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皓文
面对部队艰苦的环境、紧张的训练、严格的管理,有些大学生士兵感到实际情况与预期有出入,或多或少地会遇到适应障碍,产生失落、压抑、畏难、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阻碍了部队建设,需要引起基层一线带兵人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引导。
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基层部队则大多驻扎在远离城市的偏远、艰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手机网络使用受限。艰苦单调的部队生活与自由开放的高校生活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客观上容易使大学生士兵产生失落、退缩的情绪,一些人从军报国理想信念甚至出现动摇。一要改善物质基础。充分考虑基层单位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人文环境特点,发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竭力提高基层单位的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伙食保障水平和医疗能力。二要注重精神激励。充分尊重大学生士兵渴望沟通交流和精神支持的需求,营造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战斗精神、道德品行、规章制度、组织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军营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对军营的热爱之情,弱化社会多元流行文化的影响。三要增强文化活力。积极创新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鼓励文章写作、书画创作弘扬军旅文化,开展军营电子竞技比赛放松官兵身心,鼓励参与军营歌咏比赛、文艺晚会展示个人风采,充实官兵日常文娱生活。
地方高校注重人性化管理,但也使一些大学生养成了民主意识强、纪律观念弱、服从意识差的特点,他们强调张扬个性和自我实现,不愿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部队落实制度化管理,大小事务都严格依据条令条例执行,营院管理封闭、作风要求严格、作息生活单调、自由空间有限,集体生活中个人隐私受限,“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训练生活模式容易产生生理疲劳,一些大学生士兵内心容易产生压抑心理,有的甚至会出现“走错门、入错行”的迷茫,致使精神不振、情绪消极。一要筑牢遵纪守法基础。把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作为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开展“用组织观念规范言行”专题辅导课,举办“学法规、守纪律、做模范”活动和条令条例理论知识竞赛,使他们逐步明确军人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二要严守安全保密红线。严格落实“十个不准”“十条禁令”,讲清私自使用手机、上互联网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对部队的危害,打好“预防针”。三要注重作风养成引导。把强化组织纪律观念贯穿到日常工作、生活和训练之中,坚持从一点一滴培养、一步一步强化,不断规范一言一行、约束一举一动,引导他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意识。
地方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训练负荷较轻,同部队高强度、长期性、系统性军事训练的标准与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体质较弱、入伍前缺乏锻炼的大学生士兵在训练时容易跟不上节拍、达不到标准,当体力不支对训练感到力不从心时,产生的疲劳心理会对他们训练的适应性带来冲击,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怕苦怕累思想,从而消极对待训练、逃避训练,甚至动摇献身国防的初衷和坚持服役的决心。军事训练要科学编组、区分层次、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一要按纲施训抓基础。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军事训练大纲要求,抓好军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军人素质的训练,科学施训。杜绝出现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心态,不断变换和创新组训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搞好强化训练和补差训练,弥补短板,缩小差距。二要区分层次寻突破。针对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训,防止“一锅煮”“一刀切”。科学编组,将存在训练弱项的大学生士兵与其他士兵结成帮带对子,提高训练效果,增进战友情谊。组织骨干力量对有突出特长的大学生士兵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培育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尖子士兵”。三要劳逸结合促激情。组织一些有奖惩性质的小游戏、小竞赛、小挑战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放松官兵身心,增强训练热情,提高官兵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组织科学有效的放松运动,消除官兵训练疲劳感,保持较高的训练热情。
大学生士兵思想相对成熟,自主意识较强,表现出认知多元化、想法复杂化,一些人对自己认同的理念比较执着,较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对部队一些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敢于打问号、提意见,对干部的教育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对与自己年龄、学历、能力存在“倒挂”现象的年轻骨干产生排斥心理,对文化素质和思想层次较低的身边战士产生不屑倾向,产生言行上的不合群现象,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自我封闭心理。一要“大道理”引导。常讲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引导大学生士兵超越差异性,以理性、理解、客观的态度给战友们以正确的评价,对干部骨干要看到“术业有专攻”,对身边战友要看到“寸有所长”,正视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建立相互包容的融洽关系。二要“小环境”熏陶。积极协调大学生士兵的家庭力量参与到他们的思想教育中来,真正形成军地同欲、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开展战友间结对互助,强化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使他们在互助交流中客观看待对方身上的优势,形成大学生士兵向其他战士学干劲、其他战士向大学生士兵学理论的双学双促的良好局面。三要“新思维”对待。客观看待大学生士兵和非大学生士兵两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评功评奖、选送入学、骨干选配、选改士官等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上,坚持同一标准、同一要求,树立靠素质立身、靠成绩争位的良好导向。四要“多举措”融化。积极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军营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客观辩证地看待他们出现的问题与失误,积极听取他们的呼声和意见,尊重其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参与部队管理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学生士兵上进心和自尊心较强,有着各自的理想和追求,工作中敢想敢干,乐于展现才能,对岗位分工、立功受奖、入党考学、担任骨干等期望值颇高,其目标在经过一番努力而未能实现时,一些人心态受挫容易产生挫折感,造成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一蹶不振。一些人遇到恋爱挫折不知如何妥善处理,情绪低落容易形成思想包袱,影响正常工作。一要树好典型,激励成长。把全军先进典型作为思想教育课的重要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士兵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培养塑造顽强刚毅、百折不挠的军人品质,增强他们成才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挖掘基层战士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从点滴生活中感动身边人、影响身边事。二要搭好舞台,量才使用。结合专业特长,科学定岗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综合效益。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课题研究和军事训练科研攻关小组等活动,让他们在科技练兵中开动脑筋、贡献才智。三要教育疏导,排解情感困扰。进行价值观、婚恋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传授合理宣泄方法。四要心理关怀,提高抗压能力。突出心理教育,广泛开展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军人心理学教育,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环境激励等方式,让大学生士兵对心理问题具备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