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指导的基本经验

2017-01-02 18:07
军事历史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

迄今为止,美国军政当局也不得不承认,朝鲜战争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取胜的战争,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美国军队,败在了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下,大大有失美军的颜面。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人都不愿提起这场战争,将其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美国军方也从朝鲜战争中认识了中国军队,他们的说法是: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永远赶不上我们;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中国军队离毛泽东越远,美军的胜算也就越大。

抗美援朝战争的突出特点是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这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了严重困难。毛泽东将这些困难概括为:“一、能不能打;二、能不能守;三、有没有东西吃。”*《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5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围绕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志愿军总部,从战争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这场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实施了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军事战略指导。除此,志愿军总部在战役指导上也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进行的战役和战役规模的作战行动共有9次,包括运动战阶段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阵地战阶段的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战役规模的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这9次战役中,有6次战役是进攻性质的作战,2次战役是防御性质的作战,还有一次战役是既有进攻也有防御性质的作战。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志愿军总部,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战役指导上,根据敌我双方的新情况、新特点,贯彻人民解放军的传统作战原则,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强击弱,扬长避短。主要经验有如下几点。

一、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予以打击

(一)美国空军夜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美军部队怕夜战,志愿军则发挥夜战特长,充分利用夜间发起进攻。

在朝鲜战场,美军地面部队作战,对其空军有很大的依赖性,一般是利用其空军优势进行昼间作战,拂晓发起进攻,黄昏转入防御。到了夜间失去空军支援,其步兵部队战斗意志和战斗士气就大为降

低。志愿军就抓住和利用美军这一弱点,充分利用夜间作战。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的进攻战役和战斗,都是充分利用美军空军不能大规模出动的夜间进行的。一般是黄昏发起进攻,拂晓前结束战斗。当夜不能结束战斗的,则在拂晓前转入防御,次日黄昏再组织进攻,但进攻发起第一个夜间的作战极为关键(当夜不能解决战斗,到了白天美军空军出动支援,被围美军重新调整部署,第二个夜晚再攻就增加了困难)。运动战阶段志愿军进攻战役发起的时间,都在农历十五前后,所以美军称志愿军的进攻作战是“月圆攻势”。这期间,每到月圆期,美军步兵部队的士兵就有一种心理恐惧感。

(二)美军现代化装备怕离开道路和切断与后方的联系,志愿军在战役上则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切断其后路,动摇其战役决心。

第一次战役的西线作战,当志愿军第38军沿清川江左岸于1950年11月4日拂晓迂回到军隅里以北地区受阻,虽未达成切断清川江以北敌军后路的任务,但进至清川江以北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除占领清川江以北个别桥头堡阵地外,主力于11月4日晚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地区。志愿军遂于11月5日结束了第一次战役西线作战。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西线部队发起反击后,第38军第113师在完成德川战斗任务后,向敌后穿插迂回,于1950年11月28日和29日抢占了三所里及以西龙源里两个关卡,截断了进至清川江以北地区美第9军的南撤退路,致使西线美第8集团军的进攻全线动摇,于29日全线撤退,至12月1日,美第9军指挥的美第2师和土耳其旅遭到歼灭性打击,美第25师遭到重创。在东线,志愿军发起反击的当夜,就将美第10军指挥的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分割包围在长津湖东岸的新兴里、南岸下碣隅里和西岸的柳潭里等几个孤立的点上,特别是下碣隅里,是新兴里和柳潭里美军南撤必经通路。志愿军第27军5个团于11月30日深夜在新兴里展开全歼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的激战,12月2日,美第10军军长就下令柳潭里的美军部队突围,向下碣隅里收缩,于12月6日拂晓,在空军和炮兵火力支援下,突出下碣隅里的包围南逃。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当志愿军进攻部队左右两翼向敌后穿插,尚未形成合钳的情况下,美军即全线撤退。

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的横城反击战、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金城战役,打的都是南朝鲜军,也采取了迂回包围战术,有的还是采取的多层迂回包围战术。

(三)美军步兵战斗精神差,怕失去火力支援,怕近战,志愿军则采取战役上的迂回包围和战术上的分割包围相结合的战法,隔离美军步兵与坦克的联系,派出小分队,捣毁敌军炮兵阵地和团营指挥所,实行近战,集中力量打其步兵。这在志愿军组织进行的进攻战役中,几乎都有体现。

