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泉
丢掉依附于文字记者的拐杖!对许多报纸的老总来说,可能是力图改变的一种新闻采集现状,或者叫做对摄影记者的高标准要求。
尤其是地方都市类的报纸,因其最快时效地记录地域异动、报道社会动态,鲜活的文字配合再现现场图片,让事件新闻的传播效应获得最大能量释放。久而久之,摄影、文字记者并肩作战,几成一种最稳妥、可靠的新闻采集操作模式。楚天都市报的辉煌发展历程里,热线报料的采集无疑是该报独领读者市场风骚的利器,而报料采集的成功法宝,也正是在文字、摄影共同严格值守新闻110报料、并肩出击取得,并延续至今。
这样一种新闻采集模式的主导之下,加上文字之于报纸阅读的天然强势,似乎不可避免带来摄影依附于文字的感觉。这种本来有些误读的心理暗示,一旦在编辑部上下形成,摄影记者的“拐杖之说”就愈加凸显。如此,摄影记者,作为首先是一名新闻记者必备的新闻敏锐、文字表达、对新闻思想深度的思考等等基础性素养,渐加淡化,而代之以“摄影大师”之称。“摄影大师”之于摄影记者的称呼,可能含有编辑部对摄影记者拍摄专业的一种尊重,但在另一程度上却已经忽视了他(她)作为新闻记者的基本内涵,而对摄影记者自身而言,也可能更在意的是摄影技能提高,不必太追求新闻的发现和文字提炼表达。
客观讲,做报纸的摄影、文字,有时候是必须互为拐杖,互为依赖的。但之所以摄影记者被强调依附于“文字拐杖”,那只能说,除了与文字必要的配合、并肩作战之外,摄影记者在报纸上独立存在的表现和彰显,太弱势太少量。在去年发韧的楚天都市报大力度改革转型中,摄影记者同样被纳入重要的转型采编队伍之列,编委会对其业务改革提出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努力丢掉对文字记者的拐杖依附,要努力彰现摄影记者在采集新闻上的独立存在。
影像呈现:转型带来的惊喜
伴随报纸编辑部上下在改革阵痛中前行,经过强力人员精简后的摄影采访部门,也在共同探索采访业务上的转型独立之路。在确定新闻110值班制、编辑部重大选题配图(包括封面版心大图采集)这些根基性功课抓紧不放弃之余,大家更多地将突破之路放到了影像专题版的“经营”上。
专题影像版,曾经也是摄影记者们多年的发稿阵地。但因于版面报道题材的单一性,有冲击力新闻题材的缺乏,版面呈现显得断断续续。而传统定位于强调美女、美景的片面“颜值”观,更促使这个版面难获得认可。这次借助改革之机,摄影记者们统一认识,确定了以改变影像版题材质量为突破口,强化自身的新闻思维和文字表达,努力实现编辑部要求的摄影记者独立转型。
经过近一年的采访思想嬗变和辛勤跑动,加上后期版面编辑上的细致包装,影像版作为新闻信息的另一种传播形式,逐渐稳定下来,并带来了一些让人惊喜的改变。
从去年5月到今年3月底的几个月里,由改革前12名人手精减到八九人的摄影部,做到平均每周出刊影像版1-2期,累计刊发记者拍摄的专题组图50余期,这个版面的数量既超过了编辑部预设的版面安排,同时也在同城报纸中排在前列。这其中很多版面出刊后,都获得新闻圈内外肯定,编辑部内实施仅半年多的每周一个好版面评选中,影像版共有7次被选中。因为报道题材价值的重大性或信息传播的独特性,影像版有3期被选中做成报纸封面版心大图。
脱胎于曾经以美女美景“颜值版”为主打的影像版,因其新闻价值含量和影像形式传播的冲击力,已成为都市报的不可或缺新闻版面并保持稳定质量。归结重要一点,是摄影记者深入领会编委会意图,在版面题材的选择和策划上孜孜探索,具体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
1.更接地气,镜头焦点对准百姓民生。
从追求美女、美景的高大尚颜值观转变到聚焦城市芸芸众生,对记者而言是艰难的,如何在城市人海中捕捉最有代表性、能引起最多人共鸣的人或事,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头脑。去年12月,记者到白沙洲拍摄菜价变化配图时,发现羊肉批发市场车水马龙,联想到这些年来武汉冬季羊肉消费大大超过从前,决定拍摄一组反应武汉羊肉消费的图片,批发市场的火爆外,更走访各类餐店,捕捉市民消费烤全羊、涮火锅的画面。
在12月24日冬至这天推出《冬至到,羊肉俏》影像版,通过数据调查,传达出城市饮食消费的重大变革信号。而这一信息的发布,更因版面上接地气的烤全羊、堆成山的冻羊肉画面,更加撞击读者的眼球。
