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广射虎》为例谈文包诗教学策略

2017-01-03 10:38黄秀菊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广古诗意境

黄秀菊

【摘要】文包诗这种文体包含了诗歌与文本,二者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本文以《李广射虎》教学为例,探究文包诗教学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李广射虎》 文包诗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6-01

文包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内容上看,文包诗包含诗歌与文本,其中诗歌是源头,是文本的提炼与浓缩,文本则是诗歌意境的一种拓展、诠释,诗歌与文本互相呼应,融为一体。在文包诗教学中,教师要理顺诗歌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与文本的内在联系,挖掘出古诗的文化内蕴,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结合文本,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文包诗将诗歌内涵、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作诗时的心境巧妙蕴藏在一个简短通俗的故事中,这样就把理解古诗的难度分解在文本阅读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生成精彩的课堂。学生在接触文本、感知文本的过程中,不仅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而且从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时,教师结合形象生动的故事内容,借助言语、手势,向学生形象描述文本或古诗的意境。学生先自行阅读,或者分组进行讲故事竞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神态、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顺势引导:“这位能把石头射穿的将军,就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唐代著名诗人卢纶还专门为此写下一首诗,即《塞下曲》。”教师接着通过多媒体出示诗歌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理解。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让学生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做到理解诗歌与文本整体的和谐统一。

二、对照关键语句,感悟古诗意境

学习了文本故事,学生仅仅是对诗歌内容形成粗浅的理解,涉及到具体诗句以及相应意境的理解时,教师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阅读古诗中的关键诗句,在文本中查找相应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林暗草惊风”这句诗,其在文本中对应的语句是“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编者在解读古诗时,对古诗进行了适当扩展,不仅描写林中的环境,解释诗句的意思,还模拟李广心里的所思所想,写出当时的紧张气氛,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李广的谨慎。教师顺势引导:“面对紧张的气氛,结合诗人的内心感受,卢纶只用一句诗‘林暗草惊风,就把当时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暗”“惊”等关键字,从而准确地把握诗句的意境与内涵,生成文本的精彩。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通过一一对照关系,把文本内容与诗句高度概括融为一体。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通过朗读文本语句深度解读诗歌内容,挖掘其内涵,从而学会鉴赏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三、挖掘核心字词,体验诗歌语言

相对而言,古诗语言比较简练,而文本内容注重细节、描写细腻,二者各有所长,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评析对比,整体把握两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表达效果,促进学生有效感知语言的生命力。由于体裁不同,自然文本与诗歌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包诗既有诗歌的浓缩,更有现代白话文的“宽散”,这正是引导学生对照、分析不同文体和不同语言风格的文本的最好时机。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诗歌把握文本,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紧扣核心字词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不同的表达效果。文本中写得最精彩的是“李广搭箭射虎”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了衬托李广的勇猛,文本连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即“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而诗歌相对而言则浓缩很多,这一段描述仅仅用了一个字,即“引”字来概括,不仅把意思表达到位,而且念起来别有韵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三个词语,与古诗中的“引”字进行对照,增加学生对现代文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深度品析语言,形成诗文交融,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总之,在文包诗教学中,教师要将诗歌与文本二者相互对照、相互融合,形成呼应,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诗歌,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李广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李广的故事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