二、根据自身装备特点和作战能力确定打法

(一)志愿军攻击火力弱,对美军实现战役包围后难以全歼,遂改变战略战役性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法,实行战术性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向打大歼灭战过渡。

“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最典型的战例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这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历时44天,志愿军和人民军共选择“联合国军”(包括南朝鲜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人民军对3个阵地进攻3次),除对几个阵地的进攻没得手或敌守军逃脱外,其余50多个阵地都是攻克阵地,全歼守敌,经过反复争夺后,巩固占领17个阵地,志愿军以伤亡10700余人的代价,歼敌2.7万余人,完全处于主动地位,打得“联合国军”疲于奔命,有8个师频繁调动,其中有5个师是两次调动。

打小歼灭战,向打大歼灭战过渡,最典型的战例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这次战役的指导方针就是“稳扎狠打,由小到大”,战役共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第20兵团和第9兵团打的,选择的是敌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20个阵地,攻击29次,除攻击敌1个排的阵地未得手外,其余19个阵地,均是攻克阵地,全歼守敌,经反复争夺后,巩固占领2个阵地,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歼敌4100余人。

第二阶段,志愿军在第一线从西至东的第19、第9、第20兵团,3个兵团均有部队参加作战,选择攻击敌军防守兵力的规模已扩大到团级单位,共选择敌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阵地,进攻65次,第60军和第67军均创造了阵地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整团的战例,巩固占领阵地58平方公里,以伤亡19300余人的代价,歼敌4.1万余人。

第三阶段,志愿军以第20兵团指挥5个军,以及第9兵团第24军进行金城战役为主,第一线各军均配合作战。仅金城战役,即选择金城以南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阵地,实施进攻,歼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连同第一线其他各军的配合作战(包括人民军),以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7.8万余人,收复阵地192.6平方公里。

整个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停战后,朝鲜停战协定的被遵守。

(二)志愿军没有摩托化、机械化装备,实行战役追击困难,遂只进行相机追击。

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武器装备优劣悬殊,志愿军以两条腿难以追上“联合国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即便追上也难以将其歼灭,而自身徒增疲劳,并且追击过远,在遇敌反扑时易陷被动。彭德怀司令员1951年8月曾指出:“在朝鲜战场敌有大量飞机、坦克和美英军的机械化部队,而我军无飞机和战车配合作战,只靠徒步追击实有困难,追击效果亦不大。”*《彭德怀军事文选》, 4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另一方面,朝鲜战场南北狭长,三面环海,志愿军追击越远,侧后越加暴露,侧后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加之,志愿军后勤跟进补给能力弱,追击越远,补给越加困难。此外,有时还考虑到利于尔后歼敌,不使敌军过于集中,而不宜远追。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未实行大规模的深远战役追击,只进行了相机追击,适时决定战役进止,保持了战略、战役上的主动。

第一次战役时,当西线“联合国军”从清川江以北全线向清川江撤退后,志愿军以第40军全部和第39军的两个师实施了战役追击。当时志愿军首长考虑,粮弹供应已发生困难,在清川江以北歼敌机会已失,并且歼敌数量不多,志愿军主力尚未暴露,敌军稍作喘息还会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保持主动,以利而后作战,于是,当追至清川江时,遂适时停止了追击,结束战役。

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志愿军在西线价川、军隅里地区完成作战任务,并占领平壤后,“联合国军”西线部队全线向三八线撤退,志愿军遂集中主力展开追击。考虑到为下次战役越过三八线作战,有利于歼敌,遂在追至三八线时,结束了追击,而转入新的战役准备。此次战役中,担任东线作战任务的第9兵团对突围逃跑的美军陆战第1师以及向南撤退的美第10军指挥的其他部队,实施了全力追击。此时,朝鲜人民军部队已收复元山,截断了美第10军从陆路南撤的退路。“联合国军”遂出动240余艘舰船赶往兴南港,从海上接援。志愿军第9兵团一直追到兴南港,其中对美陆战第1师的追击尤为出色。1950年12月3日至6日,被围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第1师3个陆战团(欠1个营)及2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营等部,在其空军的支援掩护下,先后突出包围,向南逃跑。志愿军第9兵团随即展开战役追击。以第20军在北起死鹰岭,南至上通里、下通里长约70公里的路段上,依托已占阵地步步紧追,层层阻击,先是第59师在死鹰岭地区展开堵击,次是第58、第60师在古土里、真兴里地区展开堵击,再是第89师追至上通里、下通里地区展开堵击;以第26军跟踪追击;以第27军主力从右翼向咸兴以西方向攻进,以断敌退路。战至12月12日,美陆战第1师被歼过半,并丢弃大量重装备,在美第3师接应下逃至五老里,尔后在其海军接应下从海上撤逃。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于1951年1月1日凌晨突破“联合国军”三八线既设阵地后,“联合国军”于1月2日,即开始全线溃退。志愿军随即展开追击,除第50军追歼英第29旅1个营及1个坦克中队、第39军追歼英第29旅2个连外,整个追击战果不大,并且追击越远物资补给越困难和侧后更加暴露,而敌军似有计划地撤退,为避免追击过远为敌所乘,遂在将敌追至三七线附近时,果断停止了追击。

