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梅
【摘 要】幼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也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的情感社会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幼儿与他人、环境、制度互动的结果。所以幼教老师要全面了解幼儿成长,为幼儿成长创设社会化情境,开展各种活动,与家庭一起,促进其情感社会化。
【关键词】家校;幼儿;情感;社会化
幼儿尽管是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但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被社会化,不断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情感的熏陶,幼儿从而也会获得情感知识,形成情感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逐步对社会情感制度、规范的认同和接纳以及情感文化的形成、维持或改变。从心理学物质来看,情感作为个体人格系统方面具有私密性和个体性,是属于个体成长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区别性和个性特征,但幼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也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一个人情感不是完全独立于世,它与生俱来就深深烙印着社会属性,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下,所以情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破个体的关系而存在,是社会意义或象征符号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既构成了个体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个体进行社会交流的符号象征和交流工具。所以说幼儿的情感社会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幼儿与他人、环境、制度互动的结果。这个结果便是幼儿自然而然的选择。
一、全面了解幼儿成长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在3到6周岁时,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在情感发展中各个目标和目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注幼儿情感发展中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最终促进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形成。
所以只有了解幼儿在成长中表现出的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比如以家访形式向家长及幼儿介绍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常规等,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掌握其性格特征;也可以向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以及家庭成员的评价,记录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情感。其次,要熟悉幼儿生活,依据幼儿生活实际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二、创设幼儿社会化情境
情境是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的最佳条件。幼儿虽在家庭中成长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化情感,而接受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规则就要进入幼儿园。《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就幼儿园教育而言,教育环境只是一个宏观上的概念,而特定的教育情境的创设则是环境教育作用于某一教育目标及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教育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幼儿园情境不仅包括幼儿园内在的“时空”物质环境布置,还包括教师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幼儿园最能反映和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幼儿游戏、友谊、自尊、认同等方面的社会需要会得到锻炼和发展。所以教师就要千方百计为促进幼儿社会化情感创设情境。比如,为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和爱心,创设“我当爸爸妈妈”的情境;又如教育学生有爱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等爱心。随着幼儿的成长,逐步教育幼儿要爱亲人、爱同伴、爱集体;进而爱家乡、爱祖国,达到爱的最高精神境界。
同时,在促进幼儿社会化情感时,幼儿难免会有负面情感体验的伴随。比如幼儿没得到小红花的嫉妒、焦虑,小制作的不完美、失败等;对自己的缺点或所犯的错误表示不满,以至于感到内疚、羞愧等。我们说,这是幼儿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正常表现,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幼儿社会情感向深层次进化。
三、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首任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美好想法,但处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正是性格形成关键时期,所以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应主动询问孩子想法,在意见不一致时,要采取举手表决,尊重孩子自由权利,不能做权威性的父母,束缚孩子的思想。也不能做放纵型父母,所有事情都交给孩子处理,若幼儿缺少父母正确管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社会情感。父母在给予孩子充分自由与信任同时还要跟孩子多沟通,掌握孩子心理动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的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家庭成员的修养和素质,最能使幼儿形成不同的性格品质和情感趋向。比如,在民主和谐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他们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样的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自尊自信,团结友爱。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因此良好的交流氛围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必将深刻影响孩子与他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及应对态度。
四、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天性好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所以幼儿教师要精心组织各种情感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并且教师对活动要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幼儿时期知识的获得更应是一种自发动机下的自主活动。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积极地情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消极的情感会使幼儿远离某个对象。教师要及时的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排解幼儿的不良情绪。如在集体生活中,逐步教会幼儿自我控制情感、情绪,不影响他人和集体秩序。在幼儿交往中,应教会幼儿掌握交往技能,理解他人需要;在幼儿行为上应引导幼儿明辨是非,初步知道什么是好、对的,什么不不好的、错的。例如在每个班级墙面上设置“心情栏目!”、“今天你的心情怎么样?”孩子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这里,翻表情牌,教师根据表情牌,可有选择的与一些幼儿交流,了解他心情不好的原因,帮助他进行疏导,这种形式很受幼儿欢迎!在班级的角落还可设置布偶、靠垫、“开心宝贝”、“出气包”。幼儿有开心的事情可以对开心宝贝讲一讲,亲亲他。有不高兴的事情就去找“出气包”用拳头打几下,使心情变得好起来。在寄宿制的幼儿园晚间活动时还可进行“大带小”活动,让大孩子帮小孩子挽袖子、洗手、脱衣、脱鞋,一起看书、玩游戏!体会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共同生活的乐趣!还可结合节日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元旦主题活动“我成长、我快乐!”请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做水果沙拉、用废旧材料做时装、做魔术帽子等。国庆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幼儿懂得爱,爱惜生命、爱家人、爱老师和小朋友、爱我们的祖国。将自身获得好的情感体验传递下去!
总之,在幼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也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看,情感是极具私密性和个体性的。而在情感社会学视野下,情感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特质,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破个体的关系而存在,是社会意义或象征符号的载体。情感既构成了个体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个体进行社会交流的符号象征和交流工具。情感社会学认为,没有孤立存在的情感,情感深深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网络之中,其生成和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烙印。幼儿的情感社会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幼儿与他人、环境、制度互动的结果。这个结果既是幼儿的一种主动选择,也是社会的一种刻意建构。
参考文献:
[1]刘小俊.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2009.18
[2]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幼儿教育.1998年第3期
[3]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3期