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同
(1.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2.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 300161)
● 思想政治工作 Ideological & Political Work
准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李元同1,2
(1.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2.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 300161)
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从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价值追求、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批判——通向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等3个部分,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发展;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有了这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能建立新中国,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丰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如最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就有10卷。如果非专业人士想要完全读完、读懂、读通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是有较大困难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1],是必须认真学习的。准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树立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2]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在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致力于建立更加能够使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也向全世界公开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个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已经消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将得以实现。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因为它是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幸福谋福祉的,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立场,体现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凝聚了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所采取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习主席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这一奋斗目标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和价值追求。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等,就是围绕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展开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实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经济、社会和阶级地位不同,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也不同。从现实来看,大部分人都将共产主义理解成一种理想和目标。这一理解虽然正确,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在理论认识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问题,在实践中产生用理想否定现实或者用现实否定理想的错误倾向。有的人认为只要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实现,这种共产主义“速胜论”的看法没有充分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危害性;还有的人认为共产主义所设想的情况离现实太遥远,导致在实践中缺乏耐力和定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这种共产主义实现的“渺茫论”也有一定的市场,容易导致一些人走偏、走错道路,产生与马克思主义背离的问题。
其实,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打破了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统一到了实践。他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这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就是实践。
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离开了实践,只能是白日做梦。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它是由人类的实践组成的。共产主义是坐等不来的,必须在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的实践才能实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6]里面,马克思与以往旧哲学家们划清了界限,从直观观察世界的角度上升到了改变世界的实践角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的观点本身就包括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体现了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树立的理想和情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存在着有助于人们自由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同时存在着束缚人的自由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最终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以及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科学定位,将其定位为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因为他知道,专政也是对人自由的一种束缚,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固定的东西,它的命运应该是在消除了阶级和国家后最终走向消亡。
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于实践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和首要观点的理解并不统一,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前苏联加强了专政的力量,尤其到了斯大林时期,用政权的力量垄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形成了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解释体系,使社会主义从解放人的实践变成了束缚人的实践,找不到对人的自由的宣扬。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之后,人们对马克思的解读就不再拘泥于前苏联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等。他们更加关注马克思早期著作里体现的人本主义价值情怀,而且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产生了不同认识。虽然受到了前苏联当局及共产国际的强烈攻击,但是相对于其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解释,这些对马克思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并在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解放了人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再到“与时俱进”,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每一次党的理论创新都围绕着人民的幸福生活来展开,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因此,马克思的科学和伟大之处并不在于设立了一个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人类社会,而在于始终立足现实,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不断改造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创造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批判是改造现存世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就是用这一武器来改造世界的。
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的名称都带有“批判”二字,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批判也有过许多著名的论断,如“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8];“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9]等。
批判性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所在。马克思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或者说是从过程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现存事物的发展蕴含着对自身的否定因素,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暂时的。因此,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掌握了辩证法就不会崇拜任何东西。只有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我们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对现实世界中一切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因素进行批判,无论是用批判的武器还是用武器的批判。
批判性所带来的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彻底性,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被广大人民所掌握的魅力所在。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可以说,只有具备了这种彻底的批判性,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理论上解放思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改造束缚人的条件,创造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我们出现过思想不够解放、僵化教条的错误,认为只有前苏联教科书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而在实践中建立了不适应我国发展实际的“一大二公”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动力。这个问题存在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而是教条主义地固守马克思等经典作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做出的具体结论,并将其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人们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现实中发生的问题时,就会丧失实践性和批判性,就会产生只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的错误认识,就会产生批判的矛头只向外而不向内、只朝向资本主义而不朝向社会主义本身出现的问题等现象。这些做法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革命的、批判的,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也不例外。虽然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一些具体的体制和机制方面,必然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一些新的束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必须加以批判和改革的,只有这样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批判了“一大二公等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批判了治国理政中的人治现象,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批判了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批判了“四风”现象和腐败问题,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批判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才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才能深刻理解贯彻落实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战略定力,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积极贡献力量。
[1] 习近平.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98.
[2]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6]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6.
[7] 恩格斯.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
[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马克思.第二版跋[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编辑:张硕)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Logic of Marxism Accurately
LI Yuantong
(1.Graduate School,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 China;2.Politics Division,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To grasp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Marxism accurately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for higher accomplishment, the paper deeply interprets the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from following 3 parts: taking the human’s free development a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value, regarding practice as the practical basis of realizing human’s free development, and treating criticism as the only way to human’s free development.
Marxism, logic, human’s free development; practice, criticism
2016-10-21;
2016-11-10.
李元同(1982—),男,博士研究生,讲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02.019
A811
A
1674-2192(2017)02- 007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