在新刊发的50多期影像版中,类似《羊肉俏》的民生类题材,占到三成以上。《都市弹棉人》、《户部巷里的刷子夫妻》等一组组图片都是在街巷里弄拍摄,因其记录草根百姓独有的谋生手段给读者留下思考、谈论空间;在社区里,记者还相继拍摄出教老年人吹胡芦丝的老人,被称作江城变脸大王的智残青年,嫁到武汉的惟一俄罗斯91岁“姑娘”等等,既充满励志性主题,更因这些人物的画面的烟火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2.放宽视野,瞩目重要节点。
在武汉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面变化中,摄影记者着力寻找、记录城城市变化的标志性节点。去年5月推出的《披鳞挂甲在云端》专题,聚焦城市最高建筑“武汉中心”落成后的装修进程,记者爬上200米高的建筑顶端,拍摄工人们悬挂玻璃幕墙的惊险画面;东湖通道,是全国最长的城中湖隧道工程,更因其直穿风景秀美的东湖引人瞩目,影像版于去年8月14日推出《东湖通道铺十里长盖》,采用航拍技术将这项重点工程的重要节点予以展示,画面的宏大气势让读者充满了对武汉变化的自豪感。
也因影像版关注城市重点工程的传播效应,在去年国庆报道的策划中,编辑部破例推出一次影像版系列,聚焦城市建设中的一线劳动者,连续三天通过整版图片形式,报道《大桥工地的一家四口》、《塔吊司机看最美风景》、《给儿打电话最开心的工地夫妻》,创下了都市报影像系列报道的第一次。
3.追踪热点,传达出另一种深度解读。
监利一对妯娌吵架,可怜一对小姐弟被婶婶淋开水浇烫送至武汉医院救治。该起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城形成热点,市民纷纷解囊相助,参与报道的记者并未就此止步,对这对小姐弟的救治过程追踪拍摄,在姐弟俩康复出院时刊出了一个多月里陆续拍摄到的系列图片,以《妈妈的跪谢》为题,将读者视野再次拉回这起热点事件,给社会放心的回复。同时,影像版还在大的热点事件中敢于作为,推出《国庆阅兵三镇欢腾》、《园博园:不止是静态的美》、《东方之星功臣官东》等涉猎热点事件的追踪报道,利用影像直观、亲切、可信的特点对去年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加上解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重视策划,四季歌里提炼影像魅力。
武汉春季赏花、雨季看海、夏天酷热、春节团聚等等,这类重大季节、节日类的报道,几乎形成唱四季歌的报道局面。但这样的四季歌又不得不唱,如何唱出新意,更多体现于题材的策划上。在今年初的春节报道中,摄影记者们共同讨论,如何将每年的照全家福报道做出新意,集思广益,最后形成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变城里人这一主题,聚焦拍摄“新城里人的全家福”,该影像版在春节后出刊第一天推出,因记录时代特征受到好评。今年樱花季到来时,影像版再次另辟蹊径,做出了武汉耐看的,不仅仅是樱花的报道,以《花城》为题,从花的种类、花的遍布城市角落、居民对花的感受角度寻找对焦点,做出一期影像版,令人耳目一新。新颖的角度加上影像的独特,既让记者有了新的拍摄激情,也让四季歌报道散发出新的魅力。
5.揭秘新奇,图片记录彰显真实力量。
新闻传播影响的重要特点是其新奇性,而图片的呈现给新奇事物的传播增加无庸置疑的说服力。对新奇性事物的关注也成为影像版题材构成一个重要部分。长江大桥因安全运行60年受到称道,其背后凝结建设者、管护者的诸多心血,鲜为人所知,其底层铁路桥的钢铁除锈,因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外人无法感知。摄影记者一次偶然采访发现后,克服拍摄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大桥底部,用颤抖之手,拍下工人们头顶隆隆火车、脚悬滔滔江水的惊险施工画面。这一组《大桥除锈》的画面见报后,配以文字中拍摄者的真实现场感受,让报道引起关注,更引发社会对大桥管护人的尊重。反映医疗专业领域的《外科医生夹豆子练手术技巧》、《治疗语言障碍的言语治疗师》等影像内容,都产生了较好的传播力。
