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晓幸
坚定文化自信 专注文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文 郑晓幸
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在茂县查阅驻村帮扶数据。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向全党发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
“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是王东明书记在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全省广大党员提出的鲜明要求。在向着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目标的冲刺中,文化系统全体党员、全省文化战线广大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专注文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道路,在推动四川文化改革创新发展中争当干事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将全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充满感情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心不仅来源于几千年的民族记忆和中国智慧,而且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我们不仅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各类文化思潮空前激荡,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近年来主流价值观遭到大众文化解构,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的任务更加艰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既为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更便捷的渠道,也对文化治理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更加专注地保持文化发展定力,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新的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和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新常态,推动文化建设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不断增添中国傲立于当今国际社会的底气,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魄力。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演出。图/省文化厅
坚持文化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文化工作的根本导向。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系统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热爱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工作“二为”方向,是党对文化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引领时代风气,文化建设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化工作不能远离人民生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以文化温润心灵,涵养精神,始终引领和激励社会不断奋进。
坚持塑造精品,凝神聚气,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广大文化工作者应当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面对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的价值观缺失和精神上失魂,需要精品力作引领风尚、铸就魂魄,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缺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问题,需要不断创新观念、内容、风格、样式,使更多人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是保障文化民生的意义所在。始终把文化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把文艺创作、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作用;树立文化惠民理念,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深入开展文化服务,努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树立文化富民理念,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文化收入、扩大文化就业,富裕一方百姓;树立文化乐民理念,使文化发展成为满足群众的重要手段,用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恪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体现到全社会的文化共建共享中,不断提升全民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坚持把坚守、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创新,发挥文化遗产在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创意驱动,智力支撑,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要素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要积极推进“创意四川”建设,大力激发蕴藏在民间、深藏在群众和市场中的强大创造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要自觉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方式,大力推动文化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丰富文化内容,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
坚持文化精准扶贫,着力扶志扶智,是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担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的小康,也指精神文化的小康。大力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可以为促进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开展文化精准扶贫,不让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落伍掉队,是提高贫困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手段。
坚持融入社会,促进发展,是发挥文化建设溢出效应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方式转型的特殊作用,高度重视民众的消费需求,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大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门槛,激发民间文化投资活力,培育各类新型文化消费偏好,提高文化消费比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四川省文化厅厅长) (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