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会轩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热门应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行事的依据,有效地提升现代了生活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大数据的弊端却在过热的应用中被忽略,鲜有持有批判眼光冷静客观看待它的。本文基于“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和工具,其目的是告知而不是解释”这样的技术定性,着重从宏观层面对大数据进行批判研究,剖析大数据应用的负面影响,揭露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深层危机。
[关键词]新媒体 大数据 媒介批判
一、大数据简述
大数据,是相较于小数据而言,指的是数据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的时间内处理成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其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巨大,而在于处理分析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新的技术或者是产品,而是一种新现象,具有四个特点,即4V: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别繁多、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重大转型,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像电子病历的出现,节省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云储存技术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电子的储存空间。如今,一方面大数据正在演变成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大数据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卫报》撰写数据新闻推动英军从伊拉克撤退、乔布斯利用大数据进行癌症治疗、奥巴马利用大数据成功连任、微软大数据预测奥斯卡21项大奖等等,一切可以用数据解决的问题,节约了不少社会成本。
二、大数据神话的构建
2009年,谷歌公司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前几周,利用5000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和其他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处理4.5亿个不同的数学模型,预测出了冬季流感的传播。该结果一经《自然》杂志刊登,便引起轰动。这项预测没有动用任何医疗数据,仅仅凭借受众搜索量就得出了准确结果。自此,谷歌流感趋势成为应用大数据的典范;在媒体和学术界的狂热追捧中成为大众社会熠熠发光的神话。
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都在使用大数据来促进发展,以现实生活为例,人们对网上购物或者网络社交已经习以为常,用户在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后,比如经常购买某品牌的化妆品,或者定时浏览微博等,在不经意之间透露了自己的需求,那么背后的相关信息产业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行为来参照关联,通过使用数据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用户服务。
这种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甚至超过了创造机器的速度,为社会创造了多重机遇。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传统行业在内的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出现突破增长。据麦肯锡预测,利用个人位置信息潜在可创造出6000亿美元价值,大数据的应用每年潜在可为美国医疗健康行业节省3000亿美元。这就是大数据所具有的潜在大市场。 这也更加印证了大数据的力量。
三、大数据对现实的挑战
尽管应用大数据为社会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见证着大数据带来的利益,也逐渐沉浸在这种利益中无法自拔;而带来的效应就是开始疯狂追逐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作为信息资本,是辅助性工具。然而过度的追求是将它抬高到一个不应该的高度,让它承担无法担负的社会义务,这将造成社会的压力。
(一)经济繁荣背后的危机
追求丰富的利润是信息时代推动大数据商业化的原始动机,所以在这一追求过程中可能出现社会财富的增多和经济繁荣。
大数据作为当前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本,是各方争夺的利器。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利用信息网络为自身谋取最大化利益是最根本的追求。可以肯定在大数据时代,这种谋求的速度、需求将更加激烈。也正是这样产出远远大于投入的生产方式,引发对经济效益强势的追求,以尽快在效益产出上占领高地。但是疯狂的追求往往带来无限的负面影响,相对的社会效益就会被大大削弱关注度。事实证明,甚至有人不惜牺牲社会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百度吧血友病吧就是最佳证据,为了广告的经济效益,百度将这些病人的个人数据信息出卖给各种医院,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这些人及其家庭的痛苦。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多提倡社会效益先行,就是无法阻挡大数据的价值所引发的新一轮疯狂。
(二)技术“文化”的霸权