金城战役志愿军第一步作战达成拉平战线的目标后,南朝鲜军向南溃逃。志愿军第二步作战,仅以东集团第60军第180师2个团、中集团第54军第135师1个团和西集团一部做了有限度地向纵深扩大战果。其中东集团第180师2个团,向敌纵深挺进最远,约8公里,待敌展开全面反扑后,主动撤至金城川一线以北巩固已占阵地。

志愿军根据朝鲜战场作战的具体情况,只作相机追击,适时决定战役进止,从而较好地掌握了战略、战役上的主动权。在第四、第五次战役中也进行了相机追击,但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前伸过远,粮弹供应和伤员转运都增加了困难,致进攻作战结束后,不能迅速脱离战场。

(三)志愿军运输补给困难,持续进攻作战能力弱,遂每次进攻作战更加强调速战速决。

战略上的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以弱胜强的基本作战原则之一。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每次进攻战役战斗都实行了这一原则。只有战役战斗上速战速决,才能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消耗和使敌军被攻击部队在来不及得到支援的情况下即被歼灭,并有利于自己转用兵力,各个歼敌。志愿军实施战役战斗的速战速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很弱,而跟进保障能力更弱,在运动战期间,部队作战所需粮食、弹药,基本上靠自身携带,带几天打几天,一般只能维持7~10天。所以,志愿军的每次进攻作战持续时间基本在一个星期左右。所以美军称志愿军的进攻是“礼拜攻势”。

(四)志愿军实行坚守防御困难,遂在前期运动战中采取“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部署原则,依山傍水节节抗击;而在后期则创造了地面战场上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坑道战术。

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以南的阻击作战,以及第四次战役西线汉江南岸的阻击作战中,就已意识到武器装备落后,依托野战工事,面对“联合国军”飞机、大炮和坦克的猛烈火力攻击,组织坚守防御是相当困难的。“联合国军”在进攻中,对志愿军1个连至1个团防守的阵地,在1天之内即可发射炮弹和炸弹数百发(枚)至上万发(枚),志愿军伤亡极大,多数连排阵地只能坚持数小时,许多阵地在弹药耗尽,人员大部或全部伤亡的情况下失守。鉴于这种情况,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转入防御作战后,则实施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运动防御战法,依山傍水,节节抗击,并采取“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部署原则,尽量减轻防御部队的伤亡损失。

转入阵地战以后,则创造了地面战场上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坑道战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在志愿军两个连阵地上反复争夺43天,志愿军所以能够守住阵地,并全面恢复被敌军占领的表面阵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当时美国的军事专家曾感叹: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指537·7北山阵地)和爸爸山(指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下卷,33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三、步炮密切协同,充分发挥炮兵火力的作用

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海外侨胞和驻外使领馆人员踊跃捐献,共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955年新币值5.56亿元,按照当时购买一架苏联米格—15飞机1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可供购买3710架战斗机。经过这次捐献运动,从1952年夏季开始,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虽与美军还无法相比,但有了明显改善和加强。特别是炮兵的数量有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从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开始,志愿军对炮兵的使用逐渐有了经验,其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志愿军炮兵在作战中的使用越来越成熟,步兵、炮兵作战中的协同越来越密切。从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开始,更加注重步兵和炮兵的密切协同,充分发挥了炮兵的火力作用。

