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军+刘勉
摘要: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于2016年8月在广西南宁召开,此次会议以“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为主题,围绕MOOC与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未来课堂教学实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应用,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具体专题而展开。本届大会由特邀专家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和分组专题报告组成,综合各专家观点及主题报告,其中凸显出一些富有价值的观点与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教与学应用已走向纵深;以“互联网+”为中心,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应用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未来课堂为代表的智慧学习空间是未来教育创新的主阵地等。
关键词:2016CBE年会;互联网+;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78-05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由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自此,“互联网+教育”的号角正式吹响,整个教育领域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阶段。“十三五”时期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变革路径、促进教育新生态形成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CBE第十七届年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邀专家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领域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给出解读,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本届年会的专家报告包括特邀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未来,从理念到实践,高屋建瓴,视角独特,给我们带来诸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发。
1.“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的特邀专家报告,袁教授以一个教育学工作者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视角,对互联网与教育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高屋建瓴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可穿戴、智能学习、物联网技术等)的整体性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世界将唱主角。
其次,互联网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教育是典型的教师控制、以教定学的模式,而泛在教育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以学定教的模式。
最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递进过程,即从辅助到融合再到超越。在辅助阶段,教育中的互联网可有可无,其对教育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融合阶段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阶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我们现在正处于融合阶段的开端,主要表现在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的大规模应用。超越阶段是教育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阶段关于教育的所有概念和基本定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教育是以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社会性和交往力为根本特征的。
2.继往开来——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历史回顾与展望》的特邀专家报告。他以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的思维,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在以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丁新研究员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历经的阶段:初创阶段(20世纪初期—40年代末期)、奠基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发展阶段(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转型阶段(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深入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现在)。
其次,丁新研究员总结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带来的启示——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进取的信念、独立的品格、奉献的精神。紧接着,他带领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处理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②关注“文化之根”和“学术自觉”,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我国实践基础之上进行创新;③加强教育技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组织实践和应用领域不同专业专家组成学术共同体,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④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要关注实践,要能够为解决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⑤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的国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最后,他指出今后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运用技术创建新的教育环境,包括物理(人机交互)空间、活动(人际交互)空间和心理(社会文化)空间),进而引发教育的变革,由此形成“教育技术文化”。
3.未来教学创新主阵地——未来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CBE学会理事长张际平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未来课堂》的特邀专家报告。张教授从一个多年从事未来课堂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应用者的视角,敏锐地指出,未来教与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真正现代化的体现。
首先,未来教育将会按照习主席提出的,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体表现为突破时空、促进公平、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四大特征。未来学校则应具备三个要素,即集成的管理、教、学平台,舒适灵活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数字内容。未来的学习模式将是:移动学习、游戏化、边做边学、自适应。
其次,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课堂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因此,未来课堂是基于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拓展空间、信息消费、教学创新等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具备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互动及时、教学灵活的特征。
接着,张教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路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易理解、易记忆、易迁移。
最后,张教授展示了未来课堂最新案例及成果,充分地阐明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以其领衔设计的未来课堂则是未来教育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发展重点。
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
1.现状与趋势——未来教育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专家报告。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概念辨析。黎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内涵并不清晰的概念,虽然出现频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但似乎从未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甚至也没有说明哪些实践属于“互联网+教育”。其次,介绍了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案例——MOOC、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并利用UMU平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微信互动交流,充分调动现场参会者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接着,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的两大发展模式,即“互联网+A”模式——“互联网+”在效率、质量、规模方面增强原来行业;“互联网+B”模式——“互联网+”通过边沿进入、跨界进入、逐步蚕食、取而代之等方式颠覆原来行业。而在教育领域,既存在“互联网+A”模式,也存在“互联网+B”模式,甚至还有“互联网+AB”模式,但“互联网+B”模式很可能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黎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PPT分享成在线HTML5格式的小技巧,让现场参会者感觉收获满满。
