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钦晓英 陈立姣 陈肖敏
(浙江省人民医院静疗护理专科,浙江 杭州 310014)
PICC导管尖端位置走形异常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朱薇 钦晓英 陈立姣 陈肖敏
(浙江省人民医院静疗护理专科,浙江 杭州 310014)
目的 分析我院51例PICC导管尖端位置走形异常与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实施的661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年龄段分成7个组,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61例PICC置管患者中导管异位51例,异位率为7.7%,随着年龄的增长异位率逐渐增高。结论PICC导管异位与患者年龄有关。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年龄; 护理
PICC; catheter misplacement; Age; Nursing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静脉通路[1],但是导管尖端位置走行异常即导管异位却时有发生,致导管尖端进入颈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反折[2]。临床实践中PICC导管异位率为4.0%~9.8%[3],甚至有报道异位发生率为12.5%[4]。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实施的661例PICC置管中有51例发生导管异位,异位率为7.7%。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将置管部位为右上肢贵要静脉的661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346例,女315例,年龄14~97岁,平均年龄(62.00±16.11)岁。根据年龄段将患者分为7个组。<30岁19例,30~39岁39例,40~49岁82例,50~59岁141例,60~69岁175例,70~79岁94例,>80岁113例。涉及我院血液科、肿瘤科、肛肠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等34个科室。
1.2 方法
1.2.1 导管选择 所有患者置入导管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PICC导管,型号5F。
1.2.2 置管操作方法 所有操作均由取得中华护理学会PICC资质认证的专人严格按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有关PICC操作规则及静疗小组制订的经B超引导下结合MST行PICC置管流程进行。置管操作结束后,胸部拍片显示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宜,一般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最佳[5]。拍片结果示PICC导管头端位于除上腔静脉外的其他静脉内即为导管异位,但本数据中导管头端进入右心房者未纳入其中,导管头端进入右心房者是因为导管送入过长所致,稍向外退出稍许即可纠正。
各年龄组与PICC导管异位的关系 见表1和图1。
表1 各年龄组与PICC导管异位的关系
图1 年龄分组与PICC导管异位的关系
3.1 导管异位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本资料661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过程中,有51例发生导管异位,异位率为7.7%,这与文献[6]报道大致相同。表1显示:导管异位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30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为0;30~39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2.6%;40~49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3.8%;50~59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4.3%;60~69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8.0%;70~79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10.6%;≥80岁置管患者导管异位率15.0%。究其原因:首先,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听力下降,在穿刺过程中配合度会下降;其次,随着年龄增长,大、中血管壁中膜的胶原纤维和黏多糖增多,弹性纤维减少,加之管壁钙化,使老年患者血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差,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变慢等特点;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情绪,紧张导致肌肉收缩引起血管痉挛,或患者血管较细、血管狭窄、导管紧贴静脉壁或被静脉瓣阻挡等,均可导致导管置入困难而发生导管异位[7]。
3.2 护理 在穿刺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应用PICC导管的目的、意义、不良反应及益处,使患者心理放松,血管紧张度降低,利于置管;穿刺时与患者进行简单沟通,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增强患者积极应对情绪,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最终使患者积极配合完成静脉穿刺。如果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可测量颈静脉内导管长度,撤出相应长度后,嘱患者偏头位、抬高床头45°[8]或者患者平卧位改为端坐位等方法,以减少导管异位。对于消瘦、上肢肌张力高的患者,“偏头法”、上肢外展等较困难,在送管时,可随患者吸气缓慢送入。这是因为吸气时患者胸腔负压增加,利于导管随血流进入上腔静脉。对异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的患者,先将导管退至穿刺侧锁骨下静脉或头臂干静脉,嘱咐患者侧卧于穿刺侧,借助重力并随患者吸气送入导管;对在锁骨下静脉折返的,将导管后退使折返处充分打开,再让患者侧卧于穿刺对侧的同时将床头抬高30°~45°,随其吸气送入导管。本组51例导管异位的患者经在拍片显影下动态调整后均得以纠正。
[1] 张玉珍,苏迅,张芳,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23-2125.
[2] 高玲.PICC最佳置入长度与身高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3(6):489-491.
[3] 王翊,张艺,杨国芳,等.改良PICC送管体位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9):128-129.
[4] 王秀华,任立新,王晔光.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体位改进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14-615.
[5] 吴惠文,王庄斐,陈春梅.神经外科PICC置管术中导管置入异位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护理,2012,10(2):506-507.
[6] 戚红萍,江子芳,傅林娟,等.PICC置管时改变穿刺侧上肢角度对改善导管腋静脉异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73-274.
[7] 黄艳,朱雁,赵江丽,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4):31-32.
[8] 朱玉萍,徐红霞,金爱云.超声引导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临床判断与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21-1022.
朱薇(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陈肖敏,E-mail:chenxm7301@163.com
R472
B
10.16821/j.cnki.hsjx.2016.02.024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