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一论述,一方面强调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少年儿童内心深处的规则意识,帮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的素质,是少年儿童工作者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浙江省团校副教授戴雅娟老师,常年致力于少年儿童游戏创编与组织指导,她以规则意识培养为目标,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省内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游戏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会议讲话还是考察调研,反复强调“规矩意识”,并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规矩意识”提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化规则意识”必须要从小抓起。
一、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些通则。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法律往往是多种规则的混合,其中既有技术规则,也有游戏规则,更有道德规则。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规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少年,不知“法”为何物,当被问及为什么犯罪时,一脸的茫然,因为以前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时即便知道,也因为经不起诱惑或心存侥幸而犯罪;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中的好孩子,他们有时也会违规。他们在学校里,能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出了校门,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中,没有了规矩。有时因为环境变化,不了解规则而违规,有时即便知道规则,因为没人监督而违规。2015年8月12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强化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在良好的规则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才可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或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而不是将“情况特殊”作为违规的借口,或通过有意曲解来敷衍了事,结果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规则意识”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使人懂得明辨是非与善恶;知道规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有了意愿,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的场合,也能自觉遵守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第二层次;规则意识的第三层次是遵守规则的意愿内化为人的内心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只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遵守规则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规则意识的增强,这是相互促进的。从规范向习惯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将对他们一生都有重大的作用,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中有独特作用
游戏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渴望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产生矛盾的产物;是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竞赛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上有独特的作用。
(一) 游戏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正当的意愿和趣味从何而来?从少年儿童的需要中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指出人们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要,阐述了人的行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浙江省团校教授汪祥沧同志,在对杭州市少年儿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少年儿童需要的六个层次:求生、求乐、求知、求群、求尊和求新。他认为求生,吃饱、穿暖,生存环境安全,同样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求乐,是少年儿童的第二需要,他们喜欢轻松、欢愉、兴奋、快乐,不喜欢压抑、单调和腻烦,追求快乐生活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然需要,因为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所以少年儿童喜欢游戏活动。因此我们要融规则于游戏之中,让他们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二)“规则”是游戏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
首先,“规则”是游戏活动中的主轴,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要游戏首先要了解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是玩最简单的游戏,也有一个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如,玩“跳跳棋”。先要知道规则,了解怎么玩,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来玩。所以,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其次,游戏的竞赛性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更让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成为玩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抗性竞赛游戏,首先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每个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否则视为违规。竞赛性游戏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参加竞赛的队员必须认真学习规则,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在游戏中被淘汰或受到惩罚。非对抗性游戏,也有竞赛性。如个人游戏,也要制定规则,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比,规则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如“搭积木”这样的游戏,也会制定一个规则:“用现有的材料搭建一座桥,不用胶水等辅助材料。”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搭桥,桥建成后,对自己的作品内心有个评价,也就是自我竞赛,当然这个自我竞赛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则”作为依据,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三、游戏中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策略
什么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各类游戏活动,并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游戏是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个过程,他们像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获得快乐。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创编角色游戏,让少年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了解社会规则知识,同时,在不断践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规则意识。如“模拟少年法庭”通过让少年儿童亲身“审案”,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同时在角色的扮演中,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杭州市建造了一个“DU都城”体验馆,馆内是一个模拟小社会,有各种商店、邮政局、公安局、银行、工商局、法院等体验馆,少年儿童如果想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就得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行业规则,否则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DU都城”体验馆,让少年儿童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规则,在不断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执行规则的实践中,强化规则意识,在“DU都城”里,不遵守规则将一事无成。
(二)在拓展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意识
只有当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少年儿童内心的需求,才算真正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做几个游戏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都可以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素材。拓展游戏活动, 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选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文艺作品,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让队员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观看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然后来评一评。组成“侦探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社区“甄别”市民行为,并把市民的违规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建立劳动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每个队员认领至少一个岗位,并要求队员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在家庭里,引导队员制作一份学习、娱乐的作息时间表,请爸爸妈妈当评委,每天一评,做到了打个“五角星”,没做到打个“叉”,一周一总结等。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让遵守规则成为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二需要。
(三)在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中,提高规则执行力
团队合作游戏,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必须牢记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必须执行团队内部的“约定”即“规则”,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学习执行规则的技能,否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如“理想天梯”团队游戏,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学习用一根管子和另一个人组成一节梯子,若干节梯子搭成“理想天梯”。每一个成员要借助“理想天梯”勇敢地从梯子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理想彼岸)。在这个游戏活动中,队员不仅要学习规则知识,遵守游戏规则;还学习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搭梯技术,从而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四)科学合理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发挥教育性效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创编游戏活动对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很重要,而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游戏活动,能让游戏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性效能。
1.学习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先认识规则,假如少年儿童不了解规则,那就无从谈是否遵守规则了。2006年笔者带10多名队员参加一个国际露营活动,第一天开营,就在营地评比栏中,出现了我们队员违规的记录。如在营地内奔跑、垃圾不分类等等。经过了解,并不是队员思想觉悟不高,而是因为地区差异等原因,队员们不了解营地规则。于是,我们迅速组织队员学习营员手册,老师和队员一起对照营员手册逐条学习、检查。知道规则没有违规打钩,知道规则违规了批叉,不知道规则违规了则画圈。对那些不知道的规则进行重点学习。此后,队员们严格根据营员手册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收获快乐。
2.注重规则合理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合理的规则,能提高队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所以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规则的合理性。如“抓子”游戏。规则:5个沙包代表5个“子”,第一关:游戏者抛一“子”到空中,然后从桌子上拾一“子”,再去接空中的“子”,接住,过关。要求游戏者只用一只手完成。第二关,要求从桌子上同时拾两“子”再去接空中的“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的队员经过努力能够闯关,低年级的队员要闯关则很难。笔者曾遇见一个小女生,闯过第一关后,第二关怎么也闯不过去。年龄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略显大的“子”,对小小的手来说,抓了两个“子”,再也接不了第三个“子”了,这时她会不自觉地用另一只手去帮忙。
3.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强化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是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准则,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训练他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和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当有队员违反规则获得“成功”时,表扬遵守规则的队员,并判明遵守规则的队员获胜,以此来暗示和规范违规队员的行为。在执行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有例外。如“抓子”游戏中的小女生,如果我们做出让步,让小女生过关,那么就会让她错误地认为,不遵守规则也能“过关”。我们既要“有令则行”,在游戏的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也要对不合理的规则做好解释,并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调整。如“抓子”游戏,游戏规则可调整为:高年级队员闯两关胜出,低年级队员只要闯过第一关就算胜出。
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游戏介绍完后,要适当地进行停顿,让队员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规则的心情,假如他们对规则漠不关心,也没关系,不要对规则进行重复的讲解,而是马上开始游戏,让知道规则者获得胜利,久而久之,每当游戏时,队员们除了想知道游戏的内容,更想了解游戏的规则。同时我们可用一个相同内容的游戏,以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调动队员认识规则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游戏。老师说:“大风吹。”队员问:“吹什么?”老师说一个特征,如“穿白色衣服的队员”,要求凡是有此特征的队员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规则是: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必须离开原来的位置,如果有队员没有离开,其他队员可举报,没有找到位置的队员要出列。我们也可以把“大风吹”改成“小风吹”,规则是:老师说:“小风吹”,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不要离开原来的位置,没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要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所有违反规则的队员都出列。
无论是选择、创编游戏,还是组织指导游戏,都要从满足少年儿童正当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少年儿童开展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游戏、拓展游戏,以实现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