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环境评估与战略应对

2017-01-02 13:53陈积敏
国防 2017年1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战略

陈积敏

中国周边环境评估与战略应对

陈积敏

近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总体形势可控、向好。中国快速而全面的崛起以及全球和地区战略性力量政策调整成为引发中国周边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动因。在全球战略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外交也面临再平衡的需求与挑战。

周边环境 中国外交 战略应对

作者:陈积敏,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朝着战略格局转型、新秩序塑型的方向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体系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对中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既带来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中国周边环境呈现新变化

近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意义深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安全、经济、外交等三个方面:

安全方面。从现象上来看,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情势出现了一系列复杂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主权争端热度不减,东海、南海形势持续紧张,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安全威胁。因台湾岛内政治版图变化而引发的两岸情势仍扑朔迷离;朝鲜半岛局势风云突变,朝鲜核问题与导弹试射、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等对中国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印边界对峙局面在2013年、2014年曾一度引发国际社会关注;缅甸果敢地区武装冲突对我南部边境造成一定安全压力。与此同时,考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还需要认识间接因素的影响,如南亚印巴局势、东北亚的朝韩关系等。从历史和整体的视角来看,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是有利的、向好的:一方面,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可能性极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管控分歧方面做足了功课,双边安全争议演化为地区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经济方面。受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亚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按美元汇率计算,危机以来(2008~2015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高达80.2%;如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年均贡献率达到75.4%,明显高于危机前(2000~2007年)的40%(按美元汇率计算)和60%(按PPP计算)。这使得亚洲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东亚地区。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紧密,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完成升级、中韩自贸区建成等。从贸易、投资情况来看,中国也已成为多数周边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主要的投资来源地。然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中国与不同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存在不平衡现象。此外,经济合作中政治因素的制约作用体现明显,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举步维艰。

外交方面。综合来看,中国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在北部、西部战略方向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传统安全问题上有所保障,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问题相对突出,在打击“三股势力”与跨国犯罪、加强司法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潜力与空间较大;在东部、南部战略方向上则与此相反,经贸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安全与政治议题突出,而这最终将会制约经贸合作的开展。

二、中国周边环境变化的动因分析

总体而言,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崛起撬动地区战略平衡点,引发国际与地区格局转型

中国的快速和平崛起,成为近年国际格局转型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也主导着国际战略态势变化的趋向。首先,在经济层面,据世界银行201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购买力评价核算,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全球趋势2030》也认为,按照传统的权力要素(GDP、人口、军费、技术)来分析,中国将会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而按照新权力要素(GDP、人口、军费、技术、教育、卫生、治理)来看,美国被中国超越的趋势不会改变,时间可能延后到2040年左右。其次,在军事方面,近年中国的军费开支连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军事现代化进程获得提速式发展。再次,在创新能力、全球竞争力方面也获得进步,例如,世界经济论坛从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与教育等指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进行了排名,2015年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水平位居28位(中国香港位列第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的报告对世界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分析,2015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为47.47,位列全球第29位。最后,在规则制定与制度塑造方面也可圈可点,如倡议组建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经济性制度安排。

中国崛起是当今时代最突出的地缘政治事件,其所产生的外溢效应首先反映在对周边国家与国际体系主导国家的影响上: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地区战略格局变动,中国周边环境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现象: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关系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时期,周边国家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分享发展红利的战略期望不仅未变,反而有所上升;但应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焦虑感和紧迫感同步上升,对华心态更趋敏感,疑虑与戒备、防范和牵制增多。另一方面,中国崛起的影响已经超越区域层面,而扩散至全球领域,国际战略格局也因此而联动,世界主要国际力量在体会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机遇之时,或更多感受到来自中国崛起的战略冲击或压力。但同时,中国民众也认为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获得巨大提升,据2016年9月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反映:7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与10年前相比,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近年中国的快速崛起,已成为打破后冷战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战略平衡的主因之一。