2.泛在学习——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利用远程方式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泛在学习的资源模型研究——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的专家报告。首先,余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学习不仅仅意味着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也意味着情境感知、情境性、社会性和适应性。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的核心要素,余教授随后介绍了学习资源技术从积件到SCORM学习对象,再从IMSLD学习活动到学习元的发展轨迹。其次,余教授对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的连接性进行了介绍。知识元与知识元构成知识群,知识群与知识群构成知识云,而隐藏在知识网络结构背后的则是基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的交互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学习元”为中介点而自动生成的人际关系网。余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模型,即通过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两个层面,按照接受中学、做中学、练习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的次序从低到高进行。最后,余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基于学习元的学习内容情境适应性案例。
3.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教育大数据透视下的教与学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TOCOP或COP),它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接着,她用三个案例展示了运用大数据分析而得到课堂教与学行为的结果。
第一个案例研究当前我们的教学短板在哪里。对北京市三个不同水平区域课堂提问的IRT分析,得出“分析型问题”在这三个地区整体缺失。因此,创造性问题与批判性问题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第二个案例研究教师的师徒制应该怎样最优化。抽取4个省8所COP项目学校12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名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和40名成熟型教师。分析得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即在知识生产阶段,胜任教师是最好的师傅,而在知识进化阶段,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即成熟教师是新手教师最好的师傅。
第三个案例研究教师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分析得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与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实践性知识测量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膨胀”的重要问题。
分组专题报告
本届年会除了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外,还围绕“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主题,根据大会议程需要,设置了四个分组专题报告,包括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热点与未来教育、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分组专题突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实践应用,互联网发展热点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景象。
1.专题一: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
实践应用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再热门的技术若无人使用,等于没用,再好的网络课程、微课,若无人观看,同样是无效的。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实践应用效果,因此,关注实践应用是CBE学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从本届年会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的分组专题报告来看,云课堂、个人学习空间、教育游戏、计算机实验室、虚拟现实等是关注的重点。云课堂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成本的降低,这使得教育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也标志着人们对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逐步变化,对新一代数字土著来说,这或许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最好的学习方式。
2.专题二:互联网与未来教育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早期的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从本届年会互联网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在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资源环境共建框架设计及隐私保护将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影响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等也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共享越来越容易,但在学习资源丰富的同时,如何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却成了难题,互联网技术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专题三:热点与未来教育
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其对教育领域始终保持极大的吸引度,热点技术与现象也是反映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本届年会热点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主要有创客、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未来课堂、MOOC等。创客是实现教育变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科学发展的方向;未来课堂作为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空间,开始走向探索有效学习和教与学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应用研究;MOOC作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已经开始慢慢降温,退去了初创时期的盲目跟风,留下对其实施方式及效果的深刻反思,逐渐进入了健康的螺旋式发展阶段。
4.专题四: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成长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年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题,也足见其重要性。从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以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正逐渐推广开来。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翻转实验课堂、交互式微课也开始成为实践应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等也都面临新的挑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使用、主动适应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大会论文
本届年会共收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论文100余篇,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审,最终录用50篇,其中高等教育评选出40篇,基础教育部分共评选出10篇。与往届年会不同的是,此次年会以正刊形式发表,也正因如此,故评审较为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录用论文数量也有所限制。高等教育论文发表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基础教育论文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最后,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评奖活动,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1篇。
高等教育类论文主要涉及“互联网+”、未来课堂、MOOC、智慧校园、外语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创客与机器人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等。而基础教育部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具体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交互式微课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策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方面。
结语
本届年会还邀请部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企业参会,他们在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的同时,还搭建了教育与市场交流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可能。同时,本届年会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微信进行实时高清直播,流畅的画面、清晰的语音、便捷的操作,方便了那些不能亲临会场的热心观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本届年会紧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未来教育”为主题,深入而充分地展现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各种融合可能性,是一届成功的学术年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年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举办十七届,历经了34个年头,在学会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也见证了计算机与教育的发展。正如现任CBE理事长张际平教授在致辞中所说,从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互联网教育,技术始终在发展变化,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但CBE学会紧跟时代潮流,保持创新与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始终不变的。CBE学会将继续总结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创新与实践,顺应发展潮流,把握领域前沿,使学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