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至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是不变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霸权实质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物都必然占据社会发展的主要位置。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数据所推动的生产率的提高是实质性可见的;其霸权的实质就是,技术以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开始渗透人们的思想当中,引发疯狂的追捧。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本身的性质都是人为来定义的,特别是文化层面的东西。然而大数据的性质却是由其本身的技术性来决定的。这种技术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数据的意识形态正在剥夺人的自主意识,导致人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类主体性开始变得衰弱。这也致使这个时代的社会正在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意见领袖的言论往往对舆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社交网络中所谓的意见领袖,就相当于微博上的“大V”们,他们的产生是直接根据微博粉丝量来确定。所谓粉丝,就相当于跟随者;为了赢取跟随者的青睐,大“V”们基本上都在迎合他们的口味来发声,真正有思想的言论基本很少见。这就是技术文化控制下的思想,更注重数量的形式而非数据的内容。
在过度追求结果的形式下,处理与分析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这种云端上的霸权,因其对生产力的智能增长有着突出作用,使得上层建筑充满了技术决定论的论调,这也是社会一步步走向套上枷锁的原因。
(三)数据思维控制下的偏执
社会利用大数据来看清未来走向,但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将自己的未来交给数据,急切希望大数据能够指明道路。人们的这种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
尽管数据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靠,但是人们过分地依赖着数据。在走向大数据时代的过程中,因为数据的质量可能很差,可能太过于主观,甚至是可能具有误导性,所以人们理应对信息的一些局限性给予高度重视。可是人们却无法意识到这种根本性问题,而让数据以良莠不齐的方式来统治自己。其结果就是丧失了批判的意识,对数据任何结果抱有顺从心态,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思维就是得到更多的数据。仍然以谷歌公司为例,其创始人一直强调每个应聘者都需要提交SAT成绩和大学毕业时的平均绩点。在他们看来,前者可以彰显潜能,而后者可以表现成就。真实的情况是,考试结果根本不能测试出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与才能,也更加显示不出个人的素质。如果按照谷歌的做法,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出现FACEBOOK,因为扎克伯格没有大学文凭。
在如今时代,数据控制的色彩愈发明显,譬如教育行业的成绩决定一切。人的才能不依赖于数据,但我们却盲目的相信数据,对它的缺陷视而不见。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数据,是很危险的做法。
四、大数据应用的批判性分析
在愈发狂热的氛围中,人们对大数据的应用也越发没有克制。尽管可能知道一些弊端,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选择性忘记或有意忽略,更不用说对数据应用弊端的深思警惕。事实上,大数据本身是没有利弊属性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加以限制,就会出现不可预计的后果。因为没有事物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大数据也不可能是万能的。
(一)技术逻辑在社会运转中造成紊乱
大数据的技术逻辑是通过数据直接给出结果,是机器逻辑的分析。一般而言,在理工行业,这种逻辑是非常严谨而又准确的。可是现在的大数据渗透,远远超过理工行业,几乎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整个社会是一个人情联系的整体,决不单单是一个运算再得出结果的简单过程。其建立的基础是爱、信任等这样的理念,规则的制订也是建立民主、平等观念上的;由此可见社会是一个拥有复杂逻辑体系的整体。但是把大数据的技术逻辑完完全全应用到人文主义取向的行业,就像是利用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去完成阅读理解,这种逻辑碰撞就显得相当紊乱。不仅得出错误的结果,造成在经济等领域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会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致使社会运作的倒退。
以当前最热的社交网络为例,新浪微博几乎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按照大数据的技术逻辑来看,其覆盖率、使用频率、经常访问率的指标都处于同类产品的前列。事实上,使用过的人都知道在这款应用上鱼目混杂,以偏消极的信息居多,常常处于各种意见混乱交锋的状态。如果要按照社会逻辑来看,把新浪微博定义为最具有代表性,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二)技术理性冲击人文行业的情感
在处理大数据的过程中,技术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是单纯地使用科学技术来透析大数据,很容易造成数据的片面化。目前的情况是,既然大数据可以提高产业量,带来实质性的增长,那么就用电脑等科技量化大数据即可。在很多行业,可以看到都是如此操作的。尽管大数据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体量巨大的特点,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局限了大数据的其他层面使用。
技术理性的冲击,让行业的情感内容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人文社科,数据的使用总是单一的,这就埋没了人文的内容。最典型的莫过于数据新闻的出现,机器人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来完成新闻的撰写。这种纯粹的人文性质行业,单用数据是远远达不到人们对结果的期待。其技术逻辑带来的只是冷冰冰的结果,与社会建立的情感基础是相冲突的。任何理性的思考,都需要以感情的思量为缓和点;太过理性的分析往往超出人们的承受力。就像在撰写灾难报道的时候,如果只是写上冷冰冰的死亡数字、伤亡数字、救援物资数字,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报道的。而大数据内在具有的逻辑导致结果是相当的理性化,缺少了这个社会所必须的人性化需求。就像是机器人写新闻,永远无法写出读者想要的带有温度的报道,完全抛弃了新闻的基本理念。这就是在当代数据热的背景下,技术与人文碰撞带来的紊乱。
(三)数据内在处理简单化