(二)全球和地区战略性力量政策调整,中国周边地区成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中国周边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因中国快速崛起而生,而他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则进一步影响和塑造了这一进程,故中国周边环境变化是中国因素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种外部因素除周边国家因素之外,美国更是“功不可没”。实际上,当前中美关系极为复杂,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势力进一步扩展,渲染中美“今夜就开战”的观点在美国颇有市场。①美国太平洋总司令部司令小哈利·B·哈里斯(Adm. Harry B. Harris Jr.)曾表示,他的部队必须做好“今夜就开战”的准备,并强调,“在中国问题上,我们需要准备好以有利位置来迎接所有的后果,包括黄岩岛,整个南海,又或者是某种网络攻击”。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与中国开战》,认为美中之间的“战争并非不可想象”,并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四种可能性,即短期低烈度、长期低烈度、短期高烈度、长期高烈度。报告结论认为,不论哪种情况,中国的损失比美国更大。种种现象表明,美国国内一些人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已由潜在、次要的竞争对手转变成现实、主要的竞争对手。并且,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意识形态领域,还延伸到规则制定(如亚投行的设立)、地区主导权之争(如美国对亚洲新安全观的解读)等方面。可以说,中美的战略竞争已全面铺开。需要看到的是,除了中美两国直接交锋之外,美国还唆使其盟国或伙伴国对华发难,从而进一步使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化。例如,在南海问题上,本来与该问题毫无关联的欧洲国家(如英国)也纷纷发表宣言,表达关切。很显然,美国战略的转变客观上对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而周边国家便成为美国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要素。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美国的这种如意算盘也面临着重要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美国国内的经济、财政状况。目前来看,美国的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表现为经济增速起伏不定:2016年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速(实际GDP)分别仅为0.8%与1.2%,这与2014年(1.6%与2.4%)、2015年(3.3%与3%)前两季度经济增长相差较大。这也使得美国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面对财政吃紧的状况,美国政府也试图予以扭转,例如大幅削减军费。这虽然能够缓解美国财政赤字奇高之忧,但对于美国在全球的行动能力将会造成影响。二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状况。从本质上讲,再平衡战略是力量的重新配置,这种调整是存量调整,而非增量调整。如果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安全状况恶化,原先用于强化亚洲的美国力量将不得不削减。从这个角度来说,再平衡战略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极高。三是亚洲区域内国家的态度。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亚洲区域内国家带来了双重心理反应:一方面,它们欢迎美国介入亚洲事务,并将其视为平衡“中国崛起”的重要外部力量。当然,这主要是安全角度的考量。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又需要保持并发展好与中国的关系,这不仅是希望享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而且也有地缘战略的考虑:毕竟中国也是一个亚洲国家。四是中国发展的状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但中国的发展形态又是美国亚太战略最重要的影响变量之一。从根本上来说,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是实现美国在亚洲的最大国家利益,这决定了美国在战略推进中必须要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美国在实施其亚太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战略关切,必须要把握好“战略防范”与“战略接触”之间的“度”。

三、中国外交战略的再平衡

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刺激其他大国加大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投入和战略关注。在美国再平衡战略的牵引之下,世界或地区各大国纷纷调整自身政策,或迎合美国的战略转向,或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从而形成了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欧洲、印度、俄罗斯等“东望”的基本态势,全球战略再平衡颇有方兴未艾之势。

对此,中国自身的战略也需要考虑再平衡的问题,重点是要厘清几组重大的战略关系,主要但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之间、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安全与发展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国家能力与大国责任之间等几组关系,其核心系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之间、国家安全底线与国家战略目标诉求之间的平衡。就周边环境而言,如何处理好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一)突出外交重点,构筑“东稳、西向、北固、南下”的战略布局

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实力特征。中国外交应根据不同战略方向的特点做出谋划,避免多头出击、多点升温,警惕大国崛起的战略透支风险。在东部战略方向上,中国与诸大国的战略博弈表现明显,回旋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中国似可将目光转向西部,即“西向”,以此为中国参与大国竞争提供战略依靠,同时也适当缓解大国竞争而导致的战略压力。从经济发展、安全保障以及东亚力量整合与中国亚洲定位的角度来看,东部战略方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而,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博弈将会长期化、复杂化。就此而言,中国可在东海、南海等海疆问题上以巩固现有战略收益为主,徐图缓进;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稳定台海两岸关系,继续同美日周旋。换言之,就是要稳住中国的“东边”。

从南北方向上来说,稳固与强化中俄、中蒙关系,确保我在北方战略利益格局的长期化是主要努力方向。同时,结合我海洋强国战略,中国需将注意力投入南部方向。东盟尽管本身力量并非强大,但目前它已经成为各大国竞相争取的对象,从而令其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突出发展好中国—东盟关系,对优化我周边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应成为我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此外,中国需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的关系。简言之,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不同方向的特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有所侧重,实现“东稳、西向、北固、南下”的战略布局。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在考察中国周边环境时,不得不将美国因素列为核心变量。客观来讲,美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根本性影响的外部因素。当前,中美关系日益体现出权力转移的特点,既十分敏感又错综复杂。处理好中美关系,尤其是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对中国塑造良好周边环境意义重大。

为此,中国应坚持“既斗争又合作”“斗而不破”的原则,这符合中美关系竞合性特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要“苦练内功”,并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增强与美战略博弈的资本。当然,美国本身也应该成为中国“朋友圈”中的一员。从具体策略上来看,中美还需要在安全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危机管控与战略协调等方面多做努力,减少因“第三方事件”对双边关系造成的冲击,以构建稳定健康有序持久的中美关系。这是优化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有力抓手。

[1] 常万全. 更加深入扎实做好海上方向动员准备.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2/ c_1119324936.htm.

[2] 陈凤英. 用“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2/ c49150-28603557.html

[3] 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今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 m/201404/20140400569524.shtml.

[4] 马小军. 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 学习时报. 2013-12-30(2).

[5] 韩爱勇. 正确看待日趋复杂化的周边安全环境.解放日报. 2016-04-15.

[6] 陈积敏.“美国优先”:特朗普外交政策评析. 联合早报. 2016-05-30.

(责任编辑:何 荷)

E815

:A

:1002-4484(2017)01-0013-04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小病毒大战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传而不播”:《三国演义》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2001年—2009年中国及周边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