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波
摘要:本篇对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求法的探讨总结,以飨广大读者对空间角求法有个总体的了解,并能熟练掌握运用。
关键词:线面角;平面角;解三角形链
计算空间角的问题,是高考常见类型之一,出题人往往会以这三种形式来命题的:(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线面角;(3)二面角。对于这三种类型,不管是那类,都是通过转化的思想最终化成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尽管如此,但对于每一种类型还是有自己独到之处的,为了确保考场上万一无失,下面我们分别将其探讨一下。
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解决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须平移异面直线,使其转化为相交二直线的夹角问题,其方法有三:
1、直接法。设异面直线a、b所成角为θ,要求θ的值,须从下面三个步骤入手:
(1)确定θ角:同时平移直线a、b使其相交或将其中之一平移与另一条相交,则平移后相交二直线所夹的锐角或直角即为所求的角θ,这里的θ∈[0,π/2]。
(2)选择θ的最佳位置: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选择特殊点、线作为角的顶点和边。当找不到特殊的点、线时,应最大限度地把已知条件归结到含θ的三角形中。
(3)计算θ的值:在完成(1)(2)两步时,要为第(3)步做好准备,使其便于计算θ的值,一般通过解含θ的三角形求θ的值。
2、公式法。利用异面直线距离公式求夹角。若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AA=d?,E、F分别是直线a、b上的两点,AE=m?,AF=n?,EF=l?直线a、b成的角为θ,则COSθ=|?d2+m2+n2-l2/2mn|??其中θ∈[0,π/2]。
⑶向量法。对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若能构造成向量,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成两向量的夹角,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则可在不作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情况下,巧妙而简捷地求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二、线面角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应先指出图形中哪个角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而后将该角置于某一三角形中(一般构造直角三角形)计算它的值,其方法有二:
1、直接法。根据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确定角而后计算,其中确定角的关键是找出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而找其射影一般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确定射影:找一垂足和斜足;
(2)将角置于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
(3)特殊角不必计算,例00,900,可通过证明。
有时若直接求某一直线与某一平面所成的角比较困难,此时可根据所学的知识间接求得,即相当于将直线或平面平移,其角的大小不变。
三、二面角
二面角和平面角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是立体几何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是立体几何证明和解题常用的概念和手段,而二面角的大小不能直接度量,需要借助于它的平面角来求。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用来度量二面角的,角的两边在两个半平面内且垂直于棱,它的大小是由二面角的两个面的位置来决定,与棱上一点选取的位置无关。因此,计算二面角的关键是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其方法有二:
1、直接法。因为二面角是空间角,无法直接度量,但可以转化为相交二直线的夹角,既度量二面角平角是多少度,二面角就是多少度,此法称为直接法,其步骤有三步:
Ⅰ、先作出或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Ⅱ、证其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根据定义);Ⅲ、计算。其中最关键的是第Ⅰ步,而做第Ⅰ步的常用方法通常有:
(1)根据平面角的定义作出平面角:根据定义要符合平面角的三要素;顶点和角的两边的选择要便于计算。
(2)根据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平面角:在二面角某一面α内,找一点A作AB垂直二面角的另一面β,且垂足易确定,在面β内,作BC垂直棱a于点C,连接AC,则∠ABC就是所求的平面角。
(3)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垂面与二面角两个面的交线所夹的角就是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垂直棱的平面可平行的移动,要适当的选择以便于计算。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很容易的把二面角的平面角找或作出来,接下来的任务是计算平面角的值,其方法有三:
(1)解三角形:将平面角置于某一三角形之中,解此三角形。若三角形是任意三角形----用余弦定理或正弦定理求解;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等来求解。
(2)解三角形链:求二面角的值时,有时已知数和未知数不集中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无法找出直接关系,这时可通过解多个三角形,求出一些相关量,最后求出所要求的未知数,这种方法称为解三角形链。
(3)引进参数计算:已知数和未知数没有直接关系时,可引入参变量,以便于沟通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2、公式法。用直接法求二面角大小时,若平面角不易求出或计算麻烦,且这时又具备使用公式的条件,则可间接地用公式法来求二面角。
(1)利用图形的面积射影公式来求二面角。
利用此公式,必须要知道每个字母的含意,否则易出现错误。
虽然空间角的求法总体上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转化的思想最终化成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但对于具体的题目,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如上面所讲的。但要做到在考场上见题就达到下笔如神、挥洒自如的程度,还得靠自己在下面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归纳。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手册>>.
[2] 高中<<几何>>实验修订本下A.
[3] <<成才之路>>.
[4] 2006年第8期的<<数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