海量数据提供了预测的可能性,在收集、处理、分析、结果这条环链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算过程。但是往往在这么复杂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快捷的结果,人们总是批量式地进行简单处理。在大量数据面前,收集的工作便颇有囫囵吞枣的意味。“量”成为收集的关键,只要在技术网站上出现的数据,便通通拿过来运用;其“质”可想而知。这也导致了中间环节工作量的增大,加重了差错的出现。
再者,分析环节也总是出现懈怠。在这个链接上,不仅任何细微错误都会导致结果出现颠覆,而且其上的每个结点都对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今对大数据的应用,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将数据进行可视化直接呈现在外界面前,忽略了深入的挖掘。在谷歌公司成果发表的四年后,《自然》宣布了一则消息,曾经数次准确预测流感走势的谷歌在最近一次流感爆发时失手了。预测不准确很大一部分原因被认为是大数据的“傲慢”。实际上,人们都很清楚,大数据预测的结果不可能百分百言中;这就要求在数据链上,以重质重量代替简单化处理 ,以确保在风险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五、对大数据应用潜在弊端的改进措施
时代迅速的发展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弊端。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不能回避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减少甚至消除问题带来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数据的发展是技术进步推动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技术上。站在技术理性的角度来讲,要消融这种技术上的差错,一个是以技术进步弥补技术缺陷,一个是对技术链的完善。前者需要时间,后者需要规划;仅仅依靠技术层面上的修补根本应对不了大数据时代下的诸多挑战。因此依赖社会的宏观扭转,才能实现对大数据的最佳利用。
(一)制度规划需要加强变革
大数据推动的进步,根本在于使生产力更加智能化,以提高效率。其往往最先推动经济的增长,而后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技术来解决。以巨大的数量消耗,带来的不是与之匹配的质量,只不过是新一轮的浪费。所以,解决的关键是在物质迅速发展的同时,要有与之相配的制度匹配,以保证发展的秩序。
生产方式上的变革必然引发制度层面的相应变革,当古登堡的印刷机出现时,相应的审查和许可条例也在被创立,以保证出版物发行管理的秩序。在迈向大数据时代的道路上,整个社会需要重新考虑最基本的准则。在基于速度比拼的时代里,单纯的对原有制度的修补是无法满足需要的,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因为这样,人们只能跟在大数据发展的后面填补烂摊子,永远无法走到前列来引导潮流。因此,我们需要全新的制度规范。
第一,要制订严格细致的数据链流通程序管理规则,从收集到结果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加以规范化,甚至是在严密的监控下,以保证大数据的高效利用。
第二,要审查和许可的条例或者法律,主要针对输入和输出这两个首尾环节。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太多信息涉及了个体的内容。所以严格数据的收集、发布,也是让数据能够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利器。
(二)社会需要引导人文性思考
在任何社会集团中,社会联系的基础必然是人文化情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思考。即使严谨如科学,也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否则任何的发现和发明都毫无意义。当大数据的意识形态占据社会的主流时,就意味着人们对技术至上的倾向。这种技术论调当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在每一次的新型媒体出现之时,都会充斥着这样的话语。大数据时代,配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看起来技术理性真的可以成为社会主导。
但是,人才是社会的主导,是创造的主体。就长远来说,大数据的技术霸权,是根本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旦失去人文性思量,再多的数据也没有意义。所以在大数据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媒体、学界和业界起到引领作用,放下对大数据的偏执,对数据使用进行人文性思考。唯有如此,技术才不会压制人的主体性,成为控制者。
就像数据新闻的出现,其初衷是为了减轻记者的工作量和负担;再者,数据新闻也无法占据新闻行业的主导地位,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未来数据新闻的发展需要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注重人文性思考,让技术为故事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技术至上的论调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人们缺失了人文性思考。唯有回归人性关注,我们才可夺回主动权,认清技术文化的霸道主义,重拾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未来,我们也才能避免走入自我束缚的圈套中,走向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云麟:《我国新闻“大数据”应用热的批判性分析》,《新闻研究》2015年第12期
[2]吴维亿:《云端的霸权—大数据时代的双重隐喻批判》,《青年论坛》2015年第4期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何睿:《微博语境下大数据“技术神话”的构建与批判》,《新媒体》2015年第2期
[5]操瑞青:《传播媒介的消极偏向:由批判三部曲解读波茨曼的媒介批判理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6]喻国明、李彪、杨雅、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现代传播》2014年第11期
[8]王树良、丁刚毅、钟鸣:《大数据下的空间数据挖掘思考》,《中国电子科学研究学报》2013年第1期
[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肯尼思·内尔·丘基尔:《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局限》,《哈佛商业评论》
(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