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北京 10076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基本原理与内容结构研究
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北京 100763)
传统体能训练重视对运动员力量和耐力等素质训练,其中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形态是体能的载体,机能是体能支撑,素质是体能重点。传统体能训练存在训练负荷大,伤病较多,效益不高等问题。近代职业体育的发展,由于比赛密度增大,比赛强度增高,比赛对抗性更加激励,运动性伤病频发,严重影响运动员场上发挥和竞技表现,出现大量的非战斗流行减员。因此,职业体育的教练员、运动员不断地从医学领域选找到了功能康复、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等新理念新方法。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传统体能训练重视大肌肉群力量训练,而不重视动作优化、平衡协调训练和神经控制能力训练以及小肌肉群功能提升,这是导致伤病增多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职业教练和运动员重视创新体能训练,引进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女排郎平教练在执教中国女排时,针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膝关节损伤、后群肌力量、核心区力量等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安排,很好地提高了女排体能训练质量效益,为里约奥运会夺冠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现代体能训练新理念、心方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有的专家提出“无体能不体育”、“无体能不运动”、“无体能不项目”、“无体能不竞技”、“无体能不生活”、“无体能不健康”、“无体能不阳光”的观点,将体能训练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
从当前实践来看,现代体能训练不仅要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更是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赛场竞技表现力和抗疲劳防伤防病能力。体能训练正在从素质主导型训练向动作模式为基础体能训练转变;体能训练不仅针对田径、游泳和集体球类等体能项目的需要,而且对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技能类项目以及举重、摔跤、柔道、拳击等都要推进;体能训练从以力量、耐力等为重点的要素型训练向神经动员的功能训练型转变;从为技、战术提供保障的单一性、独立的训练向全面的、立体的、多元化训练转变;体能训练从冬季训练渗透到每一个赛季、每一天和每一节课要从积累期、转化期到比赛期、恢复期均;体能训练从完善一节课训练结构开始,从热身、准备、训练到放松中都要树立体能意识;从不重视赛间体能训练到重视赛间体能训练和赛后疲劳康复,重视技术训练体能化和战术训练体能化。由此可见,体能已经成为职业体育、健身运动、特种行业和青少年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专门成立了身体运动功能专家团队,并与美国AP训练机构进行合作,为很多项目国家队进行指导训练,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普遍欢迎,从而拉开了我国全面引进和使用身体运动功能原理和方法的新阶段。
在百度“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词条下,标注了该条目引自人民网2014年5月14日新闻报道文章《北京中学生课间操变身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2014年5月14日下午,北京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展示了我国第一个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动作操,动作操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通过室内外身体运动功能动作训练来解决雾霾、风雨天气下学生体育锻炼的时效性,矫正学生不良身体姿态,提高学生运动能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水平,强化学生神经肌肉支配能力,为提高学生跑、跳、投等运动功能提供了支撑。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学生身体运动功能操展示现场
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项目嘉宾合影
在《海淀区中学生身体运动运动功能训练动作手册》序言中指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从2013年开始探索“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以来收到积极的成效,从理念到理论、从知识到方法上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传统体育教育不同,重视从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出发,按照人体功能解剖的结构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创编一系列的动作模式并经过训练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它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的功能筛查、动作准备、运动链训练、核心力量和恢复再生等检测与训练,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步态和步态,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室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对学生身体动作模式的训练,全面强化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学生跑、跳、投等运动功能,为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面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技术保障。
如果说传统体能训练重视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硬件”系统训练的话,那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更加重视身体结构的“软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功能水平的提高。体能训练只有硬件水平提高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技战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软件信息系统调节功能和不断升级换代水平,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动作应激水平、应激速度、应激难度和应激准确性,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和恢复再生能力四位一体化力。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学科综合性系统工程,核心是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运动动员速率和控制效率,基本原理是生物进化论、人体发育学、神经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科学,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解读。
1.从发育学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则更加强调人体动作形成顺序和技能形成规律。
2.从生理学上则强调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强调动作的稳定性和关节运动的灵活性。
3.从功能解剖学强调通过大肌群率先发力带动小肌群的用力,即发挥臀大肌的发动机作用。
4.从运动生物力学来看,更加强调躯干支柱作用和动力链的传递速度、效率。
5.从神经生理学来看,更加强调身体对称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价值以及动作编码、神经递质传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
德国队体能总教练马克在指导足球运动员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逻辑起点就是动作模式,按照人体结构来分可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三个部分;按照人体解剖学姿势可以分为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要从人体生长发育阶段规律出发,按照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动作模式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强调人体运动姿态的合理性,重视身体的左右对称,重视动作上下的协调和做功顺序的合理,重视肌肉募集速率和动力传递效率,重视身体姿态控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统一、动作速度与平衡性协同。通过身体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的训练可以起到整合机体各项素质用于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通过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速度、爆发力、能量系统等进行系统性训练和不断优化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方法体系。
动作体系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有专家定义说,动作模式就是人合理的运动。人的合理运动就是人的运动功能与人解剖结构双向互动和相互适应过程,运动是人体结构的功能表现,人的结构完善是运动功能不断优化的结果。按照动作理论可以将人体动作体系分为上肢动作、躯干动作和下肢动作。
上肢分为双臂和单臂,动作分为推和拉两种;上下肢动作都分为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运动。
美国体能教练瑞特在做体能训练示范
躯干分为动态和静态,静态分为桥式和平板式;动态分为前后屈伸、侧倾和顺逆时针旋转以及多平面。
下肢动作分为双腿、单腿,动作分为蹲和伸;上下肢动作都分为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运动。
概括起来,功能训练主要特征有∶
1.强调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力量,专项技术训练前需要进行动作训练。
2.动态姿势调整和平衡是体能训练基础,要以纠正不对称、不平衡、不协调为前提条件。
3.强调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身体姿态训练,重视本体感觉训练,重视视觉和听觉在平衡能力中的训练。
4.在外负荷与多向速度训练中强调动作规范性和标准化,重视动作质量而不是数量。
5.躯干稳定性支撑四肢灵活性,重视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功能训练,不断提高核心区、核心柱肌群结构功能的协同能力提高。
6.强调大肌肉群先发力带动小肌肉群顺序发力,注重人体动力链的有序传递,重视髋关节和下肢力量的主导作用。
7.注重训练后疲劳主动恢复和软组织结构再生训练,提高伤病预防能力。
∶袁守龙,男,中医学学士、运动训练学博士、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后,重点研究体能训练、运动健康、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等领域,先后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任代表团医学组成员、竞赛指挥部官员,发表30篇论文,出版过《竞技体育心理训练与调控》《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运动牵伸》《运动训练学导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实践》等10部著作;参加15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获“奥运科技攻关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2008年获“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二届南京青奥会先进个人”。
G808.1
A
1674-151X(2016)11-006-03
2016-11-09
作者简介:袁守龙(1967~),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