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大洋风云变幻,看海鸟儿翱翔聚散中国远洋科学考察任务的主力科考船“大洋一号”

2017-01-04 12:19海洋世界杂志综合整理摄影思源
海洋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硫化物科考船航次

《海洋世界》杂志综合整理|摄影|思源

观三大洋风云变幻,看海鸟儿翱翔聚散中国远洋科学考察任务的主力科考船“大洋一号”

《海洋世界》杂志综合整理|摄影|思源

1872年12月21日,“挑战者”号海洋调查船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启程驶向浩瀚的大西洋,科学家在此次考察中发现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揭开了100多年后人类寻找深海矿产资源的序幕。

在世界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浪潮中,我国以“大洋一号”为代表的远洋科考船走上了世界深海资源勘探和研究的国际舞台,追赶着世界的脚步,其航行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广度的拓展。

1993年5月2日,是一个令我国海洋工作者悲伤的日子,“向阳红16”号海洋科考船在舟山群岛海域被外籍货轮撞沉,我国损失了一艘具有远洋作业能力的海洋调查船,这对于刚起步不久的我国大洋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损失“向阳红16”号船后,支撑大洋资源勘查的只有“海洋四号”一艘船了。为满足大洋科考需求,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协会)决定从国外购买远洋调查船,并把目光投向了刚刚解体的苏联。1994年,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将“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船购至我国,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任务,在东太平洋进行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西太平洋进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西南印度洋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为中国的大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多年,弹指一挥间。通体白色的“大洋一号”在排山倒海的惊涛骇浪中穿行,在温暖平静的洋面上行驶,观三大洋风云变幻,看海鸟儿翱翔聚散。“大洋一号”船全长104.5米,宽16米,船底到桅杆高33米,5600吨级,最多配员75名,它是我国执行远洋科学考察任务的主力科考船,是当之无愧的深海资源勘查的主力舰、旗舰。

探索深海

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海洋局领导下,在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调查资源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发展到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多种资源同步开展;调查海域从东太平洋扩展到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调查船舶也从“大洋一号”一枝独秀到“大洋一号”“海洋六号”“向阳红10”号“向阳红09”等众调查船舶并肩作战。目前大洋调查已经形成多种资源、多海域、多船作业的格局。

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1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2014年,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在西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2015年,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作为申请主体,提出的多金属结核勘探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保留区”获得近7.3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这些勘探合同都是在众多大洋工作者搭载“大洋一号”“海洋六号”等科考船舶开展大量海上调查,付出艰辛努力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勘探合同既是我国大洋工作成绩的见证,也是我国大洋工作者奋斗历程的记录。

大洋深处的海底洋中脊常有高温热液活动,俗称“海底黑烟囱”。“黑烟囱”如同地心向人类打开的一扇窗:地球板块相互拉扯,在海底出现裂痕,海水灌入小裂缝里,被地下数千摄氏度的岩浆加热,喷涌而出,并带出了地下的矿物质。其中的多金属硫化物,就是“大洋一号”寻找的主要目标。

近些年,“大洋一号”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这些海域。2016年7月14日,“大洋一号”完成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该航次的主要任务是在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同时在中印度洋海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

此次科考取得了丰硕成果,“大洋一号”完成了勘探合同区26个区块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和地质取样调查工作,初步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5个区块内圈定了硫化物矿化异常的分布位置。首次利用中深钻技术在玉皇热液区确认了一处硫化物矿体。本航次是首次在热液区获取硫化物岩心样品,对于合同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是一个重要进步。此外,还顺利完成电法探测仪应用性试验,丰富了对印度洋海盆稀土资源特征的认识。

大洋精神

2005年开展的大洋环球航次标志着中国大洋工作由太平洋区域向全球各大洋区拓展,由单一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深海资源综合考察转变。通过“大洋一号”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自强、探索、奉献、和平”为核心的中国“大洋精神”。

“大洋一号”承载着中国的“大洋精神”,也是无数人的情感寄托。妻子说,嫁给了“大洋一号”船员就是嫁给了“大洋一号”船;船员们说:“在渔船、商船上工作,我们是普通船员,现在我们是‘大洋一号’的船员,代表着国家形象,肩负着民族使命。”科学家们的共识:“在三大洋的国际海底区域这几口‘大锅’里,要为国家、为子孙后代争取权益。”

近6年来,“大洋一号”平均每年海上工作220多天、每年航行33700海里,累计航行220000海里。航次安排之密,航行里程之长,大洋科考历史记录被不断刷新。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临时党委的领导、成立专门精干技术团队维护设备……“大洋一号”摸索出一条中国大洋科考的自主之路,树立起大洋科考的管理标杆。

从时间上看,“大洋一号”建于1984年,的确是一艘老船,曾出现过舵机失灵、主机老迈、线路老化等问题,但是不断的保养升级让它老当益壮。“大洋一号”即将迎来它第三次的大改造。届时它将焕发出新的光芒,冲向未知的深蓝……

猜你喜欢
硫化物科考船航次
科考船木甲板安装工艺
海洋星探组
海洋星探组——超级科考船
水质中硫化物TTL—HS型吹气仪控制参数的优化
贵州省三穗县银厂沟铅锌矿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