1952年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中,一般攻击“联合国军”1个连阵地,使用步兵1个连,而使用炮兵8~10个连、30~40门火炮予以支援,步兵、炮兵间的协同已相当默契,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军所以能基本上对敌军阵地攻则必克,攻则必歼,炮兵火力的充分发挥是一个重要因素。同年10~11月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质量虽然不能与“联合国军”相比,但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作战地区里,集中了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35万余发炮弹,火炮的密度和发射的炮弹均创造了志愿军参战以来的最高纪录。“联合国军”方面称“这是共军炮火最强大最猛烈的一次”。*参见志愿军第15军:《上甘岭战役总结》,1952年12月。1952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总结1952年秋季志愿军作战胜利的原因时说:“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参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到1953年夏季,志愿军和人民军火炮虽在质量上仍不如“联合国军”,但在火炮数量上已超过“联合国军”(志愿军和人民军火炮合计19702门,“联合国军”火炮合计16169门)。7月13日至27日的金城战役,志愿军火炮和炮火的密度都达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水平。在金城以南25公里的正面上,第20兵团和第24军集中82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火炮共1000余门,平均每公里45门。整个金城战役消耗炮弹1.9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在运动战期间五个战役中消耗炮弹总和的2.2倍。尽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作战平均每公里需100~120门火炮的标准还无法相比,但这已达到了志愿军的最高水平,并且在这次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在突破中的炮火准备,破坏“联合国军”工事可达70%,“联合国军”的冲锋约40%左右是被志愿军炮火击退的。

志愿军炮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加强和走向作战成熟,为战争中后期志愿军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和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军事服从政治,作战紧密配合谈判的需要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此后,志愿军的作战就与停战谈判紧密配合。作战为了谈判,作战服从谈判,作战促进谈判。同时,谈判为作战规定任务,谈判为作战提出要求,作战打击重点目标的选择,打的时机的确定和打的规模大小,均根据谈判需要而定。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服从政治,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以打促谈的杰作。志愿军作战和谈判的主要对手是美军,因此谈判能否有所进展,关键决定于美国的态度。因此,志愿军确定以打促谈,发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首先决定以美军为重点打击目标,美军在第一线部署的兵力主要在西线第19兵团正面,因此确定以第19兵团方向为主要作战方向,以兵团为单位,准备好了再打。而东线第20兵团准备较充分,战役首先由第20兵团于5月13日发起,接着中线第9兵团于5月15日发起,这两个兵团攻击的均是当面的南朝鲜军,至5月25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第19兵团部队仍在加紧准备中。

这时谈判只剩战俘问题一项议程,由于美方无理坚持强迫扣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而久拖没有进展。这一阶段作战,有力促进了谈判的进展。美方代表在谈判中的态度有明显好转,在5月25日的谈判会上,美方撤回了无理要求强迫扣留志愿军和人民军被俘人员的方案,基本接受了朝中代表团关于战俘问题的解决方案,停战谈判可望很快达成全部协议。然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阻挠、破坏停战谈判的活动加剧。李承晚及其政府官员公开申明:不能接受联合国军的新方案;韩国坚决反对不规定国土统一的任何国际协定。叫嚣“反对任何妥协”,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仍要强迫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并指使其谈判代表退出谈判,还在汉城、釜山等地导演了反对停战的所谓“群众游行”。

鉴于谈判形势的这种情况,志愿军总部决定调整战役重点打击对象,由重点打击美军改为重点打击南朝鲜军,将作战的重点方向调整为东线第20兵团方向,在6月1日的命令中指出:“根据目前的形势和板门店的谈判,为使此次战役打得更策略一些,和使我新入朝的部队迅速开赴一线得到锻炼”,确定“目前反击作战打击对象主要是李伪军,应坚决打击,求得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对英国等仆从军队暂不攻击,对美军亦不作大的攻击(只打一个连以下的)。但原定之作战准备仍应进行,以便必要时再打,不管任何敌人,凡是向我们进攻,就应该坚决地彻底粉碎之,请各兵团、各军根据原作战计划适当修正并报志司审核。”*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444页。据此,战役第二阶段,以打击南朝鲜军为主,以第20兵团为重点作战方向,并扩大了打击的规模,至6月16日结束,第20兵团在金城以东北汉江两侧给予南朝鲜军第5、第8师以歼灭性打击,占领南朝鲜军3个团正面12公里、纵深3~6公里的防御阵地。

尽管南朝鲜李承晚将其谈判代表撤出谈判会议,但停战谈判仍于6月8日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至此,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在即。然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刚刚达成的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人民军战俘2.7万余人。李承晚集团的这种行为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朝中方面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以金日成和彭德怀名义致函“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指出:“鉴于这次事件所产生的异常严重的后果,我们不能不质问你方:究竟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如果不能,那么,朝鲜停战究竟包括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如果不包括在内,则停战协定在南朝鲜方面的实施有什么保障?如果包括在内,那么,你方就必须负责立即将此次所有‘在逃’的、亦即被‘释放’和胁迫扣留并准备编入南朝鲜军队中去的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二名战俘,全部追回,并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生同类事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463页。