由于影像版题材的发掘者、操作者多来自摄影记者自身,新闻作品呈现上显示出摄影记者的独立存在,也更促使了他们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思考。同时,摄影记者思想上的进步变化,不仅带来了影像版内容的耳目一新,还让他们在日常报道的独立挖掘上迈出大大步伐。去年,报纸封面(版心大图)、日常新闻版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独立采写作品,记者李辉扫街采访,抓拍到的《光谷玻璃幕墙形成光带污染》图片,在“现场新闻”版刊发后,被评为2015年度湖北新闻奖。
某种程度上讲,对影像版题材的切入改变和鼓励性操作,让摄影记者丢掉文字依附这根拐杖的希冀变得越来越现实起来。
营造呵护摄影的编辑氛围
应该看到,在应对纸媒滑坡的这场革新突变中,楚天都市报在记者采访业务上提出的摄影转型独立,显然不仅是出于人力资源整合、降低采访成本考虑,而是促使记者在越来越紧迫的智能化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应对未来。随着手机摄影、摄像功能的日益强大、操作变得简单化,“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说法正变得现实。
摄影记者在光影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失去,那么其在报纸的新闻采集中就可能式微,在面对电脑网络化、客户端化下的激烈新闻比拼中,则难于立足。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首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非摄影素养,必须变得强大起来。所说的非摄影素养,也就是抓抢新闻的敏锐洞察力、判断新闻的思想深度,表达新闻文字功夫,同时还包括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勤奋跑动的职业态度。
以专题影像题材切入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影像版的新闻传播效应,客观上促使了摄影记者在修炼非摄影素养上下了功夫。应该看到,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但于编辑部而言,需要呵护和鼓励这样的改变,为摄影记者在转型独立上尽力营造一种宽松环境。记者自身炼内功,编辑部鼓励倡导是外因,做到内外兼修,则可走上成功之路。
编辑部思想对摄影独立转型的呵护,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图片新闻价值的更加尊重与理解。图片新闻价值的阐述,有时候不像文字表达直白,而更多带给受众的是视觉冲击和震撼,即便是可能重复的新闻主题,不同角度的拍摄和细节瞬间捕捉,则可能传达出新的信息内涵。表现在影像专题上,对于记者呈报的题材内容则需要一种尊重与理解,更多从视觉的立场上给记者去操作创新的空间。
二是更多引导提高摄影记者的文字表达。曾经一些时候,摄影记者文字功底和提炼新闻价值上的短板,让摄影记者独立采集的新闻图片较多湮没于浩瀚的图库之中,这种挫败感多起来,就会影响其独立采集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摄影价值观与编辑部新闻思想的信息不对称。改进办法是,除了耐心听取摄影记者对所拍图片的价值理解并帮助提炼、纠正外,更要对其文字表达帮助引导提高。
三是对摄影独立采集上的工作量认同。无论是徒步扫街抓拍还是规定动作捕捉瞬间,摄影记者永远只能在现场,摄影记者体力上的奔波和付出是无疑的,摄影记者的新闻只能是靠脚板采集出来,而其数十甚至数百次快门摁动的咔嚓声中,最终选出一张图片提交稿件,的确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付出。独立采集成功的新闻,则更需付出脑力劳动的代价,在编辑部鼓励的独立转型过渡阶段,对其工作量的考核可以适当宽松,其实也是一种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