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正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期间自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前景也更加光明。
张兴军
岁末年初,又到了复盘过去与瞻望未来的时刻。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征程,除了相对放缓的GDP增速之外,仍然有着不少的“亮点”。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至11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49万人。这一数字,不仅提前完成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出的承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万人以上,而且是完成了124.9%,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如果将同期自然减员的345万人计入,实际的“新就业人员”则达到了1594万人。这也意味着,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1200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就业人口和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86元,同比名义增长8.7%,跑赢同期6.7%的GDP增速。即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也达到6.5%。其中,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846元,增长8.5%。此外,家庭经营服务业净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第三产业家庭经营净收入1187元,增长9.4%。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就业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从GDP增速上可以全部体现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呈现着四大新变化: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型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
从高速到中高速,从粗放到集约,从增量扩能到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等特点,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要义。从今年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目标的达成等也可以看出,增长速度已经不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首要追求。有媒体评论称,如果把观察中国经济是否健康的指标从经济增速转向就业和居民福利,就不会对投资和经济增速下滑产生这么多忧虑了。
经过2016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国经济的美丽图景才刚刚铺开。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正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期间自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前景也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