与此同时,经彭德怀建议,毛泽东批准,推迟停战协定签字,再给李承晚当局以严厉惩罚。于是有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将作战目标改为专打南朝鲜军,并进一步扩大了打击规模。志愿军总部在命令中指出:“为给敌以更大压力,配合板门店谈判,并经彭总同意,决在军事上继续予李伪军以狠狠地打击。……对美军及外国帮凶军,仍不作主动攻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均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470页。志愿军在金城以南25公里的正面上,歼灭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突入纵深最远达18公里,迫使李承晚集团不得不同意停战,并作出遵守停战协定的保证。

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指导上的经验,除上述4条外,志愿军也采取了国内战争的许多有效做法。

一是利用和创造战役的突然性,予敌突然打击。第一次战役就是利用美国军政当局判断中国没有能力出兵,不会出兵,也不敢出兵的错误,造成了战役的突然性,予敌突然打击,一举将进至清川江以北的美军和南朝鲜军打退到清川江一线以南地区。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示弱于敌,诱敌深入,造成美军的错觉,认为志愿军是怯战败走,在将敌军诱至预定作战地区后,突然发起反击,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及以南地区,打得美军不知所措,打懵了“联合国军”总部,打懵了美国军政当局。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采取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做法,以第19兵团在西线积极佯动,造成进攻汉城的态势,由中线第3兵团掩护,第9兵团秘密转兵东向,与人民军前线指挥部的部队,在县里地区突然发起进攻,歼灭南朝鲜军3个师大部。圆满达成战役目的。

二是拣弱的打。志愿军入朝前,毛泽东和彭德怀就确定,志愿军入朝后,主要是打南朝鲜军和孤立的小股美军。入朝后,虽然战场情况千变万化,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是拣弱的打。第一次战役主要是打南朝鲜军。第二次战役打开战役突破口,选择的也是南朝鲜军部队,即在德川、宁远地区的南朝鲜第2军团,歼灭其两个师大部,为整个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方面将南朝鲜军部署在第一线,因此这次战役打的主要是南朝鲜军。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发动全线反扑,志愿军选择反击目标,就选择了在东线横城地区态势突出的南朝鲜军第8师,一举歼灭其3个团。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东线全是南朝鲜军,并形成了东北西南的斜线态势,志愿军转兵东向,一举歼灭其3个师大部。

三是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各次战役的顺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政治工作,很有特色,并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鼓动性、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极强的可操作性。

在运动战期间,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程度巨大。志愿军依靠劣势武器装备,难以对付美军飞机的肆无忌惮和美军坦克的横冲直撞;物资运输极为困难,战役发起后的跟进保障更为困难,部队常有断粮饿饭情况,就是有了粮食,为防美军空袭,昼间不能冒烟,夜间不能发光,难以生火做饭,也长时间吃不到热食;因作战损耗,被服供应不及,有时部队没有鞋袜,不得不赤脚在寒冷的雪地里行军作战。这期间,战场情况变化急速,战役没有间隙,或间隙很短,作战频繁、紧张、激烈,部队连续行军作战,得不到休补,加之大部分时间处于朝鲜的冬季,气候寒冷,特别是朝鲜东部地区风大雪大,气温降到零下40°C,自然环境恶劣,部队长期野外雪地露营。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期间,对志愿军来说,战争是空前残酷的,作战行动是空前艰难的,物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人员物资消耗大,战士体力消耗大。如何战胜和克服这些困难,如何解决部队随时出现的思想问题,如何激励部队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保证作战的胜利,这是志愿军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问题,也为志愿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期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配合每次战役或战役的不同阶段,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动员,战后都有政治工作总结。在运动战中的每个战役或战役中的不同阶段,均由志愿军政治部(有的则由志愿军党委)发出政治工作指示,或政治动员令,或告志愿军全体党员书等,对志愿军全体官兵进行思想政治动员。在动员中主要明确战役的任务和意义,分析敌我双方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宣传各次战役的胜利,鼓舞官兵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斗志和坚定取胜的信心,号召订立歼敌计划、开展战场竞赛和战场立功,要求各级党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共产党员和干部做克服困难、英勇杀敌的模范等。

