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响,刘如
(1.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润,它已经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格斗术演变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瑰宝[1]。武术是一门哲学,而在当下武术教学课堂中,学生们往往简单地将武术划分到“武”的层面上,而其“文”的精华部分通常会被忽略,守其形而弃之魂是对当下武术教学现状最好的概括[2]。在这样一种严峻的教学形势下,这就使得当下武术教学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传承技术同时又能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这是对武术技术体系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模式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然而在这样一种模式下让当下高校教学陷入困境,高校课堂出现学生旷课、玩手机、聊天、睡觉,对教学内容不闻不问、不学不思的现象。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同辈交互、师生交互的心理机制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PAD课堂教学模式,又称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教学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其一是指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将课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去充分了解知识的构架,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其二是指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教师进行课堂内容教学之后自行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的过程,这是学和思相结合的过程;其三是指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即学生带着自己课后的自学和思考结果与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PAD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内化吸收,讨论放在隔周进行,学生课后结合老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思维习惯进行阅读、思考、内化,从而完成教材内容的全面学习、理解,于下次课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进而达到促进深化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3]。自2014年9月提出推广以来,PAD课堂在国内就备受关注,随后便出现许多教学实践,PAD课堂的出现将从某种程度上给当下教学环境的改善带来不容小视的作用。
众多的PAD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对分课堂对于改善当下高校课堂教学氛围有重要意义与实际作用,中华武术有其技术体系,同时更重要的是武术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源远流长,在当下高校武术教学环境下,PAD教学模式引入到武术课堂教学中是否会产生上述研究中展现出的效果,是否能在教授武术本身技术动作的同时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这些问题都将在本研究中进行探索分析。
高校武术教学主要集中在武术技术动作的练习,而对武术文化的教育严重缺失。武术是有其自身的技术体系与文化内涵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其技术动作的教授,其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由于自身都未曾系统的研究学习,因此在教授武术时教师们更倾向于技术教学。文化思想是武术这个民族文化瑰宝的灵魂,技术动作只是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武术习练讲究内外兼修,外修在于拥有健康体魄,内修在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武术技术教授这样一种形式去传播武术文化,表面外在的技术动作是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遗忘,而武术对人思想灵魂的熏陶是伴随其一生,影响深远的,武术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超越能让人受益一生。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们应当注重技术动作与文化教育同时进行,外在的形跟内在的魂同时具备才能真正彰显武术的无穷魅力。
我国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内容受体育教学体制的影响,大多以套路教学为主,套路是由许多包含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而成,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演练形式,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实用技击这一功能的习得,而这正是套路教学不能给予的,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喜爱武术这项运动,但不喜欢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是导致学生学习武术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那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其他既能健身又能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因为武术套路对于习练者的协调能力与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的过程中很难产生阶段性的运动技能成就感。因此,丰富武术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武术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将武术课堂教学从这样一种困境中“拽”出来。
当下高校武术教学教师多采用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多为被动的接受学习。武术教学应当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双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去注重和学生建立和谐、愉快的互动沟通,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了解。学生是否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课老师所决定的。良好的交流氛围更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师,从而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肯定与喜爱,而这恰恰是当下武术教学中十分欠缺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大学生武术教学的内在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让学生体验式参与学习,只有真正学生参与了并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动机。
传统武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授技能为主,对武术文化涉及甚少,这也是由于当下教学模式所限制,教师必须在90 min内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抓紧进度,更快的让学生习得这项技能,从而忽略了武术最精华部分的传授。PAD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摆脱这一尴尬局面,回归传统,重视文化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必然选择[4]。在课堂中一半时间交给教师讲授教学知识内容,一半时间交给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技能教学与文化教育后,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练习,课后布置关于武术文化的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中华武术文化,了解其博大精深之处、源远流长之因,进行内化吸收后,再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思维,这让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在教授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技能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中华武术的技术传承与文化弘扬。
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纠正、学生巩固加强这样一种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流程在课堂90 min内学生始终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模仿着走,始终没有学生自己个性的展示,对武术文化教育这一块,学生也只能是在教师的讲解中去一知半解,无法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获得更大的信息量。PAD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后,课后能够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拓展研究,通过老师的指引去从网络与书本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关于武术技术与文化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与飞跃。中国武术承载着传统文化内容,他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有内涵的。课堂讲解是教师为学生建立的一个学习导向,为学生的课后拓展提供指导方针,学生的课外拓展研究能够获得更多的武术隐性知识,这其中就包括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的形态内涵、武术的动作内涵和在教学中的所形成的个人习练感受等[5]。学生将这些课外拓展获得的隐性知识再回到课堂进行相互讨论,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相互提高。同时这样一个知识拓展过程能够让学生培养与形成研究性思维,为今后学习奠定思维方法基础。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关系的概括,自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以来,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然而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在成功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共处于“主体地位”。如要实现这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功能,就要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6]。PAD教学模式引入到武术课堂中,武术教师能够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积极为学生创设能够促使之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心智和体能的潜力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情景。PAD课堂中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和课堂讨论(Discussion)两个环节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主导着学生学习与研究拓展的方向,同时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与课堂讨论(Discussion)两个环节又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拓展研究获得的知识回到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这个过程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这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吸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与PAD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整堂课由教师讲授,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始终模仿着;后者将课堂的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中教师以讨论者身份积极参与进来,这就实现了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本身角色的转变,自古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武术教师站在一个教育者的高度去教授武术,因此,武术教师角色的转换对PAD教学模式在武术课堂的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程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高校提升传统武术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武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围绕课程培养方向、训练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武术技术的传习,对武术文化内涵涉及甚少。PAD教学模式能够将技能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如何结合至今没有实践基础与经验。课程设置将学生往什么方向培养?训练的目标如何设置?教学内容如何制定?这一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中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们去研究与实践。
现阶段应试教育压力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怎样获得高分上面,取得满意分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这样一种驱动模式下取得的成绩只是表面上的,从长远角度看已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抱着一种被迫的想法去学习,目的只为获得高分,而学习能力与研究性思维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当前应试教育给PAD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许多阻碍,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获得高分转移到培养学习能力、形成研究性思维是武术课堂PAD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PAD教学模式在武术课堂的应用是武术技能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PAD教学模式在武术课堂的应用目前还未有实践经验,教师角色转换和应试教育压力等问题都是PAD教学模式成功应用的前进阻碍。因此,在武术对分课堂正式实施之前,我们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PAD教学模式实施的因素,这样既是对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彭响.太极拳发展的研究结构及思路探索[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1):13—15.
[3] 张赛宜.PAD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探索[J].公安教育,2017(2):66-68
[4] 夏建强.武术隐性知识的培养与传承[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48—49.
[5] 李凤芝.关于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5):154—156.
[6] 崔白帆.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5(1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