业的发展中来。借助这些分会和联盟,同类企业可以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各个领域的问题,交流经验,从技术到市场,从人才到运营,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2017年的工作重点,王树田表示除了协会的常规性工作外,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工作加速推进试点、示范项目的行业推广;完善行业的国际市场运作模式,建立起一整套行业“走出去”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协会的运作机制,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力争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和企业家素质培养等方面做更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