第二,组织部队群策群力,开展想办法运动。既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又组织部队想办法克服困难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运动战阶段作战中,志愿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注重解决部队思想认识问题的同时,非常注重解决部队在战场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和发动部队群策群力想办法,根据当时条件研究作战的具体战术,研究如何做工事、如何防空、如何对付美军坦克,研究野外露营如何防冻和如何保证部队吃上饭、如何消除疲劳的具体办法等。在第三、第四次战役时,部队粮食供应极为困难,志愿军把部队筹粮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师、团以政治部(处)主任或本级副政治委员负责,抽调各级政治机关3/5的干部,与后勤部门一起组织筹粮队,到朝鲜当地政府和朝鲜人民中为部队筹粮。仅第三次战役发起前,东西两线即共筹粮3万吨,缓解了部队的粮食困难。对于不具备条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倡部队坚忍不拔,忍受艰苦,说明“忍受困难就是光荣”,“克服困难就是胜利”。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亲切、温暖,从而在残酷、艰苦的条件下,有力地保证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第三,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开展创造英雄部队和战场立功运动。志愿军从一开始,就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教育部队,号召部队和广大官兵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无数的英雄集体和个人。

抗美援朝战争阵地战期间的基本特点是,作战与谈判紧密结合,战线稳定,部队构筑阵地任务较重,并长期坚守阵地,作战主要是依托阵地进行攻防,作战规模由小到大,并且小规模的战术性作战较多。

随着作战形式转入阵地作战,志愿军部队的思想变化也出现了新情况,主要是:有些官兵对停战谈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长期战争感到厌倦;阵地条件艰苦,筑城任务艰巨,特别是长期坚守坑道作战,生活枯燥,容易产生精神疲劳和作风纪律松懈。这些都为志愿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些情况,这期间志愿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行持久作战教育,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第二,进行打和谈的关系教育,树立坚决打,争取和的思想。这一教育是与长期作战思想教育结合进行的。

第三,开展阵地文化生活和改善部队物质生活条件,保持部队的旺盛士气。开展阵地文化生活和改善部队物质生活条件,一直是志愿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阵地战以后,特别是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体系基本形成以后,部队长期坚守坑道阵地进行攻防作战,生活艰苦、枯燥、单调。为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7月志愿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改善部队文化、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改善第一线阵地部队的文化、物质生活条件,专门作了强调和要求。

据此,志愿军绝大部分连队都建立了俱乐部和图书室,大量文娱器材和书报、杂志送进了坑道和工地。军、师、团各级组建文工团、队,深入火线,利用战斗和施工间隙进行演出,连队也组织业余演出队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与战斗紧密结合,与所在部队的英雄模范事迹紧密结合,活跃阵地文化生活。二线部队还组织了各种类球队并开展了军事体育活动。

因战线稳定和随着运输问题的解决,阵地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纸烟、牙膏、肥皂、手电筒、纸张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渐有了保证;条件许可的阵地修建了暧炕、澡堂、礼堂,并美化了阵地;伙食质量有了提高,能吃到各种肉类、罐头、豆类、干菜。二线许多部队开荒种菜,使部队能吃上新鲜蔬菜。

这样,从精神和物质上有力地保证了部队战斗士气的巩固。

第四,普及深入开展立功运动。这期间的立功运动,在前线和后方,在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在步兵部队和其他军兵种部队,在部队和机关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志愿军政治部还制定了立功条例(草案),规定了功臣、英雄、模范和授予称号的等级,统一了功臣、英雄、模范、授予称号的标准和评定的办法等,使部队立功运动有了统一的依据。这期间涌现的英雄模范大大地多于运动战时期。立功运动全面深入地开展,极大地调动了部队作战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作战任务的胜利完成。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及时有力地保证了在敌我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条件下进行胜利地作战,为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工作积累了新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作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此,特别强调战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抗美援朝战争历次战役都强调准备工作的重要,特别是阵地战时期,每次进攻战斗和战役,准备得更充分。这为战役战斗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役指导也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避强击弱,扬长避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这是人民解放军作战指导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20多年革命战争,靠这一原则打了胜仗,抗美援朝战争靠这一原则打了胜仗,今后进行作战,也得靠这一原则打胜仗。二是与时俱进,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必须针对战争中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指导作战,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破解新难题。这样作战才有取胜的把握。

猜你喜欢
南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抗美援朝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一封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包”家书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文在寅执政百日朝鲜批